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資 法 施行 細則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化部文授資局綜字第 10830129591
號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林務字第 1081701639 號令、海洋委員會海
科文字第 10800101291  號令會銜修正發布第 4、14、15、17、18、29
條條文;增訂第 14-1 條條文
第 4 條    本法第三條第一款第五目所稱遺物,指下列各款之一:
           一、文化遺物:指各類石器、陶器、骨器、貝器、木器或金屬器等過去人
               類製造、使用之器物。
           二、自然及生態遺留:指動物、植物、岩石、土壤或古生物化石等與過去
               人類所生存生態環境有關之遺物。
           三、人類體質遺留:指墓葬或其他系絡關係下之人類遺骸。
           本法第三條第一款第五目所稱遺跡,指過去人類各種活動所構築或產生之
           非移動性結構或痕跡。

第 14 條   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六條組成文化資產審議會(以下簡稱審議會),應依本
           法第三條所定文化資產類別,分別審議各類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廢止
           等重大事項。
           主管機關將文化資產指定、登錄或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登錄、認定
           之個案交付審議會審議前,應依據文化資產類別、特性組成專案小組,就
           文化資產之歷史、藝術、科學、自然等價值進行評估。
           文化資產屬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
           文化景觀、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類別者,前項評估應包括未來保存管理
           維護、指定登錄範圍之影響。

第 14-1 條 為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教育,各級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十二條協調各級教育主
           管機關督導各級學校辦理事項如下:
           一、培育各級文化資產教育師資。
           二、獎勵及發展文化資產教育課程、教案設計及教材編訂。
           三、結合戶外體驗教學及多元學習課程與活動。
           四、其他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之教育。

第 15 條   本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六十條第一項、第六十五條
           第二項、第七十九條第一項、第八十九條第一項及第九十五條第一項所定
           主管機關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文化資產價值或具保護需要之文化
           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主管機關應依法定程序審查,其審查規定如下
           :
           一、邀請文化資產相關專家學者或相關類別之審議會委員,辦理現場勘查
               或訪查,並彙整意見,作成現場勘查或訪查結果紀錄。
           二、依前款現場勘查或訪查結果,召開審查會議,作成是否列冊追蹤之決
               定。
           個人或團體提報前項具文化資產價值或具保護需要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
           其保存者,應以書面載明真實姓名、聯絡方式、提報對象之內容及範圍;
           其屬本法第六十五條第二項所定具古物價值者,並準用本細則第三十條第
           二項及第三項規定。
           第一項第一款現場勘查,主管機關應通知提報之個人或團體、所有人、使
           用人或管理人。現場勘查通知書應於現場勘查前七日寄發。
           第一項第二款決定,主管機關應以書面通知提報之個人或團體及所有人、
           使用人或管理人。列冊追蹤屬公有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者,應公布於主管
           機關網站。
           經第一項審查決定列冊追蹤者,主管機關應訂定列冊追蹤計畫,定期訪視
           。
           縣主管機關從事第一項普查時,鄉(鎮、市)公所應於其權限範圍內予以
           協助。
           本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六十條第一項、第六十五條
           第二項、第七十九條第一項、第八十九條第一項及第九十五條第一項所定
           主管機關定期普查,應每八年至少辦理一次。

第 17 條   本法第十五條所定興建完竣逾五十年之公有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或公有
           土地上所定著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以下併稱建造物),處分前應進行
           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其評估程序如下:
           一、建造物之所有或管理機關(構),於處分前應通知所在地主管機關,
               進行評估作業。
           二、主管機關於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時,應邀請文化資產相關專家學者
               或相關類別之審議會委員,辦理現場勘查或訪查,並彙整意見,作成
               現場勘查或訪查結果紀錄。
           三、主管機關應依前款現場勘查或訪查結果,作成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報告
               ;並依該報告之建議,決定是否啟動文化資產列冊追蹤、指定登錄審
               查程序或為其他適宜之列管措施。
           本法第十五條所稱處分,指法律上權利變動或事實上對建造物加以增建、
           改建、修建或拆除。
           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結果,應公布於主管機關網站。
           主管機關於辦理第一項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程序,得就個案實際情況評估,
           併同本法第十四條、第六十條所定程序辦理。

第 18 條   本法第二十條第一項所定審議程序之起始時間,以主管機關辦理現場勘查
           通知書發文之日起算;主管機關於發文時應即將通知書及已為暫定古蹟之
           事實揭示於勘查現場。
           主管機關應於前項發文日,將本法第二十條第一項暫定古蹟、其定著土地
           範圍、暫定古蹟期限及其他相關事項,以書面通知所有人、使用人、管理
           人及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依本法第二十條第三項延長暫定古蹟審議期間者,應於期間屆滿前,準用
           前項規定辦理。
           本法第二十條第一項所定暫定古蹟於同條第三項所定期間內,經主管機關
           審議未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或聚落建築群價值者,主管機關應以
           書面通知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及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自主管機
           關書面通知之發文日起,失其暫定古蹟之效力。

