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 現象

發生什麼事?

據經濟學人報導指出:烏克蘭的重災區除了作戰的士兵,逃亡的多是婦人及小孩,留下的 80% 是老人,在 2021 年就已是全歐生育率最低的烏克蘭,經過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戰後社會老化以及少子化的加劇更是難以想像。其實就算不歷經戰爭,世界上早有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進入人口老化階段,當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

  • 隨著衛教知識、醫療科技、教育全面提升,高齡化、少子化一直是數位時代下多數已開發國家的共通點。2011 年與 2021 年相較,福利制度完善的芬蘭,是全歐洲老年人口比例成長幅度最高的國家,達 5.2 個百分點,遠超過歐盟國家平均的 3 個百分點。(歐盟統計局)
  • 聯合國更預測 2050 年,全球超過 65 歲的人口將占六分之一;到 2100 年,全球老年人的佔比將突破了總人口數的六成。(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
  • 那麼台灣呢?根國發會統計,台灣早在 1993 年老年人口就已突破總數的 7%,成為國際定義的高齡化社會,推估於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達 20%。若老年人的晚年依賴期,健康不佳、原存款又不足,無法自理生活,加上高齡化伴隨的少子化,政府在資源配置、稅收結構、兵力調整上都將面臨挑戰。(詳見文末中研院退休研究員陳寬政訪談)

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人口老化」是經常討論的議題,當老年人口增長的幅度大於勞動人口的成長時,到底會對國家產生什麼實質的變化?

  • 勞動力規模的變化:除非國家上修可退休年齡,否則高齡化首當其衝要面對的是,勞動人口出現短缺。近年來,因教育的普及,讓許多國家的青年進入勞動市場的年齡愈來愈晚,使就業人口比率下降,最終導致生產力減少的後果。(經濟學人)
  • 儲蓄模式的變化:生產力的下降造成的資金不足,將是影響經濟成長發展的重要因素。總經濟體支出依舊,人民產出的收入卻縮減,會使總儲蓄率下降,不僅讓社會動能減少,同時與人口老化有關的隱性支出,如:退休金、健康醫療及長照等費用,將持續上升。(立法院)
    • 以台灣為例,依據 2017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已有超過 84.7% 的老人至少罹患 1 項慢性病,這些慢性病及合併症相對也造成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在照護上的需求勢必因此增加。(衛福部)
    • 截至 2020 年底,勞保基金約有 7851 億規模,但潛藏負債已高達 10 兆多。隨著未來高齡化、少子化加劇,繳交保費的人將遠少於領保費的人,勞保財務惡化將越來越快。老年經濟生活要有保障,還要靠個人儲蓄。(遠見雜誌)

銀髮海嘯或許不是這麼的可怕

在台灣,高齡化是個已知的事實,政策或產業上都不斷灌輸我們,老人是弱勢、需要被照顧的族群,但是這些印象究竟是現況,還是只是停留在舊時代刻板印象?首先我們可以從重新釐清觀念開始。

  • 「老」並不是造成社會壓力的主因,「不健康的老」才是。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在死亡之前,平均失能年齡長達八年,當老人不健康,需大量的社福照顧時,才會成為國家的負擔,不該因人老了發生失智失能的比例較高,就將重點過度著墨於「老」而非失能。(詳見文末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的訪談)
  • 「社會對於老化過度負面」的氣氛,使高齡者易被貼上,沒用、身體不行等歧視標籤。過度的失去自我意義感、否定自己的價值,會產生的抑鬱心理也可能影響生理,「自我認知的去老化」也是降低失能率的重要一步。(詳見文末壯世代理事長吳春城的訪談)
  • 「老人不退,年輕人沒舞台」的迷思也該被打破。若從女權崛起的歷史來看,從 60 年代女性要求工作權至今,男性的就業市場也並未因此變少,不同的族群,反而使每個崗位產出的效能更多元化。老人與年輕人賦能不同,對就業的影響沒想象中那麼大。

