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下ㄧ題

  • 查單字:關

10.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 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 可以仰置。」根據這段敘述,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戰國時期的「豆」器?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 104 年 - 104年國中基測國文科試題#21295

答案:D
難度: 簡單

  • 討論
  •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私人筆記( 0 )

最佳解!

謝謝阿摩! 高三上 (2015/05/22)
下有一足.....看完整詳解

檢舉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2F

長空無忌 國一上 (2019/12/08)

1.根據題幹敘述,無論春秋還是戰國,...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懸賞詳解

X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

【已刪除】10. 「名不可以倖取也。天下之事,固有外似而中實不然者。倖其似而竊其名,非 不可以欺一時,然他日人即其似而求其真,則情現實吐,�...

10 x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國中會考基測◆國文科

【已刪除】11. 根據這則說明,下列做法何者最符合健康概念? (A)(B)(C)(D)...

10 x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前往解題

104�|��

10�E��q���D�E�Ϥ��ഫ
104�|��

�u���A�j�N�����A�ΥH������@�������A���L�p�L�A�U���@���A�j�h�Ʀ��\�C�K��H��A���W�h�A���������A�U�㰪���C��԰�ɴ��A�����ܲ`�A�\�W������A�i�H���m�C�v�ھڳo�q�ԭz�A�U�C��̳̥i��O�԰�ɴ����u���v���H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i�ѪR�j�]�ҡ^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i�d�j�ѡu�U���@���A�j�h�Ʀ��\�v�B�u���������A�U�㰪���v�A�i��������(D)�C
(A)�d�]���w�����A�j�N�����b�W�ɡA�ΨӲ��_�d�B���^������C�Ϊ�������ΡA�W�����\�A�\�l�M���פW�U��١^
(B)�z�]�����������A�j�N�s���C�Ϊ�����Ӹ��j�A���T���B��W�A��f�A�����^
(C)���]�������μߴ����e���C�Ψ�@�묰�Ĥf�B�תu�B�����B�騬�^

問題詳情

10.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敘述,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戰國時期的「豆」器?

>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78142
統計:A(172),B(103),C(127),D(847),E(0)

用户評論

【用戶】謝謝阿!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下有一足下具高足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铜豆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古代食器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铜豆是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中文名 铜豆 用    途 盛肉酱一类食物 性    质 食器 少见时期 商代

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中國古代青銅器各種器型以及名稱2014-06-27古玩收藏文山書院

【1】飪食器:敦三角雲紋敦敦(dui 音對)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形狀較多,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蓋也能翻轉過來使用。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捉手。敦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2】飪食器:豆古代食器,是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器淺如盤,下有把,圈足,大多數有蓋。 銅豆在商代少見。西周的豆淺腹,束腰,多無蓋,無耳。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有的豆把特別細長,如鑄客豆。有蓋的豆,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西周 衛始豆 通高17.4cm,寬18.5cm,重2.3kg 此豆斂口圜底,淺盤高足,隆蓋圈握。蓋頂飾瓦紋,蓋沿與器腹均飾重環紋,足飾粗弦紋一周。 蓋與器同銘,均2行6字: 衛始作 霝簋。 記衛始自做靈簋(此豆自銘為簋)

【3】飪食器:簠西周 宋公簠 簠(fu 音甫) 即文獻里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來盛黍 、稷、稻、梁等。長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蓋。蓋與器的形狀、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成為相同的兩上器皿。 簠在西周時期出現,流行到戰國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戰國的簠足變高,口不外侈,器變深。

【4】飪食器:盨伯多父盨 盨(xu 音須)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蓋上一般有四個矩形紐,仰置時成為帶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現,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

【5】盛水器:鑒古時盛水器具,所見皆大型器。上古之鑒為陶質,春秋中期始有青銅鑒,流行於春秋戰國之際。形制如大盆狀,或有圈足,偶見方形器。

齊侯匜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6】盛水器:匜匜(yi音移) 盥洗器,用以盛凈水。用時由侍者持匜澆水,尊者沐手,下承以盤,受污水。器形多橢圓,前長流,後有鋬。具圈足、四足或三足。西周中期始見,至戰國末期漸無。

【7】盛酒器:壺《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可見壺是古人盛酒用的,但也用於盛水。壺在商代已有,春秋戰國尤其盛行。商代的壺多扁圓,貫耳(耳象筒子),圈足。周代的壺圓形,長頸,大腹,有蓋,獸耳銜環。春秋的壺扁圓,長頸,肩上有二伏獸,有蓋,蓋上常作蓮瓣裝飾;也見到方壺。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大壺,圈足下有伏獸,蓋上裝飾蓮瓣,中立一鶴。戰國的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圓形壺到漢代稱為鍾,方形壺則稱為鈁了。

