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 發展 階段

這個問題現在由Booz and Company來解答。Booz and Company和Buddy Media合作,深入分析社群媒體的各種影響,然後找出最佳的商業經營技巧和工具。他們的全球媒體和娛樂實踐領導及合夥人(partner and leader of Booz and Company’s global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practice)說,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他們都朝著三個方向努力:內容發展(content development)、社群管理(community management)以及真實時間分析(real-time analytics)。

這三種能力和三大平台有關: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如果企業善加使用這些電子媒體的溝通,和消費者建立起穩固的關係,勢必可以帶來企業價值成長的機會。

Booz and Company 將建議的企業活動分成四個層次,從社群媒體上的活動到達到組織的策略目的,簡單來說就是要能創造收益。但大部分的小公司都還停留在第一階段,或是卡在第二階段無法更往前進一步。

Vollmer認為這個簡單的四階段分析有助於小企業從中獲益,特別是那些沒有太多預算可以改變行銷組合的小公司們。

 

Level 1: 接觸Reach

行銷人員了解他們的支持群眾規模,知道有多少fans、追隨者、訂閱者,知道有多少人在談論自己的品牌,也知道在什麼地方、什麼話題是他們的品牌會受到討論的。

Level 2: 參與Engagement

行銷人員對各種活動有深入的洞察,他們會參考過去的記錄例如按讚、回應和分享,藉此分析fans參與的驅動因素,

Level 3: 宣傳Advocacy

行銷人員可以鼓勵使用者做出對品牌有益的行為,例如推薦、參考和分享,或是任何可以表達出他們喜歡這個品牌的行為。

Level 4: 投資後收益Return on Investment

那些最先進的公司開始根據社群媒體的分析來達到他們的策略目標,但大多數的公司都還沒有到達這個階段,根據調查,大約只有40%的公司有適當的指標來衡量ROI為主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例如購買目的、轉換率和實際銷售額。

 

請記住,內容仍然是主要成功因素,要讓你的公司從四個階段中獲利或是發展,你就必須提供內容讓顧客願意在其中朝著你所期待的方向前進。

廣告

行銷 發展 階段

 

Booz的負責人,Karen Premo最後提醒大家,單純將你的廣告放上社群平台上不一定會有效果,因為那些不見得是大家會想和朋友分享的。所以說思考你的支持者希望從你的社群平台上獲得什麼資訊,創造它然後由支持者去回應、分享,如此才能建立完整的互動系統。

品牌名稱出現於16世紀,威士忌製造商在桶蓋上標識製造者名字、日期,以避免與廉價品混淆,建立品牌區別產品。18世紀,盛行以動物名稱、圖案、製造地、歷史知名人物命名,建立品牌目的在於利用品牌聯想,豐富產品形象,便於消費者記憶,並與競爭者區隔。19世紀透過品牌聯想,提升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價值,如蘇格蘭威士忌品牌Old Smuggler,是高品質的聯想。

1931年,日用品業者寶鹼公司(P&G)誕生第一位品牌經理人McElroy,並開始推行品牌經理制度。1980年代,品牌併購蔚為風潮,成功品牌市場價值非凡。1990年代,廠商開始重視品牌價值必須與消費者價值一致。

品牌能為企業帶來收益,成為公司重要資產。英國Interbrand發表2003年全球品牌排行榜,可口可樂以品牌價值704億美元居冠、微軟以651億美元排名第二、第三名的IBM品牌價值517億美元,品牌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品牌魅力無窮,本文試著討論品牌是什麼?也導出品牌發展階段。

1.無品牌階段

該階段出現在開發中國家,較少出現於已開發國家。因為開發中國家物質缺乏,需求大於供給,消費者較少關心品牌差異,所有產品都被認為是大宗物資,製造商不需致力於產品差異化(或品牌化),所關心的是產品生產與配銷,而消費者主要目的是獲得所需產品,對產品的認知僅限於產品如何使用。1970年晚期的美國與大部分歐洲國家,屬於這個階段。

2.品牌是參考階段

在本階段,品牌管理主要的目的在定位品牌獨特的功能利益,將品牌獨特的功能利益,冠以特殊名稱,以與其他品牌差異化。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企業經營者必須進行品牌識別與差異化,以建立品牌卓越的競爭優勢,吸引消費者的品牌偏好。

差異化是強調實體產品屬性(如洗衣更乾淨),識別是使消費者注意到品牌名稱。消費者對品牌的知識是產品相關訊息,如卓越產品相關屬性或品質,而一致性的品質是成功品牌的關鍵因素。因此該階段行銷者發展與強調品牌功能性特徵,與消費者溝通;使消費者從競爭中認識與區別品牌,並保證一致性品質。

