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衡量 你 的 人生

印象中第一次看這本書是2013年,那時候的我剛進入職場,在書局剛好看到這本書,就帶回家了,事隔8年,再次想起這本書,是在主管的桌上擺放的書,看起來很新,我想不管他有沒有看,標題的這幾個字,就足以提醒我們,要如何過好我們的每一天…再次從書架上拿了這本書,翻開之前的摺頁與用鉛筆輕輕畫出的重要字句,有感受的沒感受的,也都不同了,不管哪一本書,在不同時期看,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與收穫,因為生命的體驗是持續的,經歷是累積的,共鳴的聲響也因而有了差異。

如果你還沒找到你愛的工作,那就繼續尋找,不要妥協。
- Steve Jobs

作者希望我們能夠每天睜開眼睛,為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歡喜。也就是要找到我們做這件事的動機,那什麼是動機呢?如果我們做一件事若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去做,那就是動機。作者提到心理學家赫茲伯格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發表的一篇很有創見的文章,談到的雙因子理論,把工作的「薪水」列為保健因素,而非動機因素,因為即使不斷的改變工作中的保健因素,你也不會變得熱愛這份工作,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其實蠻有道理的,就跟可能付再多錢,要你去做一件事情可以,但要你真心熱愛,其實是有難度的。動機因素,可能來自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得到認同、責任及個人成長。看到這,有沒有想起什麼?對的,我想到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其實談到的就是比較上層的,社會需求、尊嚴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等。

裡面提到給孩子蓋迷你小屋的故事,這個小屋主要是要給小孩玩的,但在這個蓋的過程中,也讓孩子參與,可能釘個小東西,搬個小木板等等,雖然大部分都是大人在做,但小孩也玩的不亦樂乎,當有朋友拜訪時,也時常帶去看小屋的進度,更時常問什麼時候可以繼續蓋小屋等等,但當小屋完成後,孩子並沒有很常進去玩,他們的滿足來自於對這間小屋的貢獻,而非擁有這間小屋,重要的是過程,而非抵達終點。有點像是,大隊接力時,我們每個人一棒一棒的往下交,接著棒子的人都拼命奔向下一站,交給下一個蓄勢待發的夥伴,縱使最後衝線的那個人,並不是我們,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在當中盡力了,也能從中獲得滿足,我覺得蠻重要的是享受那個當下,當然不代表結果不重要,但關注在過程的收穫,其實也是在成長中,很重要的一環。

如果沒有將資源投入已決定的策略中,策略終究只是空談。

公司策略與人生策略一樣,有方向也要有執行的策略,方能達成目標。時間、精力、金錢的運用,可能是我們在達成目標的路上,最常考量的,如果我們所用的資源,跟我們達成目標所需要的策略,背道而馳,偏離軌道也是可想的結果。如同賈伯斯離開蘋果後的時間,工程師所想做的跟公司設定的目標不同,到最後導致原訂計畫的終止等等,我們希望與家人、配偶的家庭關係親密融洽,卻將最多的時間放在工作或想達成的成就上,多在公司半小時的加班,也等於少了半小時在家陪伴的時間,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任務,想要去完成,但雖然每個人的成就不同,公平的是時間卻是一樣的,能把方方面面顧好的,也是少數中的少數,多少被定義為成功的人士,可能是用家庭或健康換來的,就看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平衡是個難題,取捨也許更為重要,去省思整理自己要什麼,把眼光放遠一點,短中長期目標是什麼,也許更能找到這個當下的你,該如何「分配」時間在你的目標上,如同作者所說,人生是否悔不當初,其實跟我們分配人生的資源息息相關。

人生最大的遺憾,往往不是來自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沒做過什麼。相對於成長,往往不是不是別人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沒有幫我們「完成」什麼,作者提到很多的父母,會替孩子做好好的,反而讓他們失去了自我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可惜的,當我們沒替孩子做什麼,他們才能從那個過程中去試錯,有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模式,也能從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也提醒不要把孩子的學習過度外包,而失去了你為他建立價值觀的最好時機。

不論工作、生活、家庭,作者提到許多方方面面,我們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事情,像是嬰幼兒時期的發展重要性,你跟孩子說多少話,跟他未來使用字彙與閱讀能力息息相關,IKEA難以複製的原因,邊際陷阱導致百視達的殞落,現在的NETFLIX霸主是怎麼起來的,我們的每個小小的決定,其實就像蝴蝶效應那樣的影響深遠。

關於人生的目的,這本書其實可以反覆地翻,在不同時間看,經歷不同的事件,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需要怎麼投入,我要用什麼來衡量自己?我們必須經由很多的事情,來去確認那個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標準是什麼?

