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三 百 威儀 三 千 細 行 八 萬

三千威儀指哪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是什麼意思?

2021-06-06 19:41:32 字數 992 閱讀 9898

禮儀 三 百 威儀 三 千 細 行 八 萬

三千威儀指哪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是什麼意思?

三千威儀是指出家人的四威儀「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的每一威儀有兩百五十條,行有兩百五十條,坐有兩百五十條,臥有兩百五十條,立有兩百五十條。這四個兩百五十合起來就是一千,這一千又分為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因此稱為三千威儀。再加上以身口七支(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則為二萬一千;再加上貪嗔痴三毒及等分(謂貪_痴三心,一齊而起)的四種煩惱,共成八萬四千。諸經舉其大數,則稱八萬細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表示戒是很微細的。用八萬四千個微細的行門,漏盡自己的煩惱,目的是在這裡。

僧團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用意在培養一個人出眾的威儀,樹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更可以成為度眾的方便法門。就如同佛陀十大**中的智慧第一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過去曾是外道的首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看到馬勝比丘,立刻被他的威儀所攝受,於是上前問道:「這位修道者,你的老師是誰?他都教了些什麼?」馬勝比丘告訴他:「釋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師,他常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

舍利弗一聽,心眼頓開,趕緊回去找目犍連:「目犍連,我們找到老師了,釋迦牟尼佛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於是他們帶著各自的徒眾,皈投在佛陀座下,這就是威儀度眾的例項。另外,宋代的大學者如王陽明、程頤、程顥等人,他們對佛門的威儀也很讚歎。有一次,程頤到寺院,剛好看到排班過堂的隊伍,忍不住讚歎「三代威儀,盡在此中」,說明中國自古以來所謂的道德禮儀,盡從這些僧眾中表露無遺,確實是不錯的。

佛門教育十分重視思想教育與生活教育,因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規律的生活,才能完**格,成就道業。身語意的行止,表現在外,就是生活的禮儀。一個人如果站沒站相、坐沒坐相、衣冠不整、談吐庸俗,這就是缺乏生活的禮儀。因此,佛門中的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鬆、臥如弓,就是從行立坐臥來訓練威儀。所謂「身具德,人必敬」,相好威儀能度眾生,即使諸佛要成就圓滿功德,也必須「三o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將相好、福德、智慧修好。

相關推薦

  • 在修行的過程中失去了信心怎麼辦?
  • 樑公佛的傳說及由來
  • 生命就兩個方向,向外就是輪迴,向內就是涅!
  • 三千威儀指哪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是什麼意思?
  • 要想做好一件事,最好盡四分之三的力量去做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儀之作法。坐作進退有威德儀則,稱為威儀。比丘所應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臥四威儀,合為一千戒,循轉三世(一說三聚淨戒),即成三千威儀。再配以身口七支(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瞋癡三毒及等分等四種煩惱,共成八萬四千。諸經舉其大數,但稱八萬細行;淨心誡觀法以小乘、大乘之不同著眼,而謂菩薩戒有八萬威儀,聲聞戒有三千威儀。又八宗綱要卷上謂僧戒與尼戒不同,僧有二百五十戒,即三千威儀,六萬細行。尼有三百四十戒,即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考諸文獻,最早採用三千威儀之名目者,或即襲用自我國古代成語,即中庸之「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法華三大部補注卷十一、大藏法數卷六十八〕 p524


佛光大辭典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这些佛门生活礼仪你知道多少?

发布: 2018-10-25 19:44:33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威仪

  • 禮儀 三 百 威儀 三 千 細 行 八 萬
  •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

    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更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法门。

    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一个人如果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谈吐庸俗,这就是缺乏生活的礼仪。

    因此,佛门中的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就是从行立坐卧来训练威仪。

    现代的礼仪规范,范围可扩大为生活六威仪: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理;视听如教,必须受益;思想如水,必须清净。

    共住礼仪

    《沙弥律仪》中也有关于生活礼仪的规定:

    ⚪事师:不直呼法师名号,不议论僧团是非,非时非地不拜,不宜走在师前,不宜站在师的上首,不应与师辩解。

    ⚪入众:不争先恐后,不争坐处,不于座上遥相呼笑;不奔跑跳跃,不比手画脚,不私下耳语;众中有失仪者,当隐恶扬善。呵欠当以衣袖掩口。

    ⚪起居:洗面当惜福,不浪费用水,不得喷水溅人;漱口时,不得讲话;如厕时,亦应静默;不可人前高声,随地涕唾。

    ⚪共处:不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辩论。初见应该微笑问好,年幼年长问好,皆应以礼相待,要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要把欢喜带给别人。

    ⚪饮食:不含食语,不嚼食有声,挑牙宜以袖掩口;行食未至,不生恼怒;不捡粗细,饮食时没有喜恶之分;不以舌舐食等。

    ⚪礼佛:佛前中央是住持位,不宜礼拜;有人礼佛,不从其前经过;手持经像,可举示眉间,以为作礼;礼拜大德外,应对佛作礼。

    ⚪听法:仪容端庄,坐必严正,不得乱语,谛闻审思,如说修行。

    ⚪眠卧:不共邻单说话动众;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高声语笑;不得无故进入他房。

  • 禮儀 三 百 威儀 三 千 細 行 八 萬
  • 人际往来

    今日佛教徒的活动范围比以往更为扩大,人际往来随之日益频繁,生活的礼仪规范也就愈形重要。兹略分六类说明如下:

    正式参访寺院的礼仪:

    参访寺院时,应先电话通知,或书信函,提早连络,衣著不宜过分暴露。进入佛寺应先至大殿礼佛,保持肃静。注意威仪,不勾肩搭背,不高声谈笑,不随意躺卧。不可携带荤食入寺,不抽烟、喝酒,或嚼槟榔。

    家庭佛堂的礼仪:

    佛像应安置在室内宁静整洁、光线充足之处。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课诵以不干扰家人及邻居为要。佛像、经书不得随意丢弃、污损。

    接待共处的礼仪:

    佛教徒在道场中多以合掌微笑、称念「阿弥陀佛」为相见礼仪。彼此见面时,宜依对方身份,给予适当称谓,例如:对出家众称法师、师父、大师、和尚等;对在家信众称师兄、居士、菩萨、师姑、教士等。说话时要诚恳谦和,注视对方,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多说好话,给人信心、方便,予人慈悲亲和的感觉。

    婚丧喜庆的礼仪:

    婚丧喜庆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不迷信执著看风水、时辰,应该知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凡遇亲朋好友的婚丧喜庆,应当互相帮助。赠礼则应以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为考量,如佛书、念珠等。

    衣服饮食的礼仪:

    在佛门中,穿衣吃饭都是修行。佛教徒应注重衣著的整洁、庄重,配合季节、场合穿著,予人健康、大方的印象。饮食的礼仪则着重在正意受食,即食前供养与观想,如称四句偈或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集众会议的礼仪:

    民主时代,凡事多透过会议来达成共识,佛教向来注重民意,主张透过会议的人我交流,凝聚共同认知,开拓眼界,提升会议的质量。参加会议时,应尊重会议程序,秉持「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态度,坦陈己见,包容异己,表现民主的风范。

  • 禮儀 三 百 威儀 三 千 細 行 八 萬
  • 其他

    其它的生活礼仪还包括:电话的礼仪、宴客的礼仪、探病的礼仪、访友的礼仪、居家的礼仪、书信的礼仪、乘车的礼仪、旅游的礼仪、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共处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等,已另撰文成书。

    培养正确的生活礼仪,必须先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才能透过身语意三业之清净,达到身心合一的如法行仪。(来源:佛光教科书)

  • 禮儀 三 百 威儀 三 千 細 行 八 萬
  • 观照

    愿大家出入寺院等佛教场所,能很好的使用上面这些礼仪,培养自己的良好形象,庄严道场。生活礼仪能帮助我们观照自己的身口意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入道。

  • 禮儀 三 百 威儀 三 千 細 行 八 萬
  • (转载自:佛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