【8】盛酒器:觥觥( gong 音公) 古代盛酒或飲酒器。《詩經》屢見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蓋,蓋作成帶角的獸頭形,或作成長鼻上卷的象頭形。有的觥人附有酌酒用的勺。主要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師趛鬲

【9】飪食器:鬲鬲( li 音歷 )古代煮飯用的炊器。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稜。商 婦好甗

【10】飪食器:甗甗(yan 音演 ) 飪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為漸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較深,比例上略大於鬲部,多為立耳。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春秋以後,甗的甑部多為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於口徑。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卻是在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甗,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已其仲觶

【11】飲酒器:觶觶( zhi 音志) 古代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狀小瓶,大多數有蓋。這種形狀的觶多為商代器。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形狀像觚,自身銘文稱為「鍴」(如王義楚鍴)而不叫觶。據有人研究,「鍴」即是「觶」

【12】飲酒器:角角( jue 音決 ) 古代炊酒器。《禮記.禮器》篇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 ,卑者舉角。」角形狀似爵,而前後都是尾。無兩柱,一部分有蓋。已發現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角,飲酒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量很少。《禮記.禮器》說:"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考工記.梓人》引《韓詩》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器物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傳世有一件角的杯體中有一管狀流,形制和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認為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後,角便不復存在。

夏爵

【13】飲酒器:爵爵( jue 音決 ) 古代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少數爵也有單柱或無柱,還出土過罕見的方腹的爵。爵盛行於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戰國時已很少見。商前期的爵為平底,二柱很短,並緊靠流折(爵體與流銜接部)商後期和西周的爵多為凸底,柱離流折較遠。 在酒器當中,爵曾是官位、品級的代表,直到現在還有加官晉爵的辭彙。————————————————————————商 獸面夔龍紋觚

商 天觚

春秋 罍

【14】飲酒器:觚觚( gu 音估 ) 古代飲酒器,大致相當於後世的酒杯。長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狀。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較商代後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

春秋 罍

【15】盛酒器:罍罍( lei 音壘)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儀禮. 少牢饋食禮》:「司空設罍水於洗東,有料。」說明了罍盛酒、盛水的兩種用途。罍有文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罍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方形罍一般為商代器,圓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西周 盠方彝

【16】盛酒器:彝彝( yi 音宜) 古代盛酒器。方彝這個名稱是後人定的,未見於古書記載和銅器銘文。高方身,帶蓋,蓋上有鈕,蓋和鈕形似屋頂,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稜;腹有直的,有曲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上出。主要盛行於商至西周,春秋前期有個別留存。

西周 盠方彝 西周青銅盠方彝西周時期盛酒器,陝西省眉縣出土。 盠方彝為長方形、圈足、頂式器蓋,象鼻雙耳,內鑄銘文106字。彝身鑄滿文飾,以夔龍紋為主題文飾,對稱裝飾,中間有圓形渦紋,器身角面以三層文飾裝飾,上下兩層為夔龍紋兩個一組裝飾,中間層與蓋主紋相同。蓋為四坡頂,鑄有扉棱為脊。整器莊重規範、工藝精湛。 彝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統稱,金文中通常有「作寶尊彝」的字樣。彝又是一種青銅酒器的專名,盠方彝是根據其銘文和形體而定名的。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西周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青銅器銘文習稱金文,金文記載的內容主要有祭祀、戰事盟約等,盠方彝銘文記載的是周穆王時期冊命攝可六師、殷八師有關軍事方面的內容。 盠方彝的裝飾採用浮雕技法,雕鑄出粗獷豪放的文飾,裝飾主次關係明確,層次十分清晰,達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其精美而又帶有神秘色彩的文飾,渾厚莊重的器身以及銘文,通過雕鑄將他們有機的融合到一起,再現了西周青銅器鑄造業的輝煌。 ————————————————————————

獸面紋斝

鳳柱斝

方斝 商

【17】飲酒器:斝斝 【拼音】:[jiǎ] 【字義】:1.古代青銅製的酒器,圓口,三足。古代溫酒器。形狀像爵,但較大,有三足、兩柱、一鋬,圓口,平底,無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襠,形狀像鬲;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下有四足,帶蓋。主要盛行於商代。————————————————————————