內容簡介 第一本將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的書!特別收錄克里斯汀生訪談,剖析「人生三問」精義以破壞式創新理論聞名的克里斯汀生,看到許多哈佛商學院的同學向命運一點一滴地妥協:接受不喜歡的工作、犧牲家庭生活,甚至做出有違倫理的決定。為什麼?他們原本才智過人、為人正派、目標遠大,他們的人生究竟哪裡出了差錯?因此,克里斯汀生在學期最後安排了他認為最重要的一堂課,用企業理論討論三個問題:◎ 如何才能樂在工作?◎如何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做選擇時,如何秉持誠正的原則?「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讓你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不要隨波逐流,以免漸漸遠離原則和理想,最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克里斯汀生增修版新增內容:1. 克里斯汀生新序「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2. 《富比士》專訪文章「 握緊船槳,航向有意義的人生」

你對你的工作滿意嗎? 如果工作太忙碌,沒時間陪伴家人、朋友怎麼辦 ? 要如何衷於自己、堅守原則呢 ? 我們都希望能夠在工作中得到快樂和成就感,也能夠同時兼顧美好的人際關係。不過就算事與願違,從此刻起我們都能藉由書中的建議,在面臨選擇時,更有方向的衡量利弊得失,活出樂在工作、享受生活,且有原則的人生。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是一名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這本書可說是他每學期最後一堂課的加長版。他用企業理論作為引導,邀請我們思考如何享受工作、擁有圓滿的一生、以及如何永遠堅守原則。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活出「不妥協的人生」,活出快樂和意義。

在直接進到「怎麼做」之前,我們要先思考「為什麼」我們需要衡量自己的人生呢 ? 愛瑞克的書《內在原力》中有這句話 : 「你的決策品質,決定人生品質。」我們的決策品質可以藉由「衡量」一件件小事,來得到提升,而這一件件小事,串起來就成了人生的軌跡。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決策品質,選擇一條更快樂更有意義的道路。

這篇文章將整理3個發現生涯之樂的方法,以及如何活出不妥協的人生。

( 這本書的中間部分,還有談到和伴侶間的互動,也有大篇幅的探討親子教養,讓我理解到應該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能力,以及那些比成績單、獎盃更重要的事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閱讀喔 ! )

如何 衡量 你 的 人生

1. 如何讓你的熱情燃燒 : 保健 vs 動機因素

在選擇工作時我們會考慮許多層面,比如薪水、工作環境、成就感等等,這些納入考量的因素主要分為兩大類 : 保健因素和動機因素。將這些因素排出優先順序,可以幫助我們選出一份最棒的工作。

保健因素是物質層面的條件,包括「薪水、工作條件」等等.......。我們時常覺得薪水是最重要的條件,但問題在於,最重要的不一定等於讓我們快樂。作者說 : 「如果你把金錢放在首位來考量,只想滿足保健因素,你的目標只有一個,也就是賺更多的錢。打從這個起點,已經開始出現問題。」幸好,我們還有更可靠的動機因素。

動機因素包括 : 「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得到認可、責任和個人成長」。動機有別於外來的鞭策或刺激,它是是由內而生的,能讓你感覺到你的付出有意義。

我們可以用動機理論的一套問題來問自己 : 「我目前做的工作有意義嗎? 這個工作是否能給我成長的機會? 我可以學到新東西嗎? 我有機會得到認可、獲得成就嗎? 我能擔負更多責任嗎?」 這些才是真正能激勵你的因素,使你的熱情開始燃燒。

我也試著針對我經營部落格來回答,幫助我進一步釐清經營的動機和初衷。

1.「經營部落格有意義嗎 ?」 有。能和更多人分享好書,一同透過閱讀擴展視野,擁有更多的底氣面對人生的問題。不僅提升自己,也能有一點點正向的影響力。

2.「是否能為我帶來成長的機會、學習到新東西 ?」是。透過不斷的輸入和輸出,能夠讓知識更加內化。也能夠在和他人交流中,看到不同的價值觀,了解自己的不足。雖然此刻讀者不多,但從零開始架設網站、寫閱讀筆記,甚至開始經營IG,就已經讓我學到好多東西,過程中的驚喜和樂趣,也讓我更有動力繼續精進。

3.「我能擔負更多責任嗎 ?」 能。不論影響力大或小,都必須衡量內容的正當性,也要盡可能的提供觀眾最大的價值,當個有正面影響力的人。

我們必須記住,如金錢、地位、薪水和工作的穩定性等保健因素只是樂在工作的副產品,而非快樂的源頭。如果你了解這點,就可以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會迷失。

如何 衡量 你 的 人生

2. 計畫與變化 : 審慎 vs 應急策略

年輕時不必總是審慎的計畫未來。作者說 : 「不少學生和年輕朋友總認為生涯必須小心計劃,想好未來五年的每一步。聽到他們這麼說,我總是很吃驚。其實,不光只是他們,一些很有成就的人,以及有遠大抱負的人,也都對自己施壓,要自己這麼做。有人甚至早在讀高中的時候就認為自己必須有明確的志向,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如此才能成功。」但其實採用應急策略、迎向未知,可能會迸出更多火花。