現今的壯世代(60 歲以上族群),擁有三高的特質「高壽、高能力、高資產」,台灣 2/3 的財富掌握在壯世代手中。但在這消費主力世代,多數人仍停留在省吃儉用的觀念,這些被藏在床鋪下的財富,正是打造「銀光經濟」不容小覷的力量。(詳見文末壯世代理事長吳春城的訪談)

  • 與高齡化社會共創經濟的前提,便是讓壯世代維持健康的身體,有了健康才能實現各種可能,將危機變為轉機。
  • 老了並不是等死的開始,而是在工作大半輩子後,體驗新生活的機會。鼓勵壯世代消費,不僅能為身心靈帶來更好的感受,更能帶動銀髮經濟,如何掌握銀髮族的需求更是關鍵。
  • 高齡者的消費行為最看重的就是「意義」,為何多數老人不願花錢進電影院,多歸因於內容本身並不是為他們而設計,因此無法找到歸屬感。反之,一張 3000 元的民歌演唱會門票能夠熱銷,正是因為更夠連結於他們的時代。
  • 當需求被創造時,社會中 2/3 的財富被釋放出來 ,同時帶動年輕人的創業,增加解決新世代經濟力不足的機會,進而提升生育意願,如此「善的循環」有助於解決「少子化」的問題。

未來會如何?

在看待高齡化危機的同時,我們也該思考台灣的最適人口量究竟是多少?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2300 萬人究竟是太多,還是剛剛好?什麼樣的人口規模,才能在資源分配,以及土地開發之間獲得雙贏?

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表示:「高齡化與少子化並不是走向滅亡,反而可能賦予社會在解決低薪、高房價等社會問題時,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全球已開發國家面臨人口老化的因應措施,有哪些值得台灣學習呢?而台灣在人口老化的過程中,經濟力、勞動力可以如何重新配置?請看《旭時報》與專家們的深度對談。

老齡化冷酷社會現象的反思 The Winter Is Coming!!

面對無齡人生,只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本文描述高齡化社會的現象,嘗試展現我們目前在此議題上的盲點,鼓勵放棄對於政府恩給制的福利期待,真正積極面對我們的未來,在還能夠改變的時候,一起努力改善自己與下一代的未來。

老人化的議題在幾年前DITLDESIGN和龍吟研論就開始注意,透過灰鯨設計顧問的回憶錄大富翁,以及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參與的樂樂活大調查,我們從研究端與服務設計端來思考老人化的趨勢與對應的解方。(註1)

這幾年過去,高齡化、熟齡人生、第三人生、無齡人生等議題與論述在媒體上持續地發酵,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公司與NGO的投入,因此對於相關議題的了解與深化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可以看到「銀享全球」、5%DesignAction社會設計平台、老派設計師、熟齡面向未來服務設計工作坊、安可人生等公司或活動持續推動老人化社會的問題理解與服務創新,開創熟齡經濟或是銀光經濟。(註2)

在一片榮景之下,楊寧茵在全球銀力時代的作者序中寫得很好。
你是否還以爲老化是以後的事情?
你是否還以爲長照是政府的事情?
你是否還以爲台灣的老人很幸福?

在3C產業的普及下,眼部老化病變發生的時間越來越早,所以40老花已經是目前40歲~50歲族群常見的狀況,沿此脈絡推想,目前20歲左右的大學畢業生是否有可能在30歲~40歲獲得青光眼,然後就開始要經歷視力老化後對於生活的影響?(註3)

在設計「回憶錄大富翁」的歷程中,我們就對長照的政府補助有深刻的體驗,簡單且直接的結論就是即使政府願意,財政是無法負擔的,全球皆然。所以每次在老人化社會的演講中,遇到一些激昂的老先生說:「你們年輕人要照顧我們」,我都會說:「爺爺,不是我們不照顧你,而是我們沒能力照顧你,而且都快沒有年輕人了!」

文茜的世界財經週報中,陳述日本老人貧窮犯罪從5%上升到20%,日本東京都每天都有8~9位的孤獨老人死去,很多直到化作一攤泥漬,才被發現,透過《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可以一窺這個現象背後所呈現的社會孤獨。(註4)

