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 威 尔

Show

    附议 @陈愕之 顺便补充一位保加利亚作曲家 Pancho Vladigerov: 科普一下Vladigerov(潘卓·弗拉迪格罗夫)这位作曲家..._作曲吧_百度贴吧 ps:气哭,我之前搬运的视频因为土豆优酷合并全变成了死链...还是不要对墙内网站抱希望了,找梯子到ytb看吧

    拉 威 尔

    与德奥地区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同时发展的还有法国的 印象主义音乐。在之前印象主义音乐之前的19世纪法国音乐作曲家中,更出名的似乎主要还是梅耶比尔、比才、奥芬巴赫、古诺等歌剧作曲家,19世纪的法国器乐音乐虽然整体没有歌剧成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相对优秀的作曲家,如:西扎尔·弗兰克(CesarFranck,1822—1890)、爱德华·拉洛(Edouard Lalo,1823—1892)、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nille Saint-Saens,1835—1…

    拉 威 尔

    小红本是传统,领证是仪式,绝大部分人愿意去遵循,但这也仅此能够证实俩人是合法夫妻了,至于恩不恩爱,幸不幸福...跟结婚证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不是爱情的保鲜剂,也不是婚姻的保险柜。所以,只要他们两厢情愿,那就是爱。

    拉 威 尔

    自答: 1.悼念公主帕凡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2.古风小步舞曲 Menuet antique 3.以海顿之名而作的小步舞曲 Menuet sur le nom de Haydn 4.前奏曲 Prelude 5.鲍罗丁的风格(好好听!) A la maniere de Borodine 6.夏布里埃的风格 A La Maniere De Emmanuel Chabrier Remast

    拉 威 尔

    巴赫和亨德尔同作为巴洛克时代的两位作曲大师与管风琴、羽管键琴演奏家,音乐创作上有许多不同。 首先从作品内涵上来讲,巴赫的作品出自于他内心深处无比虔诚的信仰,例如《赋格的艺术》中就呈现了人与上帝的个别对话。 亨德尔的创作对象是宫廷剧院,他的音乐大多通俗易懂,优雅精致。 从作曲手法上来讲,巴赫的作品以复调为主,亨德尔虽也是复调大师,但亨德尔更注重于旋律与和声主调性,更具有即兴与开放性,音乐形象更为鲜明…

    拉 威 尔

    谢邀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绝大部分学生可能学了一个假的“印象派音乐”,包括把勋伯格归为“表现主义音乐”,大家可能都是学习到了假的知识。。。。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和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词语逻辑上是对立的两个词。。而且德彪西自己并不喜欢印象派这一归类,事实上我也不大喜欢我们在还没有了解“印象”美学的前提下,就已经把这个时代或者类型的音乐先行的定义为印象派音乐,然后再去分析他有什么特点了,有什…

    拉 威 尔

    主调是C大调,最后临近尾声才转为E大调作为结束。 第一主题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第二主题作为答题,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主题反复时形成平行声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

    关于拉威尔

    拉 威 尔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是印象主义音乐中地位仅次于德彪西的作曲家。他祖籍瑞士,生于西班牙。7岁学习钢琴,12岁接触作曲,14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福雷。学习期间先后对肖邦、舒曼、夏布里埃、萨蒂、俄国“强力集团”等人的音乐深感兴趣,创作中曾有意地模仿并融合这些作曲家的风格。19世纪80年代,他和德彪西一样,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艺术观念产生改变,创作风格开始显露出印象主义的某些特征。而到90年代末期,拉威尔听到年长自己13岁的德彪西的音乐后,印象主义成为他一生创作的主要风格。

    早在1905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之前,学生时代的拉威尔,便已谱写了一系列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1899年的《为死去的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1901年的《水之游戏》、1905年的《小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学生生涯结束后,拉威尔在艺术上迅速成长,进入自己音乐创作的成熟期。著名的钢琴套曲《镜》(1905)、《夜之幽灵》(1908)、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歌剧《西班牙时刻》(1907)和舞剧《达夫内和克洛埃》(1912)都问世于这一时期。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威尔自愿参军,先后在医院服务和作卡车司机,创作被迫中断。战争结束后,拉威尔再次进入个人创作的丰收期,钢琴组曲《库普兰之墓》(1917)、舞蹈诗《圆舞曲》(1920)、歌剧《孩子与魔法》(1925)、管弦乐改编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922)、管弦乐曲《包列罗》(1928)以及两部钢琴协奏曲(1931)为他带来更为显赫的声誉。