我曾經很沮喪,因為我就是沒有生涯規劃的人,除了讀書考上好大學之外,沒有目標和志向。我一直很羨慕那些從國高中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的人。我也執著的認為,有明確的志向是成功的必須,至少那些偉大的企業家是充滿抱負的。但現在我發現,其實走一步算一步很正常,只要願意嘗試,把握住突如其來的機會,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走上一條自己喜歡的生涯道路,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初生之犢》這本書的作者麗茲 Liz,就是完美展現應急策略的人。起初她因為單純的「想要認識一名在赤貧中長大的女孩」,在完全沒有明確計畫之下,搭了單程機票到烏干達。她憑著一顆好奇心,和初生之犢的勇氣,從完全不知道能做什麼、要怎麼做,到開始經營起涼鞋公司,讓當地的女人在這邊工作,藉以賺取到大學讀書的學費。

麗茲說了一句很美的話,她說 : 「如果你很清楚故事的結局,那這就不是屬於你的故事。」說明了為何無須在生涯道路上小心翼翼的計畫。她也建議 : 「你一定要願意在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興趣、熱情,因為你會因為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其實,好奇心是驅使我們培養出熱情的原動力。跟隨你的好奇心,多多採用應急策略吧 !

別浪費時間去尋找能透視未來的水晶球,再說你可能會對未來的假象迷惑,對機會視而不見。你在思量生涯之路要怎麼走時,也該開展視野,容納更多的可能。

如何 衡量 你 的 人生

3. 策略的試金石 : 資源分配

有些人一心追求卓越,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事情上,像是升遷、加薪或是獎金。但這麼做最後不一定會帶來快樂。長遠快樂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和家人、好友、孩子的關係。

我們大學畢業,踏入社會後,自然而然會把寶貴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急著在職場上展翅飛翔,證明自己學有所用。但我們的時間、精力都有限,更需要分配在對我們最重要的人、事、物上。

我很喜歡 Youtuber 阿滴,他就是妥善分配資源的模範之一。儘管他工作滿檔,他還是堅持在行事曆上安排出陪伴家人的時段,而不是等待有空的時候才陪伴家人。

我們都知道家人朋友非常重要,但還要實際行動做到言行一致,盡力將資源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讓資源的分配,幫助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種人。

從你所做的每個決定,也可看出來哪些事情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你或許可以明白說出你的人生目的和策略,然而,如果你的資源分配和你的策略並不相符,所有策略都將成為空談。

如何 衡量 你 的 人生

活出不妥協的人生 : 別被過去綁架

當公司在決定是否投入某項新事業時,會面臨兩個選項 : 一個是製造某種新產品的總成本,另一個則是利用既有人員或設備,如此一來只牽涉到邊際成本和效益 (新的支出和收入) 。這時候公司只會看到「投資」必須投入的資金,看不到「不投資」所要付出的代價。作者說 :「如果未來和過去如出一轍,這種做法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未來不同於以往,墨守成規等於自尋死路。」但幾乎所有主管都會不由得的傾向邊際思考,人在生活中也會犯一樣的錯誤。

我聯想到在《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當中的觀念 : 不要再利用過去。利用過去的資源,成本不會增加,但隱性成本就是 : 你會失去更利於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甚至,可能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我很喜歡這個高品質的影片創作者Niklas Chritl,他在這部影片中 Is it ever too late to follow your passion? 提到相似的概念。當你妥協一次,就會有下一次,再下一次,最後就踏上了妥協的一生。可能是為了他人的眼光而妥協,因為害怕挑戰而妥協,或是因為「已經太遲了」而放棄。但是Niklas以自身和好友為例,說明追尋夢想永遠不會太遲,只是看自己不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

高薪的工作、好不容易取得的工作上的地位,安穩的生活,都會讓人難以放下,但未來的自己完全是由現在的你開始打造,你無時無刻都可以選擇改變。

很多人踏上妥協之路,就不再回頭了。但你是否想過,你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而且是做你不喜歡的事,難道不覺得這樣的妥協使你漸漸失去自我 ?

結語 : 你拿什麼來衡量人生?

最後,要如何找到如「人生指南針」般的目標和願景 ? 作者將目的拆解為三個構成要素,幫助我們隨時拿這個目的來衡量我們的人生。

1. 描繪自我畫像 : 我想變成什麼樣的人 ? 描繪出理想的自我畫像。譬如 : 致力於改變別人的生活的人,和善、誠實、寬容、無私的人。然而,我們也必須反問自己這個問題 : 我真的想要變成那樣的人嗎 ? 若否,或是隨著成長而改變了想法,都需要隨時勇於修改自我畫像。

2. 發心投入 : 盡最大的努力,成為那樣的人。唯有發心的投入,才能離自己設的目標越來越接近。

3. 找到正確的量尺 : 第三部分,是要了解人生是用什麼樣的量尺來衡量。雖然我們有很多可以衡量人生的量尺,如職位有多高,或是有多少存款等,但作者說 : 「對我而言人生真正重要的量尺只有一個,也就是我可以幫助到多少人,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似乎當這個量尺不是聚焦在個人的成就上,而是向外實現「利他」的精神,我們就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喜悅,也永遠不會偏離正途。

「如果不想辦法釐清人生目的,那就像坐上一艘都沒有槳的船,只能隨波逐流,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載浮載沉。」每個人的目的都不盡相同,祝福我們都能找到人生最重要的量尺。最後,祝福你能在生涯道路上做出還不賴的選擇,活出不妥協且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