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很 烦

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中有没有自己的“口头禅”呢?

父母 很 烦

误区一:命令、威胁、警告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在台上吐槽自己的“毒舌”妈妈。

考试没考好,妈妈会说:“下次再考成这鬼样子,你就不用去学校了!”

她买的衣服,妈妈也满脸嫌弃:

“以后再买这种衣服回来,我就把你和衣服一起丢出去!”

是不是感觉这位妈妈说的话特别熟悉?

因为我们也经常对孩子说类似的经典句式:

“闭嘴,不许说话!”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

“闭嘴,不许说话!”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句话特别让人警醒: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父母 很 烦

(图片来源于知乎网截图,侵删)

很多父母因为欠缺沟通能力,所以常常在情绪失控时,不觉地就用强硬的语言和态度来让孩子配合与屈服。

却不知这种充满“命令、威胁、警告”的话,只会让孩子从一开始的不得不服从,到后来的抵制、反抗,最终变得冷漠或逆反。

最后,我们说出去的这些话,就真正变成了阻碍我们和孩子正常沟通的高墙。

误区二:唠叨、反问、追责

四川男孩小斯曾在QQ空间控诉父亲说话方式的粗暴:

有一次,爸爸问他英语学懂了没,他自信地回答“学懂了”。

爸爸马上说:“娃儿不要骄傲自满,半罐水响叮当。”

第二次,爸爸又问相同的问题,小斯干脆就说没学懂,没想到爸爸立刻开骂:

“那你这一学期都学了些啥子东西?!”

小斯在空间愤怒地说:

“不管我做没做好,他嘴里都从来没有一句好话!”

其实,不仅仅是小斯爸爸,我们也常常在各种场合,不知不觉就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要是你再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去捡垃圾!”

“如果不是你考这么糟,作业哪会这么多?”

……

《父母的语言》中写道: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我们总爱用一次次的唠叨、反问和追责,来表达自己对孩子学习的关注。

却不知道,正是这些繁杂的“碎碎念”和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孩子越推越远。

父母 很 烦

误区三:否定、指责、贴标签

一位知乎网友说,她从小就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

妈妈常常骂她“笨死了、废物……”,什么难听说什么。

有很多次,网友想去做一些事,但家人却不断打击否定她,说她不可能做好。

久而久之,她好像也在潜意识中相信了这个“事实”,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一直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

父母 很 烦

(图片来源于知乎网截图,侵删)

生活中,有些父母不知道从哪里得来一个理念,总爱奉行“打击式教育”:

“太蠢了!早就知道你做不出什么好事来!”

“你能不能再笨点?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

“太蠢了!早就知道你做不出什么好事来!”

“你能不能再笨点?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

却不知“打击式说话”只是用语言暴力宣泄自己的情绪,跟“教育”其实并没有任何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原生自卑”,说的是很多人骨子里难以磨灭的自卑感,其实是来源于童年父母对自己的打击和否定。

你看,父母的嘴,真的就是一个孩子最好的风水。

如果我们习惯了把责骂和否定当做所谓的“教育”,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孩子真的长成了你最讨厌的样子。

父母 很 烦

误区四:说教、讲大道理

综艺节目《变形记》中,山区女孩缘缘被“交换”到一个城市家庭,她的“新爸爸”是一位律师。

缘缘告诉“爸爸”,自己的理想是当警察。

“爸爸”就自动切换到了“讲道理模式”:

从个人理想谈到人生观、世界观……

爸爸对这次交谈非常满意:“无论我讲什么道理,她都能听进去。”

(图片来源于综艺《变形记》,侵删)

但缘缘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感觉他在跟犯罪者说话,有点像唐僧念经……”

(图片来源于综艺《变形记》,侵删)

缘缘和“爸爸”的沟通方式,是不是像极了大多数家庭的模样?

我们常常在不觉中就习惯用“过来人”的身份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

“我当年要是有你现在的条件,也不至于这样……”

“这明明就是你的错,你还好意思怪罪别人?”

……

“我当年要是有你现在的条件,也不至于这样……”

“这明明就是你的错,你还好意思怪罪别人?”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

那些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道理,在孩子眼里,却是满满的指责和批评。

而正是这些正确无比的大道理,一点点地拉远了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误区五:比较、挖苦、嘲笑

美国一档真人体验节目中有个场景,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儿子输了比赛后想吃冰淇淋,爸爸却翻着白眼嘲讽他:“一个失败者有资格吃冰淇凌吗?”

