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 心理 學 的 實踐 與 理論

審閱序

細嚼慢嚥,讀出自己受用的意義
曾端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近兩年來,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在國內蔚為風潮,相關書籍持續受到讀者喜愛,顯示阿德勒的論述獲得大眾的共鳴。

2014 年的《個體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致力於傳承古典阿德勒深度心理治療的大師史丹(H. Stein, 1932∼)在〈重新發現阿德勒〉文中,引用他的師父穆勒(Alexander Mueller,直接受業於阿德勒門下)於 1950 年代的預言:「個體心理學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力,阿德勒還沒有被充分了解,他將會在下個世代被重新發現,被徹底地從根本來了解。」史丹 說,我們就是這個時代。

果不其然,阿德勒學派心理學重新被看見,他的著作和論述也在這個世代再度被印行。

許多阿德勒的門生都說,阿德勒是一位很有魅力的演說者、教學者,可惜他沒有留下系統性的著作,多數的著作是從其手稿、演說、教學、示範的紀錄彙整而成,其中安斯巴可夫婦(Ansbacher, H. & Ansbacher, R.)所彙編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是最完整呈現阿德勒學說的著作。這兩位編譯者都是多年聆聽阿德勒的講學或演說,長期貼身跟隨阿德勒學習的大師,傾其全力蒐集資料,得以完成被譽為「個體心理學《聖經》」的巨著。雖然如此,他們還說文字不足以表達阿德勒現場演講的精彩。

史丹說,這本書他至少讀了二十二遍,才真正心領神會。高雄師範大學的楊瑞珠教授(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也說她三十幾年來,把這本書讀到書頁紛紛掉落才覺得終於看懂了些。我有同感,我的書頁也掉到需用膠帶來修復。這次,張老師文化公司邀請我審閱本書的翻譯本,審閱過程中不知不覺又讀了幾回。為什麼一本書能如此讓人來來回回浸淫其中?必然有其引人入勝之處。阿德勒思想的奧祕對於我有如寶藏,屢屢讓我感受到如馬斯洛所言之高峰經驗。

阿德勒是一位走在未來的先知,他的見解超越那個時代,他的學說充滿先見之明。當我們比對現時代奉為圭臬的心理治療守則:同理心,正是阿德勒的名言—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耳朵聽,用他的心去感受。再也沒有比阿德勒的說法更能傳神道出同理心的真義。他所提出的了解人格的方法,後世學者也很難超出其思考範疇。

阿德勒強調人的主觀意識與自我決定論,重視人所處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主張必須一礫一瓦地從其生命故事中拼出一個人的全貌。阿德勒可說是倡導人本主義、現象場、社會建構、多元文化與敘說的先驅。他說唯有謙虛的人才能對案主的人性有所了解。現時代強調治療師需要有「未知」(unknown)的態度,與阿德勒所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阿德勒所極力呼籲的社會情懷,正是近二十年來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報告之重要發現,幸福來自服務人群,快樂來自正向人際關係。而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的源頭亦指向阿德勒心理學。

以上僅是順手拈來的幾個例子,阿德勒對心理學、心理治療、教育和生活科學等的貢獻,有待讀者細細地從這本譯作中去發現。

本書由幾位譯者合力完成。阿德勒的論述蘊含深厚的哲思和人性觀,若非掌握語句中的含義,實在無法譯出阿德勒的本意。當我審閱之時,常常自忖是否也能翻譯得如此貼近。我衷心佩服他們幾位的學養和毅力,也感謝他們的貢獻。

張老師文化公司俞壽成總編籌劃翻譯本書的歷程,讓我看到文化工作者的理想性。約四年前,早在台灣的阿德勒旋風尚未出現之前,她就找我討論出版阿德勒著作的計畫。出版此書的翻譯本是個大工程,她很有勇氣地付出行動,真的做了;而且在市場未卜的狀況下,她也已著手執行另一個出版計畫,出版一系列由史丹團隊所編輯的《阿德勒臨床實務彙編》的翻譯。

本譯作的問世,是華人世界的福音,是渴望學習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和心理治療者所翹首企盼的甘霖,也是教學者很需要的一本教科書。這不是一本可以快快讀的書,需要細嚼慢嚥,才能品出阿德勒學說字字珠璣的真髓。阿德勒說意義是自己的創造,相信讀者們必定能各自讀出對自己受用的意義。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以「實際個案」探討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經典,父母、老師、心理輔導者必讀!