    由于拉威尔的音乐在许多方面酷似德彪西,曾有人认为他的创作不过是对德彪西的模仿。事实上,拉威尔因对德彪西的崇敬,模仿德彪西的音乐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拉威尔在德彪西独创的音乐语言的基础上,使印象主义音乐更加丰富、更加出神入化,因此,他绝不是在简单地模仿德彪西,而是富于个人创造地借鉴德彪西。这一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略窥一斑。

    首先,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钢琴音乐作曲家,拉威尔在坚持印象主义风格的同时,显示出自身的鲜明个性。从他最早的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1895)、《为死去的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1899)到最后的《库普兰墓前》(1917)等作品不难看出,他的音乐无论是在旋律的清晰、节奏的规整,还是明确的古典主义结构等方面,都与德彪西保持了相当的距离,而他的和声较之德彪西,更为复杂精致,却带有清晰的功能性,更与德彪西不同。拉威尔的钢琴音乐既包括了《鹅妈妈组曲》(1908)这样温情感伤而又质朴动人的作品,又包括了《镜》、《夜之幽灵》这样技巧无与伦比、色彩斑斓夺目的篇章。通过这些作品,拉威尔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同于德彪西的音响世界,同时,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向现代钢琴家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钢琴家不仅要克服高超的技巧要求,还必须控制那情绪变幻不定、色彩奇异闪烁的音响调色板。印象主义音乐的精神在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其次,作为20世纪最出色的管弦乐大师,拉威尔通过自己非凡的配器才能,将印象主义音乐重视色彩性的特点发挥到一个新的境界。著名的组曲《达夫内和克洛埃》脱胎于同名芭蕾舞剧配乐,拉威尔在三管编制的乐队基础上,加入多种打击乐器,使用各种非常规的弦乐器演奏法,其中钢片琴声的粼粼银光,竖琴滑奏的浪波翻滚,加弱音器的圆号如恋人间的窃窃私语,种种效果所产生的无穷魅力,都令拉威尔在色彩性方面超越了德彪西。大量以自己或他人的钢琴作品为基础改编的管弦乐作品,如《丑角的晨歌》(钢琴套曲《镜》之四)、《展览会上的图画》(改编自穆索尔斯基的同名钢琴套曲)等,也是拉威尔音乐色彩创造力方面的明证。

    第三,拉威尔在将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华美细腻发挥到极致的同时,还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合了不少法国之外的音乐因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班牙音乐因素。拉威尔因母亲是西班牙人的缘故,终生对西班牙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故土情结充分表现在《西班牙狂想曲》、小提琴曲《茨冈》(1924,茨冈是西班牙吉普赛人的别称)以及著名的《包列罗》等一系列作品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包列罗》。这首原本为展示西班牙风情而量身定做的舞蹈配乐,首演之日便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拉威尔谱写的纯朴旋律近似民歌,富有浓郁的西班牙风味,后来几乎被作为民间旋律而广为流传。全曲在两个核心主题的基础上,完全依赖拉威尔高妙的配器天才,获得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堪称20世纪交响乐配器的百科全书。尽管德彪西也曾使用西班牙音乐素材创作(如1912年《意象》之二《伊比利亚》),但拉威尔在此领域的尝试不仅在时间上早了许多,而且在大量以西班牙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西方音乐家中,拉威尔的同类题材作品可以说是最成功、最富于西班牙地域风情的杰作。

    拉威尔身材矮小,生性腼腆。斯特拉文斯基因他音乐中的精细性,称他为“瑞士钟表匠”,但从他的音乐中,人们不难体会到他内在的激情和敏感。在50多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法国、为西方音乐文化贡献了一批极富价值的作品。1932年,拉威尔因车祸,脑部受伤,1935年被确诊为脑瘤。1937年去世时,享年62岁。继德彪西之后,法国再次损失了自己在20世纪初叶最富才情、最具魅力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