儿子委屈得眼圈都红了:“对不起爸爸,我尽力了……但他们都有冰淇凌,我也想吃……”

爸爸依然在挖苦儿子:“那是他们应得的,而你只是个失败者”。

视频下,一个网友的感叹获得数万点赞: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妈,连说话的口气都一模一样!”

无数网友纷纷晒出父母的“经典名句”:

“你看××多乖、多懂事,你看看你!”

“傻了吧唧的!就你那样,能搞出啥名堂?”

……

心理学上对语言暴力的定义是: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和伤害。

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习惯把对孩子的语言暴力当成“教育”。

都不知自己说出的这些话,就像一把把冰冷的利刃,早已将孩子伤得遍体鳞伤。

父母 很 烦

误区六:怀疑、审问

浙江有位11岁男孩得了一种“怪病”:

他一到学校,就开始肚子痛,而父母接他去看病时,往往刚走出校门,他的疼痛就停止了。

几次之后,爸妈就开始怀疑:“你小子是不想上学吧?!”

男孩在父母的怀疑斥责中痛了整整3年,成绩一落千丈。

直到后来,男孩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后才发现,原来他患的是“癫痫病”。

父母 很 烦

(图片来源于微博@《钱江晚报》,侵删)

他的父母这才愧疚万分:

“这3年哪怕我们能相信儿子一次,他也不至于受这么久的苦啊!”

其实,想想我们又何尝不像男孩的父母,常常不知不觉就用怀疑、审问的语气质问孩子:

“你昨天放学以后都干什么去了?”

“就你能做出这道难题?可能吗?!”

……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罗森塔尔效应:

父母信任孩子,孩子受到积极向上的反馈,往往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反之,孩子则常常会“放弃治疗、叛逆到底。

亲子关系中,最打击孩子的莫过于父母的怀疑和不信任,这往往会让孩子在自暴自弃中,一点点地变成我们心中最糟糕的模样。

父母 很 烦

写在最后

小说《欲望山庄》里曾说:“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不但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很可能给孩子留下一生的心理伤痕。

更可怕的是,这种“暴力沟通”方式往往会形成代际传递:

你对孩子说过的那些话,他往往也会在无意识中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代代相传。

而切断这个恶性循环的唯一办法,就是从我们开始,保持自我觉察,停止伤害。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才能真正让爱融入生活。

他在书中教给了我们4个具体的实操步骤:

1、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场景或事件

重点是不带评判、不含情绪地说。

比如:“我看到你在做作业时,把很多玩具和零食都摆在书桌上。”

2、 说出自己看到场景或事件后的感受

重点是直接表达感受。比如:“这让我很难过。”

3、说出自己的需要和希望

重点是冷静地说。比如:“我希望你做作业时能一心一意、不受干扰。”

4、说出自己具体的请求

重点是要求要具体明确。比如:“现在,你能把玩具和零食都收好吗?”

父母 很 烦

(图片来源于知乎网截图,侵删)

古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愿你我都能真正懂得“好好说话”对孩子的重要意义,不口出恶言,不威胁警告,不唠叨指责,不说教挖苦。

而是给予孩子全部的理解和尊重,让他在父母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中,一点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 END --

作者简介: 陌菲,时尚期刊和多篇10万+新媒体作者,一手写亲子教育,一手写人生百态,文风可犀利、可温情。

来源: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

团 购 须 知

火遍全网的学龄前分级阅读读物

让孩子轻松学会独立阅读

科学培养阅读能力

十余位专家联袂推荐

扫码下单

父母 很 烦

1.扫码立即选购

(微信、支付宝均可)

2.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店购买

团购商品:《小羊上山》

团购价格:69元(原价200元)

适读年龄:3年级及以上

发货快递:默认邮政小包/EMS(不支持指定快递),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地区、港澳台不发货。

发货地点:湖南长沙

包邮信息:全国包邮(新疆西藏收取30元运费),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地区、港澳台及海外地区暂不支持发货。

发货时间:出版社直发,从湖南长沙发出,于您下单后48小时内发出,周六日及法定节假日不发货,周五中午14:00之后的订单将顺延至下周一发出。

售后服务:产品外包装完好,塑封未拆、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情况下,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运费自理。

售前咨询:发货与订单相关问题请勿店内留言咨询,联系客服请加下方微信:bookstore01,工作时间回复,其它时间请留言。由于团购的商品都是由厂家库房直接发出,为避免漏单导致影响您的正常收件,购买多件产品时请分开拍下。

版权声明:正品保障,请放心下单

点击阅读原文,参团小羊上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