【精彩書摘】

有些專書論文以極具科學系統的方式,探討阿德勒對現代心理學的貢獻,並詳盡探究個體心理學的原則與實踐。對於未曾接觸阿德勒的作品的讀者來說,本書作為入門讀物,我認為有必要在書中簡述個體心理學的重點原則,以免書中個案看起來毫無關聯、難以理解。對於已精通個體心理學理論的讀者,這些概述或許會稍嫌累贅。

在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念中,人格特質具有整體性,但這並不是個體心理學提出的全新論述,也非其獨有的觀點。早在耶穌基督誕生之前,希臘劇作家就認為人格整體性是相當重要的基本思維。童謠〈矮胖子〉(Humpty Dumpty)的未具名作者,聲稱國王的大批人馬和手下都無法重組破掉的雞蛋,藉此表達活體生物具有無以毀滅的整體性。人格若缺乏整體性,任何心理學家都無法預測人類行為。正因人格為整體,阿德勒才能在讀過病歷草案後預測孩童的行為。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難以想像肉體裝載兩個以上的靈魂,正如人類行為不可能只是特定驅動推力,或觸發行為之本能導致的結果,因為沒有人能預測驅動推力或本能的相對效力。假如每個人都是在難以預料的能量驅動之下,由盲目行為互動造就而成的偶然結果,我們就無法建立有系統的心理學。正如在化學元素的原子價每天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化學這個學科也就無法成立是一樣的道理。偉大的詩人、精明的老嫗、小說家、成功的將軍和商人,都知道人類生物的整體性是了解人類的必要條件。

阿德勒心理學的第二大原則,是將單位生物視為動態的整體,而此單位個體會遵循明確的生命風格,往確切的目標邁進。﹁生命的目標就是維繫生命。﹂雷米.德.古爾蒙(Remy de Gourmont)在《愛的物理學》(Physique de L‘amour)書中寫道。這就是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沙堆沒有目標。拿鏟子把一些沙鏟走,沙堆的本質還是沒改變。沙堆還是沙堆。活體生物則有生活目標,不管是單細胞變形蟲、蜂鳥還是長頸鹿皆然,而生物的整體組織與生活方式,都是適合達成目標的手段。把活體生物的必要部分移除,此生物勢必會成為不具形體、死氣沉沉的細胞聚積物。

每個活體生物都具備確切的生命風格,也會以確切、特有的技巧來與環境相抗衡,藉此維繫生命、達成目標。生命模式的複雜程度,會因生物的改變與適應能力而異,所以人類行為的模式比橡樹複雜許多,因為橡樹是相對固定、不變的有機生物。純粹從生物角度來看,我們所謂的精神或心靈,指的就是適應、統覺、調動資源,以及運用攻擊/防禦之生存策略來維繫生命的功能。

人類生命的目標是什麼? 在此,我們沒有要針對人類的存在進行空泛、抽象的論述。以客觀公正的角度來看,每個身為有機生物的人,都在努力追尋某種程度的安全感與全整(totality)。有了這兩項要素,人才能接受自己繼續存在的事實。全人類的目標就是讓人類持續生存。

各物種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我保護機制,例如烏龜的殼、變色龍的適應能力、野兔敏捷的行動力,以及老虎的兇猛與力量。人類也有專屬自我保護手段,我們將此手段稱為社群生活、社會與文明。人類數千年來的生活方式,證明這是生存的最佳策略。從目前的考古研究來看,人類向來都是過著社群生活。學界最近挖掘出最原始的北京人,從研究發現就能看出早在一千萬年以前,人類祖先就已發展出社群生活型態。

