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元气糖果铺

作为本片多年的影迷,我为导演感到深深惋惜,并希望这次的公映版,不会定格绝大多数人对它的最终印象。所以我打算写写,《海上钢琴师》究竟在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以及这个125分钟的公映版,是怎样从内容和手法上破坏了影片的审美价值。

1谁是1900?

天才艺术家的选择和宿命

如何造就一个天才?这一直是个谜。但既然影片的主旨,终究要靠与主角共情来传达,导演就没有想把这个角色架空,而是花了很多笔墨来一步步建设他的心理。

从1900出生起,身份认同危机就是他的宿命。他是欧洲白人(意大利人)的孩子,却被亲生父母抛弃在弗吉尼亚号一等舱的钢琴上,被锅炉房的黑人Danny收养。由于缺乏法律文书和签证,他一直是个“黑户”,甚至比那些黑人更不被人类社会所认可。因此,他本能地讨厌社会既定的规则,从小就古灵精怪、无法无天。八岁时,他就敢当着船长的面说“Fuck the regulations(去他妈的规定)”,而且之后几乎“F”了一切所谓严肃的概念。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被社会倾轧的黑人们脏话牢骚连天,影院公映版大幅删减)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这是片中唯一保留的一个"F"word)去掉了这些粗粝有生活感的细节和调皮小段子的渲染,1900的叛逆显得扁平而无趣。

也是由于1900的身份问题,八岁前,他的世界一直封闭在弗吉尼亚号的船底。他没有玩伴,大部分时间都独自度过。他受的一切教育,都来自这艘船的工作人员,来自Danny。而在Danny的讲述里,陆地是个有鲨鱼的地方,孤儿院是个大监狱,一切弗吉尼亚号之外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这些无疑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Danny死后,他彻底变成了这艘邮轮上的幽灵。在他幽灵般的生活里,是音乐再度点燃了他的热情,赋予了他生活的意义,让他重新获得了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音乐再痴迷也不为过,而越痴迷,他的技艺自然就越高超。与其1900说是因为天赋而孤独,倒不如说是他的孤独成就了他的天赋。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1900失踪了22天的旁白,被删)

在因移民署追捕而消失了22天后,1900忽然出现在大厅,演奏了一首莫扎特风格的钢琴曲。这一段虽然有点神秘色彩,但如果连消失这大半个月也不交代,直接由他第一次看到钢琴的场景切过来,让观众更加没有头绪。

所以弗吉尼亚号和钢琴,从1900的童年开始,就已融进骨血里。那是什么感觉,一般人确实很难懂。就像我们也不懂,为什么1900一辈子生活在海上,却说他没有听到过大海的声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1900都不觉得没下船是个遗憾,不光是因为他的自足,而是在他的概念里,自己在横渡欧美的这艘邮轮上演奏,和那些巡回演出的艺术家并没有本质区别。在船上,他为三等舱的平民演奏,也为来往的名流政要演奏,他可以按照他的意愿去融合不同风格,即兴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无视阶级、国家、种族、语言、文化背景的自由放任——这其实就是爵士乐的至高境界。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删掉这段铺垫和解读,我们就更加难以捉摸1900的理想是什么。他并非不想传播自己的音乐,只是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实践音乐理念。

他唯独的两次主动接触船外的世界,都是因为意大利人——他的同胞。一个可以算作他的知音,另一个则是他知音的女儿,也是他的初恋。

第一次和意大利男人的交流(“生活广阔无边”),让他拨打了通往外界的第一个电话,然而外界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心中的小火苗迅速熄灭了。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公映版删掉了这个男人北意大利的出身,也删掉了他和1900那段“高山流水”般的合奏和“积水空明”的意境,削减了故事逻辑和感染力。

第二次爱上意大利女孩后,他思虑再三,鼓起勇气要下船生活。而当他站在舷梯上看着眼前的钢铁森林时,他意识到那里的人事物,都会被抽象成一个个“大都市的幻觉”,而船上,才是他赖以生存的真实。所以他非常坚定地走回船上并再也没有打算离开。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1900之所以最终也没有把那盘母碟送给姑娘,不仅仅是因为胆怯,而是意识到两个人之间的隔阂。他注定属于大海,而姑娘和父亲属于广阔无边的陆地。