【18】盛酒器:盉盉(he 音和) 古代盛酒器,或說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形狀較多,一般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盉從商代至戰國都有,尤其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 足(空心足);還有一種異形盉,流在頂上,主要見於商代前期。周代的盉三足的較少,而多四足的。春秋戰國時出現了圓腹、有提梁的盉。

弦紋盉 通高21.2cm,寬14.7cm,重1.36kg。 盉上部為半圓形,頂部有一傾斜的管狀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邊,腹部整體作三個袋狀尖足,有一素鋬,頸部有一窄沿,下飾弦紋三道。此弦紋盉形狀較原始,其設計、鑄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銅器的特徵。

【19】禁-古代安放酒器的案形器

夔紋禁 我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一種稱「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貴族在祭祀或宴餉時置放酒器的用具。東漢鄭玄在為《儀禮·士冠禮》作注時說:「禁,承尊之器也,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就是警戒飲酒者的意思。這其中還有一段歷史緣由。 文獻記載,商人嗜酒成風,到商紂王時期達到頂峰。紂王在國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縣)修建了離宮別館,又作「酒池肉林」,日夜和他寵愛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貴族幸臣們酗酒玩樂。荒淫無度的侈糜生活導致了牧野之戰的徹底失敗,商王朝被崛起於西北地區的周武王所滅。西周建國後,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認為商亡國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嗜酒酗酒。西周王朝為維護其長期統治,堅決禁止周人酗酒。酒要飲,又不能失度,所以,就把這種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 傳世和考古發掘的禁很少。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銅禁。器身為長方形,通高28.8厘米,通長131厘米,通寬67.6厘米,重94.2公斤。銅禁整體由三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相互套結,纖細精緻,似焊無焊縫,似鉚無鉚痕。通體鏤空透雕雲紋。禁上面正中是一長方形平台,為放置器皿用的。禁身四周攀附有12個銅怪獸。怪獸有角,張口伸舌,凹腰,獸面狀,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後爪緊抓禁外壁,似欲吞飲禁上的美酒。禁下附虎足10個,虎昂首挺胸,凹腰揚尾,虎尾作管狀與禁下鉚釘相接以承托禁身。整個器物造型莊重而製作精美,實為一罕見的珍品。五層鏤空透雕的巧妙構思和精湛的鑄造工藝,實非一般鑄造方法所能鑄成。據專家研究認為,它很可能是採用失蠟法鑄造。

雲紋禁 失蠟法是我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另兩項為泥范和鐵范)之一。這種鑄造方法在我國何時開始應用,長期以來存有爭議。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00年)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尊盤,尊盤上的透空附飾由表層紋飾和內部多層次的銅梗所組成。紋飾分為內外兩層,鏤空的花紋之間互不接續,彼此獨立,全靠內層銅梗支承,而銅梗又分層聯結,纖細精緻,玲瓏剔透。透空附飾未發現鑄接或焊接痕迹,具有失蠟法鑄造的特徵。據此將失蠟法的應用時間定在戰國早期。而河南淅川下寺2號墓的年代大體在公元前500多年,故此墓中出土的雲紋青銅禁將我國應用失蠟法鑄造銅器的歷史前推了100多年。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堪稱中國青銅器鑄造史上的不朽傑作。

【20】鉞-權利與秩序的象徵鉞(yuè; 音同「越」)是中國先秦時代武器,為一長柄斧頭,重量也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玉制的鉞,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據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為象徵權力、象徵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三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一致。

商 雙系帶銎青銅鉞 說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通長14.2厘米,刃寬8.7厘米,肩厚0.5厘米,重205克。 其上為扁圓管狀銎,延至體上部,口周沿加厚。體扁近長方,兩側漸外張,下弧刃最寬,若折肩小鏟。側上左右各突出一耳,耳中鏤空作系。體大部裝飾雲紋圖案,下方省體獸面,有目、鼻和角,上方獸面簡略,目可辨,以銎代鼻。銎管兩面飾蕉葉形紋,內有捲雲紋,中軸為魚形幾何紋。器表烏黑光亮,刃銳如故。這種直銎鉞極為少見,形體很小,紋飾精美,用作禮器。

