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深 澳 電廠 懶 人 包

深澳燃煤電廠更新擴建環差案自3月通過環評以來,民間反彈聲浪不斷,開發案的健康風險評估是台電的環差報告中所缺乏的,也是外界高度重視一環。如今面臨大選前夕,反深澳的環團除卻再度要求縣市首長、民代候選人對深澳議題表態,更拿出民間學者自行評估的報告為證,直指深澳電廠倘若營運,將導致576人死亡、全台PM2.5年均量上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顧3月14日環評大會當日,環評委員爭論近4小時仍無共識,最後決定進行不記名投票,原先「審核修正通過」和「就變更內容重辦環評」票數呈8:8平手,孰料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的一票,最後以9:8全案審核修正通過。這樣的結果引起輿論軒然大波,繼深澳生態、健康危害後,環評制度的缺失也引發外界熱議。

反 深 澳 電廠 懶 人 包

環評大會當日,環評委員爭論近4小時仍無共識,最後決定進行不記名投票,原先「審核修正通過」和「就變更內容重辦環評」票數呈8:8平手,最終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的一票,以9:8全案審核修正通過。(資料照,陳明仁攝)

深澳燃煤電廠的舊機組自1960年開始營運,因機組老舊、發電效率過低於2007年除役,2006年台電遂提出擴建機組的環說書,同年順利通過,環評內容可概略分為「舊廠拆除」及「新廠建廠」兩大工程,開發位置包含番仔澳灣與深澳灣。其中舊廠早已拆除完畢,原先規劃興建的2座80萬瓩燃煤超臨界機組,雖曾在2010年短暫動工,卻因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而作罷。

反 深 澳 電廠 懶 人 包

深澳燃煤電廠的舊機組自1960年開始營運,因機組老舊、發電效率過低於2007年除役,2006年台電遂提出擴建機組的環說書,同年順利通過,其中舊廠早已拆除完畢。圖為深澳發電廠。(資料照,取自B2322858@Wikipedia/CC BY-SA 4.0)

爭議一:環差報告程序瑕疵

現在台電挾此案捲土重來,將所有海域設施搬到深澳灣,其餘開發內容也有所變更,故向環保署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簡稱環差報告)。但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指出,台電把卸煤碼頭等海域設施移到深澳灣,又要新增海水淡化廠、備用灰倉,和95年通過環評的版本相比變動幅度大,理應視為新案辦理環評。

反 深 澳 電廠 懶 人 包

另外蔡雅瀅認為,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第16之1條,開發單位通過環評、取得開發許可後,3年內沒有沒有動工,台電需辦理環現差,也就是依當前時空的環境背景重新檢視過去的開發計畫。但台電卻主張曾在2010年小幅動工,來規避環現差。

再者,開發區範圍高度重疊瑞芳保育區,而瑞芳保育區屬於海岸管理法規定的一級保護區,蔡雅瀅援引《環評法施行細則》第38條規定,「對影響範圍之自然保護環境有加重影響之虞」、「對環境品質維護有不利影響者」,重申台電應該重辦環評。不過環保署回應,台電的環差報告和2006年的環說書相比,已然大幅降低開發面積和污染量,因此不適用前述第38條。

反 深 澳 電廠 懶 人 包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援引《環評法施行細則》第38條規定,「對影響範圍之自然保護環境有加重影響之虞」、「對環境品質維護有不利影響者」,重申台電應該重辦環評。(資料照,陳明仁攝)

爭議二:未知的健康衝擊

為讓深澳電廠擴建案起死回生,台電在去年依法提出環差報告審查。台電此案最大爭議之一,在於缺乏開發案的健康風險評估,也就是說,蓋設深澳電廠究竟會使哪些地區、多少人民的健康,受到什麼程度的危害,實屬為止,數月來這一直是正反雙方攻防的主軸。

行政院長賴清德周二在立法院說:「深澳燃煤電廠有存在必要」,真的嗎?讓我們來算算這筆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照蔡政府的說法,深澳電廠一定要蓋,否則北部就要缺電,此所以蔡政府在環保團體、地方政府、當地民眾一致反對下,仍要力推深澳電廠的原因;甚至被視為環保人士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為此案甘冒外界指責的投下關鍵票,讓深澳電廠環評過關,這就是賴清德所謂的「深澳燃煤電廠有存在必要」的原因。

但實際上深澳煤電廠的裝置容量為120萬瓩,相較中火的578萬瓩、大潭的505萬瓩、興達的432萬瓩、大林的377萬瓩等,大概只能算是一個「中小型電廠」,甚至燃油的基隆協和電廠的200萬瓩都比深澳電廠的發電量高。把這麼一個中小型電廠視為如此不可或缺又具關鍵地位,確實是相當奇特,其中是有不盡實在之處。

