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太極拳十三篇pdf

拳為兼體用益智勇之運動。太極為陰陽之母。無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陰極生陽。陽極生陰。而剛柔動靜之機。無所不用其極焉。夫拳。壯者好用之以鬥。鬥之勝負。以視拳技之高下為決。好鬥者。未有不以剛猛之力製人。迅疾之法制人。是為陽極。剛之至也。如抗之以剛。必至兩敗而俱傷。非高手也。彼以剛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動為攻。我以靜待之。柔靜之至。是為陰極。陽極而遇陰極。未有不敗。此即老氏所謂。柔弱勝剛強也。餘故曰。學太極拳必自學吃虧始。學吃虧之至。適得其反。則為佔便宜之極矣。譬如齒固剛。而舌柔。齒與舌或有時而齟齬。則舌固吃其虧於一時。然齒均以剛摧。而舌終以柔存。可以見矣。雖然。從來學拳無不欲勝人而佔便宜者。今曰學吃虧。誰寧為之。要知學吃虧者。是任人用力襲擊。而我不以絲毫氣力抵禦。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擊之效能全失。則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尋丈之外者。此拳論所謂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直至從心所欲。如是可為佔便宜之極矣。且是拳之精微妙用。無一不合於太極之原理。薪火相承。自張氏三豐始。世濟其美。曼青得楊師澄甫傳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為用。全根於太極。陰陽相生剛柔相剋之真理。無一不可見之於事實。以太極名拳。蓋有以也。習是拳者。不獨足以摧剛制動。為拳之上乘。更可使弱者強。病者興。衰者旺。懦者立。誠強身強種。而強國之要道也。謀國是而欲蘇民瘼者。其可忽乎。 返回目錄

通玄實第二

太極之名著於易。並出於醫經及道藏。其說甚廣。其用甚宏。仲尼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其理不出乎陰陽。其氣之變化不出乎五行。此為吾國文化與哲學之胚胎。若捨陰陽五行而論太極。是為無稽之談。不足計也。如必欲去陰陽五行。而論吾國哲學醫學及道學者。何如去四則及代數。而講算術。其可得乎。今科學之進步。由電子而進乎原子之時代。試問能離乎陰陽之作用歟。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者。無他。其立論純乎哲理。其立場合乎科學。是皆可證諸體用之實。何待雄辯。然太極拳之原論甚精。事實亦奇。姑由約就淺。而欲分析其萬一耳。以其運動而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者。皆運而後動也。即猶電車汽船然。藉氣之力。運之後動。與肢體及局部之動。謂之為運動。則大相迳庭。又所謂腹內松淨。及周身輕靈。與牽動四兩撥千斤者。皆謂不用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襲擊之力。此把握在我。是為體。則較易耳。以四兩撥千斤。是為用。四兩何能撥千斤。此權其重心。使之傾倒。然雖無四兩牽而撥之。亦必自倒。以此之類。質諸並世之運動家。寧謂合乎哲學。抑為科學哉。又所謂氣斂入骨。而為純剛。無堅不摧。欲進此一解。則費辭矣。十八年春。有宗馬可尼之學者。曹仲氏。研究太極拳之學於餘。餘告以氣沉丹田。曰。氣沉丹田。將奚利。曰。氣沉丹田。固有利。然不及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則有利於身體莫大矣。曰。願聞其詳。曰。人之腹部蓄水獨多。猶天地間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則若洪水橫流。小則如決堤衝堰。以及大水與淫雨黴天之類。在人身為病。大則若膨脹。黃癉。濕痺。小則若痰飲。瘡痍。疥癬。及肺脾與腸胃之濕熱薰蒸之類。不勝枚舉。欲去水之為病。莫若運動。禹之治水。以疏睿利導為功。若比之自然之陽光蒸化水份。吸收陰翳。減少雲雨。則不逮也。於人身苟能若此。則可謂有奪天之功矣。惟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氣沉丹田。即猶注暖氣於爐中。可以祛陰濕寒氣之效而已。能與心相守勿離。猶置火於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於滾沸。漸漸可以化氣。不獨不為害。且有利於血液之循環。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吾素以哲學為哲學。今則知哲學。即未來之科學也。曰。然則更有進乎此矣。氣斂入骨。而為純剛。即氣由丹田循尾閭而上透達脊骨。曹子聞而奇之。去而之西國醫博士之家。舉以告之。曰。氣沉丹田有近似者。近年有法蘭西醫師之人體解剖。而發現腹部腸與腸相連之網膜中。有一若囊者。惟運動家則囊之皮獨厚。以拳或棒擊之。其囊能上下抵御之。中國人所謂丹田。或即此囊乎。然而從尾閭上脊骨。則無此徑路。不可通也。曹子返。而語餘。余曰。其人之知識為見聞所限。不欲更求益矣。所謂運動家。其囊之皮獨厚。能上下抵禦。固哉斯言。囊所包者氣耳。積氣厚。可以通膜。其膜亦必厚於人也。不獨上下抵禦。前後左右。皆可行也。是氣也。而達乎膜矣。非囊之能上下禦人也。由尾閭上脊骨。如有徑路可通。則人盡知之。又何貴乎學哉。氣與心相守於丹田。不獨水可以化氣。精亦可以化氣。精能化氣。其氣之熱譬猶電然。電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屬。莫之能禦。況尾閭及脊骨乎。尾閭與脊骨。為多節之區。雖無徑路。不無樞機。有樞機。不無隙縫。不過為筋膜及軟骨所彌縫耳。以精氣與心火。鍥其樞紐而灼之。益之以丹田之氣。煽拂而推動之。使精氣化熱。而透度尾閭。上脊骨。而達乎頂。布乎四肢。使熱氣灌溢乎骨中。閉而不出。少頃則精所化之氣仍歸乎水。既而漸為膩液。膩液复化為有質之體。是為骨髓。貼乎骨內。猶若鍍鎳鍍金焉。古人所謂功夫日長一紙。正謂此也。久之骨髓漸漸填滿。則骨堅強。所以喻之為純剛。無堅不摧。亦以是也。是皆不離乎陰陽五行。而有以逮乎此矣。然猶有可以見證者。吾師澄甫之臂。其重過於常人不啻十倍。以之擊人。未有不摧。然餘不能逮乎師。較人也重數倍。可以驗之矣。虎之骨。其有以異乎他獸者。亦以其骨髓充滿如石。了無餘縫。故特強。亦可以驗之矣。此不過言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之一斑耳。曹子曰。噓。善哉。太極拳發源於哲學。而證之以科學。子言信矣。曰。此僅言練精化氣。練氣補腦而已。更有進乎此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則可以通乎靈矣。此餘所未能也。曹子曰。止矣。可以聞而知之。有此理必有此事。留證於異日可矣。 返回目錄

