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 上 的 魔術 師 中華 商場

《天橋上的魔術師》開播啦!已經看過的你,是不是對這部戲的幕後故事與拍攝花絮更感興趣了呢?收錄超過200張精美劇照,以及14篇主創團隊、主要演員專訪文的《天橋上的魔術師 影集創作全紀錄》即將於3/10正式推出,更首度公開台韓跨國團隊視覺特效製作解說 ,與「中華商場」場景從無到有的完整建設過程!這本書將帶你走入幕後,進一步領略《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的魅力,並對台灣影視人才充滿活力的創作動能有更深的感動與共鳴絕對是身為粉絲的你必須收藏的一本書!

搶先看《天橋上的魔術師 影集創作全紀錄》精彩摘文:

攝影/汪正翔

採訪‧撰文/張硯拓

人稱「頭哥」的王誌成,二十五年前從《南國再見,南國》入行,《千禧曼波》、《最好的時光》、《范保德》和近年的《返校》、《消失的情人節》都是他的作品,還執掌盧貝松《露西》、馬丁史柯西斯《沉默》來台拍攝的美術。他在《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組是大前輩,不過被同輩暱稱「大頭」的他,其實能量滿滿又活潑,一點架子也沒有。

美術指導的英文是「Production Design」。在一部戲劇製作中,所有「東西」的設計都歸他管。舉凡場景、擺設、道具,除了「人」之外的一切,只要在鏡頭裡,就是他的領地。

但王誌成的藝術理念,更接近下面這句話:美術指導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為了讓角色更好,而存在的。

由他領導的團隊(他們有件T恤寫著「天橋上的美術組」)要攻克三個環環相扣的關卡:重現商場與時空、讓場景幫人物說故事、用道具點亮演員。

一如導演楊雅喆,頭哥是少數有「真.商場記憶」的團隊成員。記憶裡的化石就是故事:老家在松山、旁邊南港是工業區,阿公在貧瘠田地上種菜的頭哥,笑說小時候「愛哭愛綴路」(愛哭愛跟路),「阿嬤在sedo(梳妝打扮)準備出門就吵著要跟,但現在回想起來很好笑,她都說要去『台北』,啊你不是住台北嗎怎麼還要去台北?」

那個年代要「進城」就是往西,往中華商場一帶。高中讀美工科買器材,攝影作業要拍霓虹燈,或買錄音帶。固定出東洋排行榜/西洋排行榜的「細胞唱片」跟比較時髦的滾石、飛碟唱片,都去中華商場。

但問起他對商場最大的印象,他想了三秒鐘,皺起眉頭說:「廁所很臭。」

當年除非不得已,不然頭哥會忍一下走到峨嵋街萬年大樓,而且商場廁所常有人堵在門口收錢,「聽吳明益老師說,那些都是認識的婆婆媽媽,今天你收、明天換我,大家講好賺一點零用錢,有時候又沒有。毋知呢(不知道耶)就陰晴圓缺。」他這樣形容那些斑駁的畫面。

那些畫面蟄伏在心底,等了三十年。「幾年前開始台灣比較有片拍,一直有電影公司想開發老台北的故事,但就算不是中華商場,要找一棟老雜居大樓弄成六、七零年代的感覺,都很不容易,碰過幾個案子都胎死腹中。」來到《天橋上的魔術師》,更是沒有商場不會成立,「中華商場的形象更具體、更大,一聽「跤尾就冷矣」(腳尾就涼了)。」他大力稱讚決定動工的公視很有guts。

二零一九年,天橋上的美術組動員上百人在汐止平地起樓,二十一世紀版的商場蓋了三分之二棟,三層樓加起來約五十間店。但是當年的「天橋」是連接第五和第六棟,團隊使出物換星移大法:每間店的招牌都有兩面,「往這邊看是第五棟,從那邊看過來是第六棟」,透過鏡位取巧,製造出不同方向的風景。

再加上後製、外景,觀眾會錯覺戲裡的空間散布在各處,這場豪華大魔術不但穿越時空,還要騙過觀眾的眼睛。

「中華商場因為真的存在過,三十年也不算太久,史料不難找,真正難的是搭完後戲要怎麼走?怎麼演?這要跟攝影師、跟導演來回溝通,不斷兵棋推演,最後所有店的位子都不是亂放的,不是美術組想怎樣就怎樣。」

商場有了,召喚時空的魔法要再增幅,才能重現一九八六年前後的台北。劇中不少孩子們上學的戲,「但台北是首善之區,老校舍翻新很快,讓人很困擾。」最後用兩間學校拼湊,拆掉窗簾,加上一些「有黨國思想」的壁報才完成。「教室設定是不能太活潑,要硬梆梆的,老師也要像OOO(政治人物名字)一樣。我盡量跟組員解釋那個氣氛,不曉得他們聽不聽得懂?」

