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脈 循 行

按照《黄帝内经·素问》,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对人体非常关键,中医治疗与日常保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督脉是主一身阳气,督脉起于人体的胞宫,人的元气或叫肾气,从胞宫起源后沿督脉向上到达头顶,人体阳气的调节作用,主要依赖于督脉,对于阳虚等这类型的问题导致的腰膝酸软,精冷不育、头部的髓海空虚引起的头癣、耳鸣等,都是可以取督脉来治疗。

第二、督脉沿脊柱上行,脊柱的病变可以用督脉来治疗,比如脊椎的疼痛,包括颈椎、腰椎、胸椎等椎体的问题,都可以取督脉的穴位来治疗。

第三、督脉在经络学角度来讲叫做阳脉之海,其他经络的阳气特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这个经脉的阳气也是有助于督脉阳气的给予补助和调节,所以足太阳膀胱经出现病变也就是背部出现病变,也可以用督脉的穴位来治疗。

督脈 循 行

生理功能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具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放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主生殖功能: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主治病症

神志迷惑、脊柱强痛、以及腰、背、头项病症;升补青阳之气,疏通头面血脉。利五官、强体质。为美容、保健常用经脉。

督脉分支

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出《素问.骨空论》。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督脉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督脈 循 行

督脉病变的临床表现

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劂

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督脈 循 行

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

�Ĥ@�`�B����

�b�I�ᤤ��A�`��Ѷ��A�G�פ�����A���̳����]�C��`�I��W��A�S�p�ʤ��I�_�]�C

1.�߸g�޹D�G

���ߤG�Q�K�ީl����[���ݤ����j�ޡA�y�\(�\��)�B�����J�R��(�\��)�A�W���a�ϡB�ᤤ�B�ܤ��ϡA���Y�B�ܶ��k�F�x�A���D�B���W(�\��)�B���D�}�A�j�աB�ת��s�����A����(�\��)�B�j���B�Z���ơA�ʷ|�B�e���q�Ƿ|(�\��)�A�W�P�B���x�B��

督脈 循 行
(�\��)��A�����B�I�ݦb�B�W�A�i��W�����_���C

2.�`����|�G

���߰_��p���U�订���������A�������P�O���`��⨭���g���C

(1)�O�����|�G�ѷ|���ް_�A�k�g�ħ��B�A�k¶�ʹ޾��A�ܮ����ɨ��ֳ��Ǹg���ѳB�A�J�����`���ߡA��ܤp���M��(������)�C�b�M�������������A�@�ᵸ�ܨ��(�D�n���k��)�C�t�@����|���į߮��A�����A�W��J��A��¶�L�B�A�@�Ѥ���ܷ����i��ަӲסC�t�@�ѥ~��W�y�U�ܨⲴ�����U��A�P�a�@�n�J����ְ�C

(2)�O�����|�G�ѷ|���޸g���ֳ��Ǹg�Ѥ��B���ѳ��A�`���������W��ܤ�Ŧ�A�L��Ŧ�g���Y�A��J���ڡC

(3)�������|�G�P���Ӷ��H�ָg�P�_�󲴤�ְ������(�\��)�A�W�B�e�A���Y���A�A���J�����C�Ѹ��A��X���k�V���A���U���ӳ��A�����᤺��A�ܸy�᳡�J�ǡA�A�ѵǸg�ʹ޾��^��|���ޡC

3.�e�f�g��

�w���߯e�f�̡A���U�C�f�ԡG�y�h�B���B�ձa�B��ݡB���w�BŤ�סB�Y�h�B��W�j���B���}�ϱi�C

督脈 循 行

督脉Du Meridian,DU)是一条经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长强,止于龈交,共28个腧穴。

督脉位于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督”,是奇经八脉的主脉,与六阳经有联系,是“阳脉之海”。督脉与脑、髓、骨息息相关,所谓“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脑为髓之海”。任脉与督脉必相交,下交于会阴之间,上则交于唇。

目录

  • 1 经脉循行
  • 2 主治概要
  • 3 腧穴
  • 4 参考文献

经脉循行[编辑]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1][2][3]

主治概要[编辑]

患督脉疾病者的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

腧穴[编辑]

《督脉分寸歌》述督脉的穴位:“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俞当。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央。十椎中枢筋缩九,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发际哑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之方。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项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前后发中央。前顶前项八寸半,前行一尺卤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位,前发尺二神庭当。鼻端准头素骨翏穴,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上端上取,龈交唇内齿缝乡。”

  1. 长强,络穴
  2. 腰俞
  3. 腰阳关
  4. 命门
  5. 悬枢
  6. 脊中
  7. 中枢
  8. 筋缩
  9. 至阳
  10. 灵台
  11. 神道
  12. 身柱
  13. 陶道
  14. 大椎
  15. 痖门
  16. 风府
  17. 脑户
  18. 强间
  19. 后顶
  20. 百会
  21. 前顶
  22. 顖会
  23. 上星
  24. 神庭
  25. 素髎
  26. 水沟
  27. 兑端
  28. 龈交

参考文献[编辑]

督脈 循 行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黄帝内经/灵枢第一卷

  1. ^ 孙国杰 主编. 针灸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 90. ISBN 7-5323-4102-X.
  2. ^ 《督脉循行歌》:“督脉小腹骨中央,女子入系溺孔疆。男子之络循阴器,绕篡之后别臀方。至少阴者循腹里,会任直上关元行。属肾会冲街腹气,入喉上颐环肩当。上系两目中央下,始合内眦络太阳。一额交颠入络脑,还出下项肩膊场。夹脊抵腰入循膂,络肾茎篡等同乡。此是申明督脉路,总为阳脉之督纲。”
  3. ^ 《灵枢·经脉》: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经络

经脉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 足少阴肾经 · 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督脉 · 任脉 · 冲脉 · 带脉 · 阴维脉 · 阳维脉 · 阴𫏋脉 · 阳𫏋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 · 脾之大络

孙络

浮络

其它相关

子午流注 · 昼夜节律 · 血液循环共振理论 · 针灸铜人 · 祝由十三科

督脉

长强 · 腰俞 · 腰阳关 · 命门 · 悬枢 · 脊中 · 中枢 · 筋缩 · 至阳 · 灵台 · 神道 · 身柱 · 陶道 · 大椎 · 哑门 · 风府 · 脑户 · 强间 · 后顶 · 百会 · 前顶 · 顖会 · 上星 · 神庭 · 素髎 · 水沟 · 兑端 · 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