專氣致柔第三

太極拳之特長者。乃氣沉丹田也。氣沉丹田。即老氏所謂專氣致柔之著手功夫。所謂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也。可見攝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務先專氣。專氣以止於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氣能沉於丹田。即易所謂水火既濟。 ☵☲相交。 ☵☲者。即坎離也。離心火。炎上。坎腎水。潤下。背道而馳。性各剛強。與柔弱正復相反。人之腹中水獨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後天卦。離為君火。即心火。為實火也。內經命門火。即相火。為虛火也。五臟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無一處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則病。國醫所謂某處有火。西醫所謂某處發炎。可見火雖散乎周身。亦不滅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缺少水份。則便乾枯。缺少火力。則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過於剛強。若任其性。炎上潤下。即易所謂☲☵未濟。其能耐久長之用乎。老氏讀易得間。師其意曰。專氣致柔。即氣沉丹田與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心在灶中。水在上。是以火溫水。不致就下為患。反得化氣之妙用。水在上。火在下。是以水濟火。不致炎上為害。反得溫養之化工。謂之坎離既濟。 ☵☲既濟。則專氣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馳矣。或曰水火既濟。則知之矣。何用專氣方能致柔。曰。專氣之用莫大焉。姑約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過若一氣囊耳。如氣不沉丹田。則囊癟而不開。然雖有丹田不能用也。縱慾以心火相運。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一、心若不與氣相依。則渺茫無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與否。是以專氣沉於丹田。尤須與心相守。方可致柔矣。太極拳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周身之類。無一非氣沉丹田。而後可以言運氣行氣之功也。此專氣作用之一斑耳。曰。專氣。則知之矣。對於身體裨益之究竟。又何如。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者。人類之苗種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猶草木之萌芽矣。及其壯而至於老。不復有生生之意。則剛強矣。若木強而易折。去死不遠。以去死不遠之人。其複能嬰兒乎。嬰兒之體。渾一純陽而已。純陽即氣旺。氣旺則血足。氣旺血足。則筋柔。筋柔者。嬰兒之特徵也。以去死不遠之人。猶有還童之望者。專氣之致柔而已。挽狂瀾於既倒。續慧命之將絕。亦不出乎水火既濟之功而已。餘是以論其究竟。在太極拳開卷曰。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則可以知之矣。鼓盪即以我之氣與空氣相摩盪。則有進乎運氣行氣。氣遍周身矣。神斂更有進乎專氣之功矣。專氣之至。能達乎煉精化氣。煉精化氣。未能達乎渾一純陽之候。至於意在精神不在氣。無氣則純剛。至矣。盡矣。太極拳可達乎渾一純陽之候矣。與老氏專氣致柔之說相終始。能如是。則祛病延年之說。抑亦末矣。 返回目錄