哥哥姊姊們去約會的冰宮,現在也找不到了,劇組借來青少年活動中心的直排輪練習場,乾坤大翻修,尤其是租鞋的櫃檯,整個重新改過。「溜冰鞋還要訂做,根本借不到!」,頭哥邊說邊拿出幾張圖紙,專訪現場一陣驚呼!那是他親手畫的場景圖,線稿上的「頑皮豹溜冰場」彷彿要轉動起來:圓凳子、租鞋處、天花板吊飾……,簡直在看原畫展。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一段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時光,而美術組的任務還有:讓劇中各種省籍(彼時台灣還能輕易分辨出誰家是什麼籍貫)的家庭生活在一起,這有賴頭哥的童年經驗:

「以前松山商職後面是軍眷區,那邊感覺有個結界,我們這些番薯囡仔(本省小孩)很少往裡面走,好像進去就出不來了。有時候一群人玩到那附近,看到裡面有小孩就『kàn恁蜊仔咧』開始互丟石頭,但是離得很遠,誰也丟不到誰。」

王家隔壁,則住了一個山東榮民,生了七、八個孩子,「我偶爾進去他們家,一進去就覺得是別的世界,永懷領袖、蔣介石啊蔣經國那些,像獎牌一樣放在電視上,一大堆。」

來到戲裡,設定上拐了個彎,跟省籍脫鉤:「阿蓋他們家是客家人,但是爸爸媽媽都行動不便,國家就幫助他們有一技之長,讓爸爸學開鎖,媽媽則是幫人家改衣服,所以鎖店設計成爸爸的空間多一點,媽媽有個小角落可以做事就好,家裡還有很多老蔣小蔣的照片,因為感念國家。」頭哥形容阿蓋家的氣氛是「知足」,至於小不點家就是打拼再打拼,更熱鬧一點。(全文請見《天橋上的魔術師 影集創作全紀錄》)

「我想用比較溫暖的態度去面對消失這件事。」──導演‧楊雅喆(金鐘獎最佳導演)

「時光有一種魔力,我試圖將那股魔力實像化。」──美術指導‧王誌成(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用人的顏色去串起整個商場。」──造型指導‧王佳惠(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主角是這座商場裡的眾生相。」──攝影指導‧陳克勤(金鐘金馬獎最佳攝影)

「我們用聲音變魔術。」──聲音指導‧杜篤之(金馬獎最佳聲音設計)、江宜真

books.com.tw

《天橋上的魔術師 影集創作全紀錄》3/10上市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作家吳明益於2011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由十篇互涉的小說組成,故事背景發生在1980年代的中華商場,吳明益取材自己孩提時生活在中華商場的記憶,以孩童的視角,交織出屬於商場的奇幻故事。出版後屢屢獲獎也深受讀者喜愛,不僅賣出日本、法國等海外版權,並改編為漫畫及電視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由導演楊雅喆執導,莊凱勛、孫淑媚、李奕樵、朱軒洋、初孟軒等人主演,楊雅喆、蔣友竹、陳虹任、吳季恩等人共同編劇,雖然也是十集的篇幅,但與原著的十篇小說有很大的不同,唯一不變的是,這些故事都帶有奇幻的風格,且都發生那座已經拆除的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興建於1960年,沿著中華路,由忠孝西路口到愛國西路口,共八座三層樓的建築連貫而成,是商場也是住宅,是當年台北的重要地標之一。1992年,隨著鐵路地下化、捷運工程施作,30年的老中華商場也遭到拆除,瓦礫堆消失在台北城,成為了每個老台北人口中各式各樣的故事。

為了拍攝電視劇,劇組耗費8,000萬打造了一個復刻版的中華商場,試圖透過老照片與口述記憶重現回記憶裡的歷史場景,對新的觀眾來說,這棟懷舊的場景如此新奇,對老台北而言,則能反覆對照自己的記憶與劇中的場景有哪些相符與相異。

雖然可以不斷試圖靠近,卻不可能真的再回到中華商場,但商場的人並非只生活在商場裡,走出商場之外,還有許多沒被拆除的地景持續,就跟著電視劇的腳步,帶我們走回歷史當中,離開中華商場,走訪阿派與阿蓋、小不點與點媽去過那些,仍未消失、真實存在的地方。

1.阿派拉皮條的暗巷「標點符號桌遊店」後門

第3集〈水晶球〉是以鎖鑰店大兒子阿派為主角,整天遊手好閒的他,除了愛玩機台,也愛到處耍帥,卻也因性格衝動而被少年隊給抓過,後來他拿了大哥的錢,去做一套西裝,送給好兄弟阿猴,而他自己則成為混幫派的弟兄。

