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爾 禪 修 中心

法爾禪修中心─「法禪中,體悟性空緣起諸法;爾修心,證知真如無為法爾。」

本學會是由原來「法爾禪修中心」諸大德所發起,於2011年5月22日正式成立的佛法學術研究社團法人,由釋善祥比丘當選首屆理事長。古德云:「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法四十九載,述說無量無邊法門,就僅翻譯成漢文者亦有百冊,三藏十二部經,浩瀚無邊。行者心未清淨者,均須佛法的滋潤與開導。

本學會在釋善祥比丘指導下,主要目的是要研究佛陀所教導的五藏(經藏、律藏、論藏、般若藏、陀羅尼藏),經會員深入研討後建立各藏之基本教材,把佛陀所教導的正法與精神,依理論、方法、次第、層次等內涵,研討論集後成冊,以利末法時期真有心要學習正法者參用。
早於1983年時,在張玄祥居士帶領一群喜好禪修者,先後於台北的「中華佛教居士會」、「慧炬念佛會」及「大乘精舍」等處學習打坐、禪修。於1994年自租道場成立「法爾禪修中心」,除供大家禪修外,亦提供外界初機行者,能修習正法的佛教道場。當時亦懇請高雄縣六龜鄉佛心寺住持 上悟下本 法師當阿闍黎出家眾導師。張玄祥居士亦於2009年11月5日(農曆9月19日觀世音菩薩出家記念日)於印度菩提伽耶大覺寺受具足戒,回來後於「法爾禪修中心」裡成立一在家菩薩僧團,並帶領四、五十位菩薩僧眾如法半月半月布薩誦戒,讓佛子們能依佛陀所說─以戒為師,依戒而修學。

本學會暫借「法爾禪修中心」場所運轉,也因釋善祥比丘當選理事長,等於兩邊都可照顧。「法爾禪修中心」原本修學宗旨,可由下面對聯來顯示:「法禪中體悟性空緣起諸法,爾修心證知真如無為法爾。」從這兩句對聯可知,修行的目標係以禪宗的「明心見性」為指標,希望能達到「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最後達「心明性見」為目的。用此心地法門來觀心,修成清淨、無為、解脫之禪修路。申述此兩句對聯,即是說:「行者能於清淨空體映照、生起一切法相,藉以體悟認知一切法相係由空性中,以因緣之緣起法,起一切的有為法相;您若能認真修行,袪除自己的妄執心、習氣、毛病等,即能證知體空、不空的真如體,由其體能現起無為法爾的有相,此即是古僧大德所謂的法爾—即心即佛的境地。」

上面兩句對聯,若由對聯的右左、上下再讀時,亦可出現下列另一種境界:「法爾禪修中心,體證悟知性真空如,緣無起為諸法法爾。」從此段說明,我們在宣示:在法爾禪修中心修習的行者,能親自體證悟知,自性本空,真如能應而起一切法,此法是緣自無相的空體,當起有為之相時,即能生起一切諸法的法爾現象。總之,「法爾」即是自性空體,對境緣時真如能起鑑照後而起諸法,此法即是客觀的心量而得的法爾。

本學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團法人,以「尊崇釋迦牟尼佛慈悲喜捨之精神,發願以己力,弘法利生,引導人心向善,為端正社會風氣盡一份力量」為宗旨。
若各位網友能肯定本學會之宗旨,歡迎加入本學會成為會員,同心同德,共同研究修學正法。若能廣為宣傳,促令大家都來修心養性更好!
若有經濟能力允許,願意發心護持本學會者,我們企盼您的捐助,讓我們有更多人力來完成佛法五藏基本課程之建立。

法尔禅修中心讲义四念处禅修法要

一、前言

一个人只修念佛、持咒、守戒,而忽略修禅定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因修不到心里去,若

修到有气感也没有定力。禅定有三不等,初级禅定就是谓舍弃恶心、恶习,心境专注,是为

弃恶。

次级禅定是为思维修,

心没有经过调伏是散乱的,

它是不受控制的,

它是跟随著意念

浮动的。

要制心止于一境不散乱,

就必须反覆地将心专注于一个选好的固定目标。

高级禅修

是谓静虑,

已有定功,

在禅定中依清净心来思虑一些事情。

而大乘禅者如中国禅宗系指心眼

已开,

能洞触诸缘而心感知生起法尔现象,

此时行者对此能知能觉万相的心,

且能面对境界

如如不动,是为真正禅定。

既然禅修有四等次第,

我们修行的人应有所认知。

因鉴于菩萨有慧无定,

小乘行者有定

无慧,

两者总须取得一平衡点,

即是定慧等持。

我们中心以前上课均偏于慧门及摄心入定法

门的修行,

虽有种种禅修法门的使用,

但总偏向于大乘行者的修法,

智慧是有,

但定力稍嫌

不足。又鉴于九十一年度“心中心法先修班”

,经半年的禅修训练,它们对于身心并没得真

正的基础,修起心中心法来,还是痛苦多多,故有利用四念处来调伏身、受、心、法等执著

的构思。

四念处者是卅七道品的初步法门,

当调伏心境这门功夫熟巧时,

心就会渐渐地排除散乱

的习惯,

而专注于所导向的目标,

或摄住心于一境中,

这就是初级的禅定功夫。

略分禅定有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

佛禅

)

。在世间禅中如果一个人是注重修练调伏心境,使它能专注于故定

的目标,如专注於呼吸、数息,身、受、心、法等,并慢慢产生慈爱心,达致心境平和,就

能证得世间禅,

如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处定。

凭著此等功德,

禅德一个人便能升在梵天界。

梵天界的寿命非常的长久,能有半劫、一劫、二劫、四劫、八劫,甚至最多的八万四千劫。

然而,梵天界定所有失,定失命就有所终,死后又再转世为人或天神,总之,又是入轮回之

流。

既然修世间禅绝对不安稳,

故修佛禅解脱道是佛弟子必然要走的道路。

因此修证出世间

禅是必要的,

那就是道与果的禅。

要获得这种出世间禅定,

就须修练智慧。

出世间禅的智慧

有两种,而世间的智是说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是世间智,谈不上慧,这种智和禅的智慧

并没有什么关系。

拥有这种智并不能被认为有真正的功德,

只有名利而已。

因为有很多危害

性的武器都是这种世间智所发明,是受到贪、嗔与其他恶念的驱使下而发明的。

反之,

纵使世间智慧只有功德而毫无罪恶,

如积极于慈善事业与救灾工作,

探求经典的

真正含义,

追求禅法中的三门智慧,

例如闻思修,

也只能修得世间智慧的功德。

它能使我们

快乐的生活于较高的欲界天,

但它并不能避免我们投生于地狱或其他恶道的忧患。

只有成就

于出世间智慧,

方能真正排除这个忧患。

故对于初学佛法者,

或长期修大乘禅无所获者,

四念处是有其必要性的,

能得出世间智,

出世间智就是道与果的圣智,

要成就这种智慧就须

要修般若观照禅,又称内观禅。以般若波罗蜜多来观身、受、心、法等,而《大般若经》已

告诉我们,般若波罗蜜多意为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能知能离,不即不离。通过般若波

罗蜜多来达到戒、定、慧这三学,能修得这超世俗的智慧,戒德与禅德也能一齐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