我們難以想像世界上有徹底孤立隔離的人,正如我們無法想像有長頸鹿的脖子是短的,因此每一種心理學跟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顯然都必須是社會心理學。每個個體的命運,勢必都與群體的命運緊密相繫。這就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想了解一個人,就得了解他在所屬人類群體中的相對境況。行為主義者曾試圖將人類孤立在實驗室中,藉此留意、觀察其行為,但這個方法根本行不通。只要與群體隔離,實驗對象的行為就不再像人了,反而像是被囚禁的動物。嚴格來說,他再也不是人類。因此,如果想了解人類行為,就必須將行為置於社會相對關係脈絡中。舉例來說,在雪線上以及在日照充分的山谷裡,松樹的成長過程肯定有所不同,因此在社會環境有所改變的情況下,人類也會展現不同行為。

(本文摘自《阿德勒談生命風格:當個體心理學大師面對問題兒童的挑戰》/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界三巨頭。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早期師從佛洛伊德,後來因為不認同佛洛伊德過於強調性本能的論點而與他決裂,並自創「個體心理學」此一心理學體系,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著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心理補償的研究》(1917)、《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認識人性》(1927)《自卑與超越》(1932)、《精神官能症問題》(1932)

【譯者簡介】

溫澤元

專職英德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現於德國進修。譯有《收入不平等》、《倒帶人生》、《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我必須獨自赴約》等書。

個體 心理 學 的 實踐 與 理論

《阿德勒談生命風格:當個體心理學大師面對問題兒童的挑戰》/商周出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目錄

  • 1 個體心理學簡介
  • 2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假設
  • 3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主要思想
  • 4 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評價

個體心理學簡介

個體心理學是指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學體系。1911年,阿德勒因突出強調社會因素作用,公開反對弗洛依德的泛性論而兩人關係破裂,創立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正統精神分析的心理學理論體系,使生物學走向的本我心理學轉向社會文化走向的自我心理學,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轉變的中介。阿德勒的心理整體論、主觀目的論和社會文化定向,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但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仍屬於潛意識心理學範疇,如把神經症的病因視為一種潛意識中的補償作用。他的“向上驅力”,先天“社會興趣”潛能的思想均帶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生物學化的烙印。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假設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基於下述10點基本假設:

1.應該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把人看作為一個整體。人的所有局部官能是對整個人起作用。

2.人的心理既非取決於過去、遺傳或環境,也非完全脫離這三者,人具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因而每個人都需盡責。

3.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明確目標的。人在追求其目標方面,追求的運動和方向最能為人所理解。由於這種追求目標的活動,使人始終處於生成轉化的過程之中,其結果導致個體朝著由負向正的情境運動。

4.由於人具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因而他們就應該被看作是積極主動的人,而非僅僅是被動地作出反應的人。他們能夠感知事件、評價事件、對事件作出結論。

5.人不僅能適應其環境、事件或刺激,還能客觀地或主觀地創製、修正和改變這些刺激。

6.人能主觀地理解世界。因此,為了瞭解一個人,“我們必須能以其人之目視之,以其人之耳聞之”。

7.個體心理學也可看作是一門社會心理學,因為人的一切行為應在社會環境中加以理解。如同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描述的那樣,人們在現象場內東逛西闖,個體心理學也是一種“場”。

8.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在價值方面是中性的。與弗洛伊德的價值觀相比較,阿德勒介紹了一種有價值觀的心理學。他認為,最高價值,即人的理想價值,在於社會利益。後來,有許多人把這一觀點看作對諸如“愛鄰猶愛已”和“切莫總是鶴立雞群”等宗教戒律在心理學上的重新闡釋。阿德勒是現行存在主義的先驅,他不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闡發了生活常規,而且不斷強調諸如選擇、個體責任和生活意義等觀念。

9.個體心理學可以被描述為一種研究特殊規律的心理學。一方面,阿德勒認為研究一般規律的描述也可用於教學目的,另一方面,他又總是告誡其學生說:“不過那時,它也可能是全然不同的局面”。

10.個體心理學是一種應用的心理學而非一種擁有的心理學。它屬功能的,也是能動的。除非為了探索,個體心理學不再會有分支。診斷術語尤與阿德勒學派的實踐格格不入。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主要思想