「不是你的人,終究不是你的」

某天,他在暗巷攔下路過的學生拉皮條,卻被好友阿猴與小蘭給看見,他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點丟臉,卻不知道是因為被小蘭看見而羞恥,還是被阿猴看見更難堪一些。這個暗巷在劇中出現兩次,拍攝地點是在距離西門町不遠的內江街與西昌街口。

天橋 上 的 魔術 師 中華 商場

拉皮條的場景是內江街與西昌街口。(圖/取自方格子Vocus)

那個地方是「標點符號桌遊店」的後門,當然沒有皮條客在此阻街。不過,至今在萬華一帶仍有許多類似的巷弄,不少男性路過就會被盯上眼,問說要不要喝茶、吃魚,但已經愈來愈少,他們也愈來愈老,彷彿很快就要消失在歷史的洪流當中。

大約是在中華商場拆除前幾年,許多女權團體發起反雛妓運動,1988年更號召「華西街大遊行」走入巷弄中,高喊「嫖雛妓有罪、嫖雛妓無恥、嫖雛妓不道德。」的口號,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是台灣女權運動的重要事件。而「不道德」三個字也被挪用進了電視劇中,成為小不點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

天橋上的魔術師神還原中華商場 美術指導:過癮【圖輯】

2020/3/8 16:34(3/8 19:53 更新)

天橋 上 的 魔術 師 中華 商場

公視戲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還原80年代中華商場的片場掀起熱議,公視8日邀請媒體參訪團參觀片場,全劇導演楊雅喆(中)、美術指導王誌成(右)與公視總經理曹文傑(左)在天橋場景合影留念。中央社記者張新偉攝 109年3月8日

(中央社記者陳秉弘台北8日電)公視旗艦戲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還原80年代中華商場的片場掀起熱議,美術指導王誌成今天表示,搭景如跟時間賽跑,壓力很大,但看到演員、劇組順利完成拍攝,心裡很過癮。

「天橋上的魔術師」片場公開後,真實還原中華商場的場景在網路上掀起熱烈討論,公視原本計劃透過募資將片場保留下來,並且開放民眾參觀、回味當年中華商場的風光,現在卻因武漢肺炎疫情而終止。

「天橋上的魔術師」為了還原中華商場的場景,在汐止一處2.5公頃空地上憑空重現當年中華商場的樣貌,片場還原當年中華商場一樓至三樓的50間店面及住家,所有細節及質感都是美術團隊透過前期資料搜集、田調,以及與劇組、導演不斷溝通後搭建而成。

為了能夠讓辛苦搭建的片場讓更多人看見,公視今天邀請媒體參訪團參觀片場,總經理曹文傑對中央社記者表示,這座片場的一磚一瓦、每個道具、商店裝潢,都是劇組美術團隊的心血,但本來規劃時片場就是一次性的場景,因此縱使覺得可惜也必須拆掉。但曹文傑強調,「天橋上的魔術師」預計明年上檔,觀眾能再一睹中華商場的風采。

王誌成過去曾經與李安、侯孝賢等名導合作,也是去年賣座國片「返校」的美術指導。他在片場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去年8月開始搭景,11月中劇組進場開始拍攝,整個過程都在跟時間賽跑,美術組壓力真的很大,他也因此失眠睡不著。

王誌成說,搭景就花了此次「天橋上的魔術師」製作費新台幣8000萬元,而且很任性地將2.5公頃片場中的場景搭到最滿的狀態,最後看到演員演出、劇組拍攝時都很順利,心裡真的覺得很過癮。

「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表示,此次拍攝這檔影集,縱使前期資金相當雄厚,高達1.55億元,但是對於要如此真實還原中華商場場景以及80年代時城市的面貌,劇組還是耗費許多心力,壓力非常巨大。

楊雅喆說,這次「天橋上的魔術師」規模不同以往連續劇,規模相當巨大,因此導演的位置相對不若過去,大多站在聽取各個團隊意見然後整合的位置。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楊雅喆表示,這齣戲集體創作的部分很多,包括後期的動畫、特效都需要很多心力,片場沒有辦法顧及或是還原的部分,就得要靠特效將當時城市的建築「一棟棟種回去」,這個部分也會相當辛苦。

楊雅喆也證實,由演員莊凱勛出演「天橋上的魔術師」中魔術師一角。楊雅喆說,這個角色在劇情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楊雅喆稱讚莊凱勛非常專業,為了讓戲劇呈現能夠更好,花了很多時間練習魔術技巧,請大家拭目以待。(編輯:管中維)10903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