混 一 疆 理 歷代 國 都 之 圖

韓語名稱諺文漢字文觀部式馬-賴式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혼일강리역대국도지도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Honilgangniyeokdaegukdojido混一疆理歴代国都之図
Honilgangniryŏktaeguktojido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是一幅與朝鮮太宗二年(明建文帝四年)(1402)朝鮮畫於絲織物上製作的世界地圖[1],遺憾的是沒有被保存下來[2]。地圖結合了早期中國、朝鮮和日本的地圖,描繪了從西方歐洲、非洲到東方日本的大致形狀,不僅阿拉伯半島畫得相對準確,也畫出了大體的非洲。

圖中朝鮮遠較真實比例還大上許多,中國則被縮小很多,但位於世界的中心。

內容[編輯]

這幅地圖是由兩幅早期的中國地圖混編而成,分別是元朝的李澤民於1330年的聲教廣被圖和清浚1370年的混一疆理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高158.5厘米、寬168.0厘米,現存於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3]。

跋文如下:

天下至廣也,內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其幾千萬里也。約而圖之於數尺之幅,其致詳難矣。故為圖者皆率略。惟吳門李澤民《聲教廣被圖》,頗為詳備;而歷代帝王國都沿革,則天台僧清濬《混一疆理圖》備載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右政丞丹陽李公燮理之暇,參究是圖,命檢校李薈,更加詳校,合為一圖。其遼水以東,及本國之圖,澤民之圖,亦多缺略。今特增廣本國地圖,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圖。井然可觀,誠可不出戶而知天下也。夫觀圖籍而知地域之邇遐,亦為治之一助也。二公所以拳拳於此圖者,其規模局量之大可知矣。

館藏[編輯]

原藏日本京都西本願寺,後歸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

參考文獻[編輯]

  1. ^ 葛兆光,《蒙元時代首繪亞非歐地圖》,《中國測繪》 , 2015 (1) :60-61。
  2. ^ 孫果清,《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地圖》 , 2005 (4) :89-90。
  3. ^ 《元代繪製的世界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西部蒙古論壇》 , 2015 (1)。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一幅與朝鮮太宗二年(明建文帝四年)(1402)朝鲜画于丝织物上制作的世界地图[1],遗憾的是没有被保存下来[2]。地图结合了早期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地图,描绘了从西方欧洲、非洲到东方日本的大致形状,不仅阿拉伯半岛画得相对准确,也画出了大体的非洲。

朝鲜语名稱諺文汉字文观部式马-赖式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혼일강리역대국도지도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Honilgangniyeokdaegukdojido混一疆理歴代国都之図
Honilgangniryŏktaeguktojido

圖中朝鲜遠較真實比例還大上許多,中国则被縮小很多,但位於世界的中心。

内容编辑

这幅地图是由两幅早期的中国地图混编而成,分别是元朝的李澤民于1330年的聲教廣被圖和清浚1370年的混一疆理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高158.5厘米、寬168.0厘米,現存於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3]。

跋文如下:

天下至廣也,內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其幾千萬里也。約而圖之於數尺之幅,其致詳難矣。故為圖者皆率略。惟吳門李澤民《聲教廣被圖》,頗為詳備;而歷代帝王國都沿革,則天台僧清濬《混一疆理圖》備載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右政丞丹陽李公燮理之暇,參究是圖,命檢校李薈,更加詳校,合為一圖。其遼水以東,及本國之圖,澤民之圖,亦多缺略。今特增廣本國地圖,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圖。井然可觀,誠可不出戶而知天下也。夫觀圖籍而知地域之邇遐,亦為治之一助也。二公所以拳拳於此圖者,其規模局量之大可知矣。

馆藏编辑

原藏日本京都西本愿寺,后归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编辑

  1. ^ 葛兆光,《蒙元时代首绘亚非欧地图》,《中国测绘》 , 2015 (1) :60-61。
  2. ^ 孙果清,《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地图》 , 2005 (4) :89-90。
  3. ^ 《元代绘制的世界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西部蒙古论坛》 , 2015 (1)。

1402年,在朝鮮半島建立朝鮮國(Chosŏn)這一新王朝之後的十年,儒學大師權近(Kwŏn Kūn, 1352-1409)在王室的資助下對一幅世界地圖的繪製進行了協調,置中國為中心,而朝鮮王國則在其右側。原地圖已經佚失,然而,我們知道,該地圖的一個複本在1480年被繪製在絲織品上,包括了4428個中文漢字。該複本如今保存在日本京都(Kyoto)的龍谷大學。這幅地圖就是眾所周知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出現在毛羅修士(Fra Mauro, 活躍於約1430-約1459/1464之間)的世界地圖之前,而且是亞洲最古老的製圖學的代表,除朝鮮、日本和中國之外,還包括了歐亞大陸的西部地區:里海、阿拉伯半島、非洲、可環球航海的地方、歐洲和地中海。對中國的繪製則是基於1330年的一幅中國地圖,因而追溯至方濟各會士和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約1324)在蒙古、中國遊歷的時代。而對於尼羅河以及月亮山、里海以及它的兩個島嶼的繪製,則毫無疑問能夠辨識出是使用了伊斯蘭製圖學的材料,而它們均是以托勒密(Kláudios Ptolemâios, 約100-約178)的《地理志》為基礎。

儘管存在著語言、製圖符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和毛羅修士的世界地圖在尺寸、內容的數量和複雜性方面是一樣的。事實上,兩幅世界地圖共用有一些相接近的重要因素:即便是從相反的觀察角度,兩者都表現了一個完整的歐亞大陸,兩者都依賴於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帝國的存在,兩者都是以在蒙元時期得到詳細闡釋的文獻資料、伊斯蘭地理文化的仲介乃至以托勒密為基礎。一方是威尼斯,另一方則是蒙元帝國,更晚的時候則是朝鮮王朝,它們表現出在商業利益、地理知識等方面的關鍵一致性,而它們能夠成功相遇,則也要感謝伊斯蘭、阿拉伯和波斯文明所發揮的文化樞紐的功能。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一幅與朝鮮太宗二年(明建文帝四年)(1402)朝鲜画于丝织物上制作的世界地图[1],遗憾的是没有被保存下来[2]。地图结合了早期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地图,描绘了从西方欧洲、非洲到东方日本的大致形状,不仅阿拉伯半岛画得相对准确,也画出了大体的非洲。

Quick facts: 语名稱, 諺文, 汉字, 文观部式, 马-赖式...

语名稱諺文汉字文观部式马-赖式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圖中朝鲜遠較真實比例還大上許多,中国则被縮小很多,但位於世界的中心。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