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 課 綱

一、前言

國民小學教育階段區分為三個學習階段,一、二年級為第一學習階段,三、四年級為第二學習階段,五、六年級為第三學習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狀況,訂定各學習階段的重點:

第一學習階段:學生學習能力的奠基期,應著重生活習慣與品德的培養,協助學生在生活與實作中主動學習,並奠定語言與符號運用的基礎。

第二學習階段:持續充實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基本生活知能與社會能力,開發多元智能,培養多方興趣,協助學生能夠透過體驗與實踐,適切處理生活問題。

第三學習階段:協助學生深化學習,鼓勵自我探索,提高自信心,增進判斷是非的能力,培養社區/部落與國家意識,養成民主與法治觀念,展現互助與合作精神。

二、課程架構

國民小學階段的「部定課程」為培養學生基本知能與均衡發展的「領域學習課程」,「校訂課程」為「彈性學習課程」,包含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以及其他類課程。

小知識! 「彈性學習課程」中的「其他類課程」包含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服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學生自主學習、領域補救教學等。

國民小學階段以領域教學為原則,學習範疇為八大領域其中的七大領域,科技領域可安排於彈性學習課程,或以議題形式融入教學。

國民小學各學習階段之領域課程架構:

領域第一學習階段第二學習階段第三學習階段
部定課程 語文 國語文 國語文 國語文
本土語文 / 新住民語文 本土語文 / 新住民語文 本土語文 / 新住民語文
- 英語文 英語文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社會 生活課程 社會 社會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
藝術 藝術 藝術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
健康與體育 健康與體育 健康與體育 健康與體育
校訂課程 彈性學習 彈性學習課程

國民小學階段每節上課時間為40分鐘,學校須依據規範的各領域及彈性學習的學習結束進行課程規劃,各校可以視課程實施及學生學習進度需求,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後,彈性調節每節分鐘數與年級、班級的組合。

在符合相關規範與原則下,學校可彈性調整或重組領域學習節數,實施各種學習形式的跨領域統整課程,並可進行不同教師間的協同教學,此類跨領域統整課程最多可佔領域學習課程總節數五分之一。

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的課程實施,應依學生實際需求,選擇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族語文或新住民語文其中一項進行學習。

彈性學習課程由學校自行規劃辦理全校性、全年級或班群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鼓勵適性發展,落實學校本位及特色課程。課程可以跨領域/科目或結合各項議題,發展「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強化知能整合與生活運用能力。

課程規劃:

領域第一學習階段第二學習階段第三學習階段
部定課程 領域學習課程 語文 國語文(6) 國語文(5) 國語文(5)
本土語文 / 新住民語文(1) 本土語文 / 新住民語文(1) 本土語文 / 新住民語文(1)
- 英語文(1) 英語文(2)
數學 數學(4) 數學(4) 數學(4)
社會 生活課程(6) 社會(3) 社會(3)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3) 自然科學(3)
藝術 藝術(3) 藝術(3)
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2) 綜合活動(2)
健康與體育 健康與體育(3) 健康與體育(3) 健康與體育(3)
領域學習節數 20節 25節 26節
校訂課程 彈性學習課程 統整性主題/
專題/
議題探究課程
2-4節
3-6節
4-7節
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其他類課程
學習總節數 22-24節 28-31節 30-33節

.每周僅實施1節課的領域/科目,如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及第二學習階段的英語文,除了可以每周上1節課外,也可以在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後,隔周上課2節、隔學期對開各2節課的方式彈性調整。

國民小學階段各領域/科目學習重點、課程架構詳細規範請見總綱及各領域課程綱要

三、核心素養

依據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狀況,各教育階段訂有不同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透過教育階段、課程類型的規劃,領域綱要的制定,將會落實於學校課程、教學與評量中,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