不過,會有這種結果與佈局,原因在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要全面廢核,因此北部的核一、核二陸續要除役,這代表的是北部一口氣少了325萬瓩的核電,己接近完工、裝置容量270萬瓩的核四也不可能啟用;同時協和電廠依照時程也要在2024年除役,又少掉200萬瓩,台電規劃要「以氣代油」改為天然氣電廠,但提供天然氣的接收站問題能否解決仍有疑義。結果就變成裝置容量只有120萬瓩的深澳電廠被蔡政府列為「非蓋不可」的關鍵工程。

蔡政府把容量不大的深澳電廠列為「關鍵計劃」,卻可能讓深澳電廠成為北部最關鍵的環境殺手:依照學者的模型推估,深澳電廠將造成雙北與宜蘭、桃園等北部6縣市環境惡化、空污增加,營運15年內造成576人死亡。

其實,如果北部真的只缺電120萬瓩,其實不是那麼難解決,原來就已有管線供應天然氣、腹地亦足夠的大潭電廠,再增加1-2個機組,用染污較煤低的天然氣機組,其實深澳電廠確實不必蓋。

不過,很抱歉,蔡政府其實已經這樣作了,大潭電廠大原本就有6個機組,去年為了因應可能的缺電,又對外採購緊急發電機組;台電更已規劃要再擴廠增機組,預定再增加新的發電機組,裝置容量有300萬瓩,加上原有的機組,大潭將成為全台甚至全球最大的單一燃料天然氣發電廠。

只是,這未必是一個光釆的封號;天然氣發電的污染雖比燃煤少,但排放與空污增加仍難避免;大潭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發電廠,代表的其實也是空污較現在更為嚴重。大概因為這樣,政府不敢在大潭再增加機組,否則在大潭多增加一部100萬瓩的燃氣機組,不就可在污染更少(與深澳煤電廠相比)情況下,取代深澳120萬瓩的煤機廠?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深澳電廠蓋與不蓋的單一議題,而是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最後無可避免的就是在全台「廣建火電廠」,大潭、中火、興達、林口都要在未來幾年內增加新機組。當2025年核電全部除役後,如果綠電真能達到供電2成的目標,那代表的是其它8成都是火電;如果綠電無法達標,代表的就是火電要占8成多甚至9成。

如此高比例的火電,賴清德卻告訴大家,屆時台電的「空污減排會從現在的每年10萬公噸,降低到6.5萬公噸,減少35%」,民眾該相信嗎?換個角度看,台電如果大手筆投資環保設備,讓污染降低,如果火電機組與比例都未增加,台灣環境不是改善更多嗎?

而且,別忘了如此高的火電比例,碳排放只會升高不會降低,當全球在「減碳非煤」時,蔡政府為了「非核」不惜讓碳排增加,國際社會可接受嗎?外交部長投書國外媒體,說「台灣可幫助落實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請問這又是那門子的「永續發展目標」?

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頒給全球暖化硏究專家漢森就說,戶外空氣污染多源自燃燒化石燃料,每年在全球奪走逾350萬人性命,必須核電與再生能源並用先取代石化燃料,才是挽救地球暖化的解方。

他說「如果有人宣稱,再生能源可以取代核能,那是不可能的事」,而這正是蔡政府能源政策的核心,也是蔡政府視深澳煤電廠「有存在必要」,還要在全台增建火電機組的原因。如果拿掉那個「非核」的前提,賴清德是否還認為深澳煤電廠「有存在必要」?這筆帳,還有未來民眾付出健康代價的帳,蔡政府是否該好好算一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盛夏7月,「電力供應是否足夠」成了全民關注焦點。去年,核能發電量已從馬政府在任的16%降至9.3%,按照《電業法》規定,2025年核電將全數歸零。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能源分布:天然氣發電升至50%,燃煤發電量下降為30%,再生能源大舉提升為20%。

深澳背後,看見能源轉型危機

然而,去年,台電向環保署提出「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要讓因居民抗議而除役11年的深澳電廠起死回生。環保署3月14日為此召開環評大會,在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贊成後,全案有條件通過。

消息一出,不少深澳、九份一帶居民,彷彿惡夢降臨般,徹夜難眠。長年研究空汙的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指著一張肺癌變化地圖說,「深澳電廠運轉期間,北部支氣管和肺癌人數明顯高於其他地區,而在2007年電廠除役後,就慢慢變少。」

瑞芳區龍山里里長、反深澳燃煤電廠自救會會長陳志強目前已蒐集到1千5百份居民反對意見書,將循行政訴訟管道提出救濟,為了這片天空,竭盡所能擋下深澳電廠。

確實,為了能有潔淨的空氣,全世界都在向燃煤宣戰。「愈來愈多國家反二氧化碳,屆時若台灣不跟上國際腳步,很有可能被貿易制裁,或被課徵能源關稅,深澳電廠等於白投資了!」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如此警告,蓋燃煤電廠將來可能要面臨制裁風險。

能源局電力組長吳志偉表示,台中火力發電廠目前沒有規劃要除役,而是興達火力發電廠、民營麥寮電廠將陸續除役,如此2025年裝置容量可下降至30%。

台電發言人徐造華承諾,「屆時可依照上級機關能源局的指示,透過調度將燃煤電廠發電機組控制在30%以內。」只是「台灣沒有任何監督機制,應仿照德國每年公布電力報告,公開讓民眾檢視。」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趙家緯說。

居民強力反對、國際可能給予制約,那麼,執政者為何寧冒失去選票、遭到國際制裁的風險,也要建起這座燃煤電廠?