變化氣質第四

讀聖賢書。而能篤行。審問。慎思。明辨。極其至者。所謂以六經作吾註腳。能使氣質之變化。則餘無疑矣。至於學太極拳。亦能變化氣質。則未之有聞也。餘習太極拳。垂三十年矣。相繼無間者。且二十有一載。亦不自知其氣質之已變化與否。謹述所自。質諸有道。餘之少也。雖有見義勇為之資。然輕躁悍銳。捨命輕生。非所卹也。好學頗有造極之志。然體力不繼。精神不逮。以至屢輟屢遷。無所成就。今者已逾鵬舉頭白之年。孔明食少之日。復何道哉。然帝鄉與富貴。原非期望。願惟朝聞可夕死之道。其或可有仰止者乎。是以未敢自暴棄也。學拳二十餘年以來。能自見之者無他。振敝起衰去病。則餘有之矣。可以恆久不倦矣。屢輟屢遷。其或可以改矣。至於沉靜溫穆之功。非敢謂有所得。然輕躁悍銳。則或將有所去矣。若謂變化氣質之說。必欲化荊棘為蘭蕙。變鴟鴞為鳳凰。則非餘所敢企也。然餘以為精神不逮。體力不繼者。雖少必衰。壯必病。衰病之侵人。雖欲自愛向上。且不可複得。遑論變化氣質乎。不能自愛而向上。為圖頤養計。營菟裘計。為嬌妻美妾弱子計。則漢奸污吏。知不可為而為之者。有以也。以是餘知不為玉碎。寧為瓦全者多矣。體力與精神之不能支持者。恐亦佔其半矣。此餘之所謂變化氣質者。中人常人之事耳。進之可漸為君子。退之可漸為小人而已。餘故曰。太極拳其能變化氣質乎。正有待證於達人已耳。 返回目錄

陸地游泳第五

運動之最柔者。莫過於游泳。亦今日各國學術家所公認。以此可知柔即運動之妙法也。然游泳之流弊甚多。譬如沙眼及淋濁之傳染。喉腔及耳鼻灌水。以致發炎。或心臟衰弱。以致溺斃者之類。不一而足。此游泳之短也。然游泳之特長。其體用有二。一、在乎能久泅。是為體。一、在乎有長力。是為用。善泅及有長力者。皆為氣之作用所致。善泅者。必能宿氣。宿氣愈久則泅之能力愈增。有長力亦即宿氣所致。宿氣愈久。則呼吸之量亦隨之增強。呼吸之量增強。即氣力之長進也。所謂有長力者。即氣力之增長耳。故久泅及兼以氣力之增長者。其能善浮者無疑矣。然合其體用之特長。不曰柔乎。此即老氏所謂專氣致柔之法也。太極拳之有以異乎其他運動者。以其能有專氣致柔之特長耳。以能專氣致柔而論。則游泳不如太極拳。以其易於增長長力無流弊而論。則太極拳又勝乎游泳遠矣。太極拳又名長拳。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者。正形容其綿綿不斷之意。綿綿不斷者。專氣致柔而已矣。此與游泳之作用。無以異也。魚其善遊者也。生乎水而長乎水。其能知水之作用乎。人其善行者也。生乎空氣。長乎空氣。亦不知空氣之作用也。然則。魚離乎水則死。人離乎空氣則不生。此則同也。然水與空氣雖不同。則需之者一也。人與魚雖不同。易地而處則一也。是知人之有空氣。即魚之有水也。我遊乎陸地之上。作游泳觀。亦無不可。是以我之陸地游泳之說作矣。人在陸地上。遊乎空氣之中。而卻忘其為空氣者久矣。空氣之作用。更何論矣。大矣哉。空氣也。無所不容。無所不包。至矣哉。空氣之作用也。無所不載。無所不育。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軒岐以及乎老聃之說。闡發至為精詳。而人未能加以窮究也。無縛雞之力者人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人也。人與人同。而力之不同何相遠若此。力之本系乎氣。力大者氣壯。氣壯者。積氣之所致也。積氣猶積水然。積水淺。則載力微。雖一盂一盤未易浮也。積水深。則萬鈞之航。猶泛泛然不為重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不過積氣稍深耳。苟能知積氣之方。如積水。則其力可達乎無窮。扛鼎猶小言之矣。積氣者。即積之於丹田。丹田者。氣海也。在臍下一寸三分。其能喻之謂海。則其有容量可知矣。有載力可知矣。其大且深則亦可以知之矣。是無他。氣若能歸海。日積月累而弗輟。三年有成。則必大有可觀者矣。然則。此不過奪天地之氣。若万牛之一毛。而有於我而已。其積之之方。將從何著手。而可使然也。曰。學太極拳之運動。其積氣之法。運氣之方。則可以溢乎筋絡。達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是為專氣致柔矣。專氣致柔之運動。最合乎太極拳之原則者。游泳而已。其能用力一分。則見一分之力。用功一刻。則見一刻之功。其進也日新月異。正未可量。我是以取喻於太極拳。欲學者可以方物。易於領悟。空氣非空。正猶水然。每一運動。即覺氣之鼓盪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進退如游泳。苟能逮乎此境。則已非常人所能到也。初學著手。可隨時迎風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風與空氣有若水者。極其至也。則知空氣重於水。且重於鐵也。空氣重於鐵。即我友曹仲氏。昔年以世界科學家之新得。告於余曰。空氣可使重於鐵之試驗。其法以一鐵匣。將空氣用極大之壓力裝入。旋即將此匣以作炸彈之用。則炸力遠勝於炸彈。餘疑之。至今未釋。近自原子彈發明試用後。則空氣重於鐵之說。何足怪哉。太極拳之運動。為積氣而成。其力量較之積水載重為尤甚。此即專氣致柔。而能克制至剛之真理。作陸地游泳觀。思過半矣。 返回目錄