但是行銷人員用盡產品屬性差異化後,經常會改而強調情感價值,如哈雷機車在發展前50年強調引擎技術,包括新性能與衝力。在20世紀晚期25年,改為強調與消費者的情感,即美國人的驕傲———自由自在。最近更發展為哈雷機車等同偶像象徵。

3.品牌是人格階段

當消費者所面對的品牌都重視功能性時,先進科技使維持功能性優勢變得困難。為差異化品牌,行銷人員經由品牌人格隱喻,結合感情價值到品牌,以品牌人格表現情感價值及目標消費者的生活型態,如象牙肥皂建立了關心的媽媽人格,製造商灌輸消費者感情、學習與價值,以感情的聯結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將人格特徵注入品牌,使品牌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使消費者喜歡聯結品牌,擁有渴望品牌的人格特徵。因此消費者人格特徵與品牌價值合而為一,形成一種自我表達。

在此階段,品牌不只是產品,它的價值超越產品功能面,扮演擁有者人格的溝通。擁有品牌可以表達自我、個人價值、宗教信念、個人能力、社會地位、身分,並且與他人形成差異化。

4.品牌是符號階段

在此階段,品牌超越前者,代表的是偶像符號。無品牌階段和參考階段,品牌主要由製造商所擁有,而製造商比消費者更了解品牌功能與情感。當消費者對品牌有更多經驗,便與品牌更為接近,與品牌生活在一起。消費者知道Marlboro代表「獨立」,Rolls Royce代表「豪華、品質與身份」。

此時,品牌管理者密集與持續的使用相同的價值。如「世上無可匹敵的技術」使用於Mercedes Benz的品質認知。他們選擇連結品牌與特殊價值,而且沿用該品牌認知於全球。因此選擇符號必須對消費者是有價值的,才能行銷全球。Mercedes Benz 使用圓圈內星星,Marlboro使用紅白色包裝,符號變成認識品牌象徵的捷徑。品牌為強佔消費者的心,偶像符號必須有很多聯想,則消費者有更多的網路記憶,會引起更多回憶。品牌管理者需持續發現聯想,強化品牌偶像符號。

5.品牌是公司階段

該階段的消費者與品牌管理者有很多改變。在需求面,消費者有很多品牌經驗。更有效與彈性的電腦資料,使管理者了解小市場區隔的消費者購買行為,提供消費者與品牌建立關係的機會。由於網路的發展,因此消費者比管理者更容易獲得所需資訊。消費者變得更機靈,不容易受騙。

在供給面,市場更加細分,因此品牌需針對更小眾市場做區隔。在此情況下,廠商因應策略不是支持小品牌,而是支持及大量使用公司品牌的品牌傘策略。品牌能滿足特殊需求,變成消費者的好朋友。

在該階段,消費者比較願意主動涉入品牌建立,願意與產品或服務互動,以增加附加價值。如IKEA的顧客願意從模組中,從事產品設計過程,設計出自己廚房、書房、客廳,並自己組裝。IKEA與顧客可以共同設計及共同建構生活的新概念,並且量身定製生活空間。

為確保品牌溝通一致性,必須確保所有員工了解品牌願景、核心價值。因此必須從事員工訓練,使其了解品牌意義與策略,強化品牌識別。公司必須言行一致,相同訊息傳達給社會大眾,包括消費者、媒體、政府或激進團體。

6.品牌是政策階段

此階段,品牌與與社會、倫理、政治議題緊緊相扣。很少公司能做到這一階段,即重視倫理、關心社會與社區及政治議題。如Body Shop注重環保,幫助落後國家,Benetton關心全球社會與政治議題,如東西德圍牆、黑白種族議題、保險套等。

你曾經走在路上被別人攔截,要你購買他們的產品嗎?通常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先拒絕再說。一來是沒有心理準備,二來他並不是我現在所需要的產品。若是當時推銷地再稍微強烈一點,更會讓人造成反感,甚至被列入心中的黑名單。相信每個人面對推銷時的反應都大同小異。但當我們的身分轉變為一個銷售者、一家公司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課題?

 

同樣地,倘若我們在錯的時間點行銷產品,或是在別人不需要的時刻做推銷,如此豈不是也變向地成為強迫推銷了嗎?因此白白損失了一個未來可能的顧客豈不可惜?