历史上的弗吉尼亚号(SS Virginian),是1954年被销毁的,那时候的1900,已经54岁了,即将进入人生的暮年(1950年西欧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65岁)。

在这首船上,他看过了20世纪初那么多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也用音乐慰藉了那么多生命。而二战后,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品位也发生了改变,从前的爵士“公爵”们已是末路英雄。从某种程度来说,1900承载的人生使命也已经完成了。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去掉这一段,很容易让人在一开头就忽略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去掉这段独白,1900就完全成为一个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他其实一直怀有清晰的使命感,希望去慰藉那一路风尘、一路伤痛的人。

因此,他没必要放弃那么多年来形成的自我,去一个他不喜欢的工业文明中,作为一个无合法身份的欧洲白人,再去探索新的存在方式。那个充满冰冷制度和定义的地方,从来就不是他的世界。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去掉黑白手臂的段子,削弱了1900身份危机的宿命感。

如果能够顺着影片给的这些线索,其实不难理解,1900与弗吉尼亚号的同归于尽,几乎是早已被写下的结局。尽管他的一生都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困惑,但他很清楚自己生存的意义。他能看透自己的宿命,却一直将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比那些笑着羡慕又哭着嫉妒的人高级太多。

2

什么是1900?

意大利移民的希望与彷徨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其实我更愿意以它的英文原名称呼它——《The Legend of 1900》(《1900传奇》)。结合这部片子的出品时间(1998年)仔细品味不难发现,1900其实一语双关。它不只是电影主人公的名字,也是这个时代的名字。

因此,这个故事不仅是讲述一个天才钢琴家的一生,也是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在20世纪末的一次百年回望。他的回望,并不只停留在泛泛的历史回响或是旧日情怀,而是对20世纪初意大利移民迁入美国的沉浮往事的一种纪念。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如果对这位意大利导演的其他作品如《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春天》有所关注就能了解,他的故土情结十分深厚。《1900传奇》表面是一部英语电影,但点点滴滴,都串起意大利人的故事。

1900的父亲是意大利人。1900应要求为三等舱演奏的tarantella是意大利的舞曲,周围听他音乐的人,那些缝补衣服的、给孩子喂奶的、刮胡子的、和歌打拍子的人当中,也有不少是意大利面孔。1900那位合奏的知音是北意大利人,他的女儿,也就是1900的初恋,当然也是意大利人。他唯一一次准备下船,是在热那亚(意大利西北部城市)前往纽约的旅程中。甚至影片一开头,弗吉尼亚号载着的移民中就有不少是意大利人。而他即兴创作的几首人物主题音乐,主角也都带着意大利人的特点。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缺乏对意大利男人身份的交代,就让她女儿的身份也显得模糊,从而很难让观众自觉地去串起这条历史的暗线。

对这群人的描写,投射的是1900前后意大利狂热的移民潮。由于彼时意大利国内的农业危机、疾病等生存压力,以及美国工业化产生的劳动力缺口,大批的意大利人,尤其是底层意大利人,带着致富和阶级跃升的热望移民美国,相信生活广阔无边。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然而等待着他们的,不尽然是光辉灿烂的未来。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影片一开头明亮的大调后,紧跟着的就是凄迷的转调,和画面中萦绕在钢铁森林间的浓重大雾似乎在共同暗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些意大利移民,他们虽然外表是白人,虽然从小耳濡目染的是旧日欧洲的精致传统,但是在这样一个新鲜的、粗粝的国度里,他们是身份可疑的二等公民,只能做做卖鱼这样的低端生计。如何与这块土地更好地融入,是他们长达几十年的挣扎。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而1900其人,不仅是对这群移民的投射(欧洲的“弃婴”),更是对他们在融合过程中遭遇到的所有困苦、彷徨、欲望、失落的鼓舞和慰藉。1900弹奏的第一首曲子和最后一首曲子,都是《A Mozart Reincarnated(莫扎特再生)》,非常中正典雅的欧洲音乐,这就表明了他至死不渝的立场。

而他在更漫长的生涯中,弹奏的是爵士乐。而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融合。1900不是爵士乐的卫道者(“Fuck Jazz(去他妈的爵士)”),他投射的,是意大利人在远渡重洋到达新国度后涵化与融合的过程。