心膂並重第六

內經以任督同舉。書亦嘗以心膂並稱。而尤以道家對於心膂與修養之關係言之詳矣。太極拳乃內家拳也。宋末張真人三豐。綜述黃老無為然後有為之說。合周易理氣象之義以演成。究其要者。仍不出乎任督。任督居奇經八脈之首。任心主之。督膂主之。膂即屬於腎。以體用分而言之。則膂為體。心為用。合而言之。則心腎交。而體用全矣。太極拳之所以超乎其他拳術及運動者。亦以是之所致也。心為人一身之主。聖賢之學之要。曰。求其放心。禪者曰。主人翁在家否。主人翁者。心也。皆與道家所謂心腎交者。大同小異耳。然異曲同工。亦能各得其所。惟太極拳卻有進乎是焉。正猶所謂。不如見諸行事之為深切著明矣。吾以是。而有心膂並重之論作。欲以明乎有體斯有用之實者矣。心者。非謂肉團之心也。乃心靈之心也。心靈之心。與肉團之心。本非二。亦非一也。即肉團之心之能有作用。而靈乎一切者。乃心靈之心也。膂脊骨也。脊有二十四節。為人身最多節之主骨。五臟六腑系焉。五體軀幹賴以五體軀幹賴以支撐。此猶餘事耳。談修養與衛生之道。捨此皆末事也。太極拳之務本之功。亦在於斯而已。初學入門者。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謂求其放心。及主人翁之在家也。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沖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達乎顛頂。降於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腎交矣。然此非一朝一夕之故。尤不可牽強。然乎自然。苟能臻此。則不獨太極拳之有登峰造極之望。其精神庶乎可以不死矣。長生祛病更無論矣。雖然。心難言之矣。有學識及修養者。固不乏人。如前哲所謂心傳。及正心。與不動心之說。誠若日月經天。自能取法。何待贅述。惟膂之一字。意猶未盡。約而言之。古人所謂正襟危坐者。此修養之事也。危字之解不一。皆未敢直作危險之危字解。予謂危坐者。確有危險之實存乎其間。脊多節若串珠然。累疊而起。稍不將意。則傾側。或曲凸而倒矣。則不復有力。不能支撐其軀幹矣。其為病。小則為骨疽骨癆。大則即如天柱之折矣。豈不危哉。善修養者。知其所以然。弗使漸為不振。由萎靡而致為病也。故有臨深履薄之戒曰。正襟危坐。正則不病矣。危則恐其易乎不正。以致其病也。餘乃為留意太極拳者告。曰。豎起脊梁。豎起者。正若串珠累疊。弗令其傾側而已。若緊張矜持。矯枉過正。皆病也。只要知其為危可矣。無以加矣。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