 

學會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

相信你一定有過生病的經驗。通常去看醫生時,醫生會聆聽你的症狀與需求,來決定要給你配什麼藥、開處方,來解決你當下的問題。

 

但是倘若醫生完全沒聽你的講述,直接開給你藥物,病人肯定會覺得不受尊重,甚至認為醫生不專業。因為沒有聆聽的動作,可能會因此沒有真正的解決到你的問題,甚至讓病情更惡化。「他並沒有幫我到解決問題。」一旦心中有這種想法,我們就無法對他產生信任,把事情放心地交給他。

 

聆聽、了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我們要經過這樣的過程知道對方真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對方現在處於哪一個階段。而選擇在對的時間點做出最適當的對應方式,才是對雙方都最好的。

 

首先我們得知道行銷三階段、消費者旅程是什麼?

 

 

 

 

消費者的心理狀態

其實消費者旅程是消費者在購買一項物品時,從購買前,到真正購買的過程中,心中一定會歷經三個階段。而經歷的行銷三階段分別是覺察、考慮以及決策。無論是哪一個,這都是消費者當下的心理狀態。

 

消費者旅程

  • 覺察消費者意識到問題時,或是對於某項服務、產品有需求或是渴望的狀態。

  • 考慮: 消費者開始思考是否真正有需要,並且在當下環境的許多變數中考量,開始定義問題、了解價位、品質,並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服務、產品,解決方法。

  • 決策: 消費者在最終決定購買的行為,通常會在各家廠牌經過比較後,最終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認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冬天來臨時,你意識到你的皮膚越來越乾燥,甚至嚴重到皮膚龜裂、開始脫屑。這時,你一定會想了解自己為什麼冬天會皮膚龜裂,也開始詢問周遭的親朋好友、上網查,或者是去看皮膚科。嘗試找出發生的各種可能原因。這就是「覺察」的階段。

 

當你找到皮膚龜裂的原因後,你就會開始思考解決方法。此刻我們進入了「考慮」階段。假設身體乾燥的地方分別為手、腳、臉,我們也會因此有許多的選擇,你會思考用什麼方式能解決皮膚龜裂的問題。

 

若是講究的話,其實解決每個部位乾燥的工具都不一樣。手有護手霜、臉有化妝水及乳液、其他部分可以用身體乳。當然有些人可能會直接用一罐乳液解決全部。其實解決方法很多樣,消費者也會開始將預算、品質或品牌列入考量範圍。這些也都是「考慮」階段的過程。

 

假設最後你嫌麻煩,打算用一罐來解決所有問題,你選擇了可以擦全身的乳液來解決皮膚乾燥的問題。此刻,面臨了最終購買前的選擇。你就進入了最後的「決策」階段。你到了百貨公司、藥妝店,或是網路去購買時,才發現種類五花八門,功用也非常多樣化。

 

乳液不僅分男用、女用,除了基本的保濕外,還多添加了許多不同的功能。在比較各樣的品牌、功能、價位與評價之後,最後挑選一個你喜歡的乳液。當然也有可能太選擇眼花瞭亂,就隨意拿了一瓶。

 

依照每個人的個性、準備購買事前功課做的多寡,也會造成有些許的差異。因此,有些人思考、猶豫、做決策時間可能較長,亦有些人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購買。無論時間長短,每一個人在購買商品時都一定會經歷這三個階段。

 

知道了,然後呢?我們要如何應用消費者旅程?

 

鎖定消費者定位

前面我們都知道了每位消費者在購買物品前,都必定會經這三階段的心理狀態。因此我們也需要分別在消費者面臨不同階段的時候,提供不同的服務與幫助,才能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博取他們的好感。在對的時間點作對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資源、時間與人力裡、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此刻,我們需要在「覺察」階段,幫助消費者釐清問題,找到對的方向;在「考慮」階段,知道問題後,幫助消費者尋找答案,解決他們正面臨的問題,給他們各樣不同的比較,甚至提供他們更多參考資訊;在最後的「決策」階段,開始強化自己的服務、品牌、優勢,推廣自己的產品,幫助消費者找到最適合他的產品。

 

如此一來,我們不僅能更明確地依照消費的需求,來實際地解決消費者的問題或是尋找到最佳的對應方式。

 

 

消費者旅程的應用

在這三個階段,其實消費者所需要的資訊相差甚遠。倘若消費者還在覺察階段,甚至根本還沒發現問題,我們就推銷產品,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若消費者已經決定要購買了,我們還在解釋如何幫他解決問題,也是無法正中消費者的需要。

 

在錯的時間做錯事,除了耗時耗財又耗人力,更糟的是,還有可能因此而給消費者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在行銷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要鎖定消費者定位。知道他現在處於哪一個階段。接下來才能依照他的定位來做出適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