國民小學階段的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核心素養面向核心素養項目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A 自主行動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E-A1 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身心健全發展,並認識個人特質,發展生命潛能。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E-A3 具備擬定計畫與實作的能力,並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生活情境。
B 溝通互動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E-B1 具備「聽、說、讀、寫、作」的基本語文素養,並具有生活所需的基礎數理、肢體及藝術等符號知能,能以同理心應用在生活與人際溝通。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E-B2 具備科技與資訊應用的基本素養,並理解各類媒體內容的意義與影響。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E-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基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的發展,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驗。
C 社會參與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E-C1 具備個人生活道德的知識與是非判斷的能力,理解並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培養公民意識,關懷生態環境。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E-C2 具備理解他人感受,樂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之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E-C3 具備理解與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的素養,並認識與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2022 年 3 月 16 日上午 11:29

12 年國教課綱強調的「素養教育」是近年教育界越來越受到矚目的名詞,就連升學考試當中的「素養題型」比例也逐年增高。不少家長感到疑惑與焦慮:究竟什麼是素養?素養教育該如何儘早開始?面對升學路徑,孩子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又有哪些?

為什麼素養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於 108 年正式上路,因此又稱為「108 課綱」,是臺灣第一次將 12 年國民教育連貫發展。108 課綱以「自發學習、群體互動、社會共好」為基本理念,其中「素養教育」就是要引導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熱情與態度,比過往教育追求的考試考高分更重要。

因為強調的是對學習的態度,若能在國小階段,也就是 12 歲以前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素養能力,將對孩子未來的求學與升學之路有莫大的幫助。畢竟「好習慣」這種東西可以說是越早開始越好,當孩子慢慢長大了,許多想法和行為會越來越定型,這時候再要孩子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可能會越來越辛苦。

(推薦延伸閱讀:108 課綱|10 個最重要的問題+攻略)

素養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過往的學校教育採取的是分科獨立教學,並且偏重大量記憶、反覆練習。而 108 課綱中的素養導向的課程,會鼓勵學生整合知識、技能、態度,透過協同合作來學習,也會有更多跨領域的應用,企盼能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來面對未來社會上的真實問題。在升學考試中,素養導向命題考的不只是學科知識,還需要更多對於知識的應用。因此可以預期,從大學、高中、國中到國小,都會慢慢開始改變教育方式,也是家長們必須跟進的教育趨勢。

(推薦延伸閱讀:108 課綱|情緒素養&全人教育進入校園,生活中可以這樣教)

國小家長該如何因應?

面對新課綱帶動的種種革新,可以理解家長們若不了解,難免感到焦慮或恐慌,甚至批評新課綱把孩子當做實驗的白老鼠。但其實素養教育並不可怕,只要掌握以下 3 大重點,就會發現孩子的學習方式並沒有太大改變。

重點 1:素養與學科知識同等重要

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指出:「新課綱與現行課綱之間並沒有斷裂,重視素養也沒有否定知識的重要」。在學校的學習仍然是以知識為核心,但加入了素養這個概念,只是更強調知識要可以被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像是人口老化、氣候變遷這類問題不是單一學科就能解決,因而跨學科的統整學習變得更重要。

重點 2:平時廣泛閱讀、關心生活

關於素養導向試題,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也告訴家長,其實考的大多是基本功,不會特別刁難學生或是超出學習範圍,因此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平時就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而這個習慣越小開始越好。如果能從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多閱讀、多關心生活周遭和社會上發生什麼事,自然能培養整合性的認知能力。

重點 3:家長要陪伴孩子找到長處並給予支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家長們應該盡可能陪伴孩子一起學習,跟孩子一起找到他的長處,鼓勵孩子多嘗試不同的選修課程及社團活動,並在一旁給予支持。例如「親子共學」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透過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可以讓孩子更有動力學習,也可以及早發現孩子的優勢和劣勢並有所調整。

面對現在各種新的教育制度也變動,家長只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問題。教育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要願意陪伴在孩子身旁一起成長,相信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都能找到屬於他的一片天。

(推薦延伸閱讀:升國高中?五大建議幫孩子搞定素養題)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請幫我們按個讚
或「訂閱」我們!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