緩不濟急的日本老人化問題與對策

這樣少子老人化的趨勢,讓日本的公司找不到人上班而倒閉,讓7–11開始放棄24小時營業。日本政府更因為國家老人比例過多,財政無法負荷,將退休領取年金的年齡從60歲延後到65歲,所以越來越多60歲以上的老人被迫持續地從事勞動服務,直到領到退休金。

德國的生育政策與教育制度應該是比較完善的,但是依然持續面臨少子老化的問題。原先他們對於退休金的制度考慮比較像台灣,透過世代契約一代照顧下一代,但是目前也開始建議國民自掏腰包儲蓄。由於退休金不足,窮困德國老人也因此被迫高齡上班,目前德國約有56萬(約2.8%)老年人口因法定養老金不足,需另外申請社會救濟。

法國因為年金改革國家面臨大型的罷工,有許多的行業加入,其中預期全國將有4/10的小學停課,情況是相當的嚴重。巴黎地鐵駕駛維特里(Damien Vitry)對新聞網站France Info表示,「這種退休金改革,有點像是在足球比賽的中場時間修改規則。」

但是,這是刻意的還是無知的結果,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主任亮恭曾深刻地表示,「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這麼老過」,所以除了政府沒有做好以外,有很大的部分是其實全球都沒有做好人類社會壽命延長準備。

因此面對未來,我們不要談長照服務品質,連基本的退休年金與生活必需都可能無法供給。那所謂的銀光產業呢?絕對不是一個可以營利的新興產業,反而是延續社會運轉國家運作的公共事業與全民議題。

觀察《銀光經濟》與《全球銀力時代》的大量案例,多半是個人或是民間自發的活動,不會有過多的利潤,或是成為大型企業,因此在一片銀光經濟的榮景下,我們必須面對真實的情況,那就是銀光經濟是我們面對未來生存的解法,而不是再創經濟榮景的解藥。(註5)

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的推廣及精彩的書單

台灣的老人化速度世界之冠,除了老人少子外,還有優秀中生代出走的問題,所以當政府持續推動恩給制長照政策時,除了持續的讓財政惡化外,其實是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以及扭轉這個趨勢。

全球的政府基於此,積極的推動高齡就業、鼓吹終身不退休、改革退休制度都就是要想辦法減少政府的支出,讓個人有能力自行面對高齡化所產生的問題。

台灣2018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推估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由於我們社會老化的速度居全球之冠、生育率極低、配合上中生代出走,所以台灣的情況是十分嚴峻的。(註6)

但是由於選舉的激情,相關長照福利持續加碼,這樣的狀況只是讓民眾誤以為可以靠政府持續終老,所以現在幸福的老人可以有退休金、可以有免費的公車與健保,但是這些都是純粹的支出,沒有轉化銀髮族的能力來面對未來。

當經濟比我們強勢的日本、德國、法國都無法支付退休老人的養老金時,我們如何可以期待不會變動的長照、退休、健保制度,或是要求政府持續的補助。

基於以上理由,我們建議政府要做的是讓年輕人有可以工作的經濟環境,培養可以永續的經濟發展方向,建立起年輕人的希望與未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改善下一代族群的未來,才是鞏固我們未來的基礎,而不是要求改善我們的現在。(註7)

對於老人相關服務與制度朝向延續其熟齡的能力與體力,從第三人生到無齡人生,從法規到基礎建設,賦能國人與社會組織一起努力解決問題,但是不要嘗試用金錢來解決一切,因為按照日本與德國的經驗,總有一天會破產,目前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在寅吃卯糧。

設計創新思考研究室(DITLDESIGN)期望為此貢獻一點心力,舉辦「熟齡面向未來服務設計工作坊」,結合熟齡研究專家、醫療照護專業、服務創新引導,透過跨領域設計思維與服務設計方法,帶領年輕一輩的參與者發揮其創意,一起改善我們與他們自己的未來。(註8)

是否能夠改變這個全球趨勢,我們覺得很難,但是如果可以植下一些種子,也許可以慢慢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