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且是一個與社會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1、追求優越

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

追求優越既是與生俱來的又是後天發展出來的。人在剛出生時,它只是作為潛能。但從5歲開始,則開始確立優越的目標,以帶動心理的發展。他認為,追求優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聯繫的,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阿德勒區分了追求優越的兩種不同方法。一種是只追求個人優越,很少關心他人,其行為往往受過度誇張的自卑感驅使。另一種是追求一種優越、完善的社會,使每個人都獲得益處。

2、自卑與補償

阿德勒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追求優越的動力根源。

他指出,自卑與補償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在嬰幼兒時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都處於劣勢,需要依賴成年人才能生存,他們由此必然產生自卑和補償。當然,這種自卑與補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應,可以驅使人們實現自己的潛能。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進行補償,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

3、生活風格

阿德勒把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的生活方式稱為生活風格,但有時他又給出其它定義,如一個人自己的風格、人格的統一體、個體性等。總之。生活風格是因人而異的。阿德勒認為兒童到5歲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風格。其家庭關係、生活條件和經驗決定了他今後一生的生活特點。他提出三種研究途徑:出生順序、早期記憶和夢的分析

阿德勒把個體追求優越目標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他認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也就是一個人自己的人格,是人格的統一性、個體性,是一個人面對問題時的方法和希望對人生做出貢獻的願望等。

阿德勒認為,生活風格在5歲左右就基本形成了,不過只是潛意識地表現出來。阿德勒提出了三種途徑來幫助理解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第一是出生順序。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方式或給予的關註會根據子女的出生順序而變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間也常常因要爭取父母的愛而相互競爭。因此,長子的性格特征是聰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競爭;次子喜歡競爭、有強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懶散、難以實現抱負。獨生子女的性格類似於長子,因為其競爭對手往往來自學校的同學。

第二是早期記憶。阿德勒根據人的記憶具有主觀性、創造性和想象性的特點,認為個體對於自己早年生活的記憶往往為人們瞭解其獨特的個性提供了線索。

第三是夢的分析。阿德勒認為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夢能夠顯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4、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是指對所有社會成員的一種情感,或對人類本性的一種態度。表現為為了社會進步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與他人合作。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植根於每個人的潛能之中,因此,必須先發展起社會興趣,才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風格。阿德勒還把社會興趣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

社會興趣是指個體對所有社會成員的一種情感,或是對人類本性的一種態度,表現為個體為了社會進步而不是個人利益而與他人進行合作。

阿德勒強調,社會興趣根植於每個人的潛能中,是在社會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特別是早期的親子關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能否形成成熟的社會興趣。

阿德勒指出,可以通過人們的職業選擇、參與社會活動和愛情婚姻這三大任務的解決情況來衡量其社會興趣的發展狀況。三大任務的順利解決反映了個體具有豐富的社會興趣,反之則是缺乏社會興趣。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產生兩種錯誤的生活風格:一種是優越情結;另一種是自卑情結。他還根據人們所具有的社會興趣表現的特點,把人劃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統治--支配型;二是索取--依賴型;三是迴避型;四是社會利益型。他認為,前三種類型的人的社會興趣和生活風格都是錯誤的,只有第四種類型的人具有正確的社會興趣和健康的生活風格。

5、創造性自我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風格時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遺傳積極地建構它。創造性自我能夠使我們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決定了人的心理健康與否、社會興趣正確與否。

阿德勒的創造性自我的思想與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是針鋒相對的,他極其重視自我及其創造性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這深深地影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們的自我概念都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評價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西方心理學有重要的貢獻,又有明顯的局限性。

1、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貢獻

首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自我心理學的形成和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其次,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確立了心理學的社會價值取向。

再次,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提出了整體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最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推動了心理學走嚮應用。

2、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局限

首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仍然帶有強烈的非理性主義色彩和生物學化的傾向。

其次,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人性的社會本質的看法仍然是膚淺的。

再次,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帶有較大的主觀性和片面性。

最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科學性不強。他的學說雖然是建立在臨床觀察的經驗研究的基礎上的,但後來的許多研究並未對其科學性提供較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