第 29 條   中央政府機關與附屬機關(構)、國立學校、國營事業及國立文物保管機
           關(構)(以下併稱保管機關(構))依本法第六十六條規定辦理文物暫
           行分級時,應依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所定基準,先予審定暫行分
           級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備查,應檢具暫行分級古物清單,載明名稱、數量、年代、材質、圖
           片及暫行分級之級別。但年代不明者,得免予載明。
           國立文物保管機關(構),依第一項規定暫行分級為一般古物者,得以該
           保管機關(構)之藏品登錄資料,作為前項備查清單。
           第一項暫行分級為國寶及重要古物者,保管機關(構)應另檢具下列列冊
           資料,報中央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審查:
           一、文物之名稱、編號、分類及數量。
           二、綜合描述文物之年代、作者、尺寸、材質、技法與其他綜合描述及文
               物來源或出處、文物圖片。
           三、暫行分級為國寶或重要古物之理由、分級基準及其相關研究資料。
           四、保存狀況、管理維護規劃及其他相關事項。
           第一項暫行分級為一般古物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將備查資料,送保管機關
           (構)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各該直轄市、縣(市)主管機
           關得依本法第六十五條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辦理。
           保管機關(構)為辦理第一項審定,得自行或委託相關研究機構、專業法
           人或團體,邀請學者專家組成小組為之。

�T�B�u��Ƹ겣�O�s�k�I��ӫh�v�ĤT���ץ���צp����C���ץt���󥻷|���y��T�����]���}�Ghttp://www.cca.gov.tw�^�A�u�̷s���i�v�����C

�|�B��󤽧i���e������N���έץ���ij�̡A�Щ󥻤��i�Z�n��������_7�餺���z�N���ά��ߡG

(�@)  �ӿ���G��F�|��ƫس]�e���|��Ƹ겣�`�޲z�B�w�ƳB�C

(�G)  �a�}�G402�x�����n�ϴ_�����T�q362���C

(�T)  �q�ܡG04-22295848��162�C

(�|)  �ǯu�G04-22292017�C

(��)  �q�l�l��[email protected]�C

�D   ��  �e   ���@���Ѻݡ@�]���X��
�ƥD���e���@�i�A�ˡ@�N��

�@

��Ƹ겣�O�s�k�I��ӫh�ĤT���ץ�����`����

���{���Ƹ겣�O�s�k�]�H�U²�٤��k�^���A�j�ͪ��ƥۨå�������O�@�A�L�h���Y�Ѥ��k�ץ��e���j���D�޾����Ш|�����w�����O�s���c�A�t�d�j�ͪ��ƥۤ��O�s�P���@�u�@�C���]�j�ͪ��ƥۤ��k�w�������k�����O��{��k�O���A�������ҳW�d�A�B�j�ͪ��ƥ۱o�_�w�̤��k�����k�O���H�O�@�A���|���øq�C���[�j�O�s�P���@�j�ͪ��ƥۡA�æ��Q����ᤧ�޲z�u�@�A������k�I��ӫh�ĤT���ĤG�ڥ��W�q�u�j�ͪ��ƥۡv����r�A�Ϩ䦨����}���u�۵M�򪫡v���@�ءC

��Ƹ겣�O�s�k�I��ӫh�ĤT���ץ���ױ����Ӫ�

�ס@���@���@��

�{�@��@���@��

���@�@�@�@�@��

�ĤT�� �@���k�ĤT���ĤG�کҩw�򪫡A���U�C�U�ڤ��@�G

�@�B ��ƿ򪫡G���U�۾��B�����B�����B�����B�쾹�Ϊ��ݾ����L�h�H���s�y�B�ϥΤ������C

�G�B �۵M�򪫡G���ʪ��B�Ӫ��B���۩Τg�[���P�L�h�H���ҥͦs�ͺA���Ҧ��������Υj�ͪ��ƥ��C

���k�ĤT���ĤG�کҺٿ��A���L�h�H���U�ج��ʩҺc�v�β��ͤ��D���ʩʵ��c�β���C

���k�ĤT���ĤG�کҩw�򪫡B���Ψ�ҩw�ۤ��Ŷ��A�]�A���a�Τ��U�C

�ĤT�� �@���k�ĤT���ĤG�کҩw�򪫡A���U�C�U�ڤ��@�G

�@�B ��ƿ򪫡G���U�۾��B�����B�����B�����B�쾹�Ϊ��ݾ����L�h�H���s�y�B�ϥΤ������C

�G�B �۵M�򪫡G���ʪ��B�Ӫ��B���۩Τg�[���P�L�h�H���ҥͦs�ͺA���Ҧ������򪫡C

���k�ĤT���ĤG�کҺٿ��A���L�h�H���U�ج��ʩҺc�v�β��ͤ��D���ʩʵ��c�β���C

���k�ĤT���ĤG�کҩw�򪫡B���Ψ�ҩw�ۤ��Ŷ��A�]�A���a�Τ��U�C

�@�B ���{���Ƹ겣�O�s�k�]�H�U²�٤��k�^���A�j�ͪ��ƥۨå�������O�@�A�L�h���Y�Ѥ��k�ץ��e���j���D�޾����Ш|�����w�����O�s���c�A�t�d�j�ͪ��ƥۤ��O�s�P���@�u�@�C���]�j�ͪ��ƥۤ��k�w�������k�����O��{��k�O���A�������ҳW�d�A�B�j�ͪ��ƥ۱o�_�w�̤��k�����k�O���H�O�@�A���|���øq�C���[�j�O�s�P���@�j�ͪ��ƥۡA�æ��Q����ᤧ�޲z�u�@�A���󥻱��Ĥ@���ĤG�ڥ��W�q�u�j�ͪ��ƥۡv����r�A�Ϩ䦨����}���u�۵M�򪫡v���@�ء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