深澳電廠裝置容量為120萬瓩,2025年投產後,每年可供應79億度電,占台電預估2025年負載預測4032萬瓩的2.8%。台電執意要蓋的原因,依據經濟部長沈榮津3月20日在記者會上的解釋是,《電業法》規定全台供電必須要有15%備用容量率,有了深澳電廠,2025年備用容量率為16.3%,但若少了深澳第一部機組的60萬瓩產能,將會減少1.4%,備用容量率降至14.9%,比法令規定少了0.1%。

除了補足這0.1%的差額之外,在政府眼中,深澳電廠的另一任務,或許也是為「2025非核家園」政策無法落實預作準備。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接受《今周刊》訪問時就坦言,深澳電廠之所必須興建,除了北部出現電力缺口外,「國家能源計畫裡面,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與假設。」

大潭天然氣接收站

今年不動工,未來勢必需要深澳支援

依據規畫,這趟能源轉型工程的重點戰役在天然氣:2025年,燃氣發電占全台總發電量必須衝至50%,是供電主力部隊。如果你不想要深澳電廠,首先,必須確保這個主力部隊可以順利達陣。

問題是,台灣的天然氣發電燃料全數仰賴國外進口,供氣燃料要從1400萬公噸,在2025年增至2950萬公噸以上,才能滿足發電量提升的需求,並將燃氣安全存量從目前的7至10天,提升至24天;在此之下,即使「發電機組」的興建進度沒有問題,「燃氣接收站」能否準時就定位,卻是另一關鍵。而這部分,此刻正面臨極大挑戰。

目前全台僅有兩座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一個位於高雄永安港,另一個在台中港,而桃園大潭電廠因距離兩座接收站太遠,長期只靠台中到大潭的一條海底管線輸送。

第三接收站興建估計要花四年,若今年未能如期動工,2022年大潭第八、第九燃氣機組恐「無氣可用」,約200萬瓩機組無法運轉,影響程度比少一座深澳還嚴重。

大潭接收站倒數計時中,更牽動能源轉型進度,若僵持不下,勢必要趕緊找到對策。

3到5年內若太陽能饋線無法突破

綠能美夢落空

關於太陽能發電,目前政府已推出「太陽光電二年推動計畫」、「綠能屋頂全民參與」兩大方案。但根據台電數據,至今年5月底止,太陽光電併聯發電僅有1.7GW,也就是二年只完成了總進度的8.5%。

對此,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說,「太陽光電二年計畫的目標量是1.5GW,因此,短期階段有達標。」

要讓太陽能發電在後期瞬間加速,前提是基礎建設與配套必須在前期落實,不過,這部分顯然仍待台電努力。其中一項最被外界普遍詬病的問題,就是饋線不足。

據台電數據,系統商及民眾已申設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當中,仍有6GW還沒有完成併聯、納入電網。另一方面,台電配電處處長陳銘樹卻又表示,「全台其實有多達1萬零8百條的饋線,多半在人口集中的都會區,但其中太陽能併聯發電僅602條,等於還有1萬多條現成的饋線,沒人申請。」

節能政策出師不利,調高電價恐難避免

此外,政府另外一個「非建深澳電廠不可」的關鍵說法,是藉此解決「南電北送」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並非只有「蓋深澳」一項標準答案。相反的,某些政府正在力推的能源轉型配套方案,若能多加把勁,不僅能夠解決「北電南送」的風險,甚至也再行降低2025年供電不足的風險。

3月底,行政院通過《能源管理法》修正草案;這次修法的目的,除了是配合去年1月《電業法》修法加以調整之外,根據修法說明,也是衝著「強化節約能源」而來。

例如第23條,若「違反主管機關對節約能源規定」者,罰則從原本的2萬到10萬元罰鍰,提高到10萬至50萬元;此外,第24條更增訂了「公布違法業者」的處分。

提高5倍罰則的效力,學者認為「有提高總比沒有好」。不過「這個施行細則恐怕訂不出來,立法白立了!」台灣大學新能源中心教授黃秉鈞直白說。

回到深澳電廠的問題,在2025能源轉型的藍圖底下,深澳電廠不是一道「蓋或不蓋」的是非題,而更像是一連串的選擇題;環評卡關、饋線預算、電價調高,一環扣著一環,政府與台電必須努力克服障礙,社會大眾則是必須做出選擇。還是必須開始啟動備案,在那片藍海青天之間,興建出一座噴著氮氧化物與懸浮微粒的燃煤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