斗琴中,1900对阵来自新奥尔良的所谓“爵士乐之父”Jelly Morton的胜利,戏剧性地传递出一个信念——欧洲人基于高贵传统的不争不抢、兼容并蓄,必然胜过当时美国不可一世的工业化文明。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而除了鼓舞,影片在乐团的第一次亮相时,就通过Max的旁白介绍了音乐另一个作用——慰藉。

“我们的演奏,让人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忘记自己身在何处,甚至自己是谁,我们的演奏让他们起舞,因为跳舞让人觉得鲜活,像上帝一样。”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抹掉这一段,就无法充分感受音乐在影片中的内涵。

1900不仅在乐团中为上流人士演奏,他也在三等舱,为那些平民演奏,让他们忘记旅程的劳顿和苦闷,忘记在国内的悲惨遭遇,让他们快乐地起舞。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而在影片的结尾,更是通过1900的独白,更清晰地传递了音乐,是如何带给这些同胞希望和力量。

“即使没人跳舞了,即使遭到轰炸,音乐能让他们好起来,那些伤患,或者在他们离开世界之际,给他们带来一丝乐趣。有时候他们都不介意海上的颠簸,只要能听到音乐就满足了。他们最后见到的,就是我。而我一直演奏,直到船到了这里。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抹掉这一段,让整个1900这个人物的深度大打折扣,也无怪乎许多人会认为1900的不下船简直固执到难以理喻。

如果因为碎片剪辑而忽略了对导演对历史副线的设计,忽略了他对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国,乃至对整个欧洲高贵传统的深情,自然会把整个故事当做空中楼阁。

3

什么是传奇?

《拍案惊奇》里的故事,大家不会去质疑故事的真实性,只要这个故事精彩,说书人表达活灵活现。也正是出于这层考虑,《海上钢琴师》采用了讲“说书人的故事”,或者叫“元叙事”的叙事方式。影片中多次借听故事的人之口,提出观众可能提出的质疑,就是力图消解大家用冷静理性来评判故事的冲动,尤其是针对那些具有神奇色彩的桥段。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片中看似有许多闲来之笔,实则是为了反复强调整个核心故事的主观视角,并解除观众的戒备,可惜都被去掉了。

同时,说书人角色的存在,不仅能够从侧面给故事更多渲染,而且通过设置双时间线,用偶尔的离题改变叙述节奏,给予故事更多的动态。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去掉了说书人的许多过渡,大大改变了影片的节奏。

更令人气愤的是,为了剪掉过渡,一些故事因果竟然也被省略了。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去掉了这些逻辑支持,连其他的神奇桥段都有可能被质疑为故事的漏洞。

除了过渡,配乐也惨遭压缩。Ennio Morricone为本片的配乐之所以值得载入电影史册,不仅是因为每一首浪漫华彩的曲目本身,更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配乐渗透在每个角落,和电影画面达到了水乳交融,甚至连无声也成为一种配乐,使电影呈现出抒情诗一般的完美节奏。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有些配乐,甚至支撑了故事的逻辑,比如前面提到的,与意大利男子的合奏,以及影片一开头的黑人布鲁斯《Thanks Danny》——它其实是对于后面爵士乐登场的一种铺垫,因为黑人布鲁斯是爵士乐诞生的基石之一,另一块基石拉格泰姆(Ragtime)在旁白中也有提到,但很可惜,都被剪掉了。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海上鋼琴師導演版

去掉了铺垫,1900原创出爵士乐就显得更不可解。

因此,也许公映版保留了所有的名场面,但每个生硬的刀口和粗糙的针脚,都让原片的艺术价值步步降低。

我相信,能够让这部21年前的电影再度登上银幕,一定凝集了很多的人的心血。我也愿意相信,目前的公映版,可能是在政策规定、市场偏好分析、商业考量等因素的重重限制下不得以的决定。但是电影是时间的艺术,每一秒都浓缩了大量内容。把169分钟被剪到125分钟后,不知道有没有人反复诘问,这是我们想给观众呈现的作品吗?

时光会流逝,胶片会变老,但对艺术的顶礼诚敬之心,希望不会磨灭。对于这部21年后我看过依然会红着眼的电影,我想至少代表自己,献上最崇高的致敬!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元气糖果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