商 嵌紅銅雲紋青銅鉞 說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通高36.5厘米,刃寬36.3厘米,肩厚1厘米,重11.4千克。 這是目前所見最重的青銅鉞。形體與目雷紋青銅鉞基本相同,但身厚體重。鏤出的大口上下各排列雙行利齒,口周一圈魚形幾何紋。上邊和兩側飾雲紋,紋飾寬凹線中嵌滿紅銅(現大部腐蝕喪失)。在紅銅襯托之下白亮的青銅紋飾十分漂亮、耀眼,增添了華美和貴重之感,營造出莊嚴、肅穆的儀仗氛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採用錯金屬工藝的商代器物之一。

商 目雷紋青銅鉞 說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通高35.2厘米,刃寬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 體扁近長方,長略大於寬,上厚下漸薄。上方正中伸出厚內,其中有一穿,兩旁肩上亦各有一穿。兩側漸張,弧刃最寬。上邊和兩側飾目雷紋,側脊浮凸魚形幾何紋。鉞中央鏤出大口,上角翹,下角圓,上下各布1排利齒,口圍一周魚形幾何紋。鏤空大口為獸面簡省,僅取呲嘴咧牙形狀。

【21】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冶鑄的極盛時期,製造了大量青銅禮器、兵器、日用器皿、生產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國奴隸制時代青銅冶鑄的高度技術水平。

司母戊鼎也稱"司母戊大方鼎",呈長方形,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腹面四周邊框飾有獸面紋,鼎上有一對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長1.1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形體雄渾凝重,紋飾精美,線條流暢。鼎是上古時代祭祀用的一種金屬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作的。 據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組芯的造型方法鑄造出來的。這種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銅液。司母戊鼎結構複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由8塊范鑄成,鼎底由4塊范鑄成,每條鼎足由3塊范鑄成。另外,按每個坩鍋熔銅12.7公斤計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個坩鍋同時並熔。每個坩鍋燃炭、觀火色、運料、運銅液等項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個坩鍋則要二三百人同時協作。這說明了商代晚期青銅冶鑄工場的規模已經相當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後,當地人民恐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又將它重新埋入地下。可惜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再次掘出時,已經失掉一個立耳。現在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鼎,有一個立耳是修復時照著另一個立耳鑄成後安裝上去的。————————————————————————

【22】鼎在漢語辭彙中鼎在青銅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語言辭彙。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語「嘗鼎一臠」,意即嘗一塊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據部分而知全體。鼎中煮食,水沸揚而且有聲響,「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動蕩不定,或指聲音嘈雜,如「人聲鼎沸」。鼎雖是炊具,但畢竟是貴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貴族進食,「鐘鳴鼎食」,排列好幾個鼎盛食物,反映了奢華生活的一個側面。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個方面的力量互相對立、互相制約。舊時科舉,殿試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總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又稱「鼎元」。 青銅鑄鼎,分量當然很重,故用「力能杠鼎」喻人之神力,如司馬遷筆下的項羽。雖是一句話但作用很大,便用「一言九鼎」形容。夏禹鑄九鼎,鼎也成為王權的象徵,夏商周朝代沿襲,都把九鼎奉成傳國之寶,在哪裡建王都就把九鼎遷到哪裡。因此,後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遷鼎」表示遷都;「移鼎」表示改朝換代;「竊鼎」表示奪取政權。春秋時,楚莊王北伐,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起九鼎的大小和輕重,流露出奪取周朝天下之意,所以用「問鼎」、「觀鼎」表示圖謀王位。另外,用「鼎祚」表示國運:成語「折足覆觫」,意即鼎足折斷,食物從鼎中倒了出來,比喻執政者力不勝任,以至敗壞國事。 「鼎」又從「王權」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輔政大臣的「鼎臣」、「鼎輔」的別稱,他們的職務也有「鼎司」、「鼎席」之稱。豪門大族也別稱為「鼎姓」、「鼎族」等。 「鼎鼎」的疊音詞,有盛大的意思,如「鼎鼎大名」。 《周易》有鼎掛和革掛:「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由此產生的「鼎新」、「鼎革」「鼎新革故」等詞語,意思是破除舊的,建立新的,可以用於改朝換代,也可用於朝政的重大改革。————————————————————————

【23】青銅器的銘文

金石學是個古老的舊學科名稱,在宋代就已很發達。青銅彝器是其中很重要的內容。青銅器有所謂傳世和出土,其實,今天的傳世器多是歷代的出土器。 青銅器有鼎、簋、鬲、觚、爵、觶、尊、卣、壺、觥、瓿、方彝、盉、豆、敦、盆、鑒、盤等眾多名目。按種類分有禮器、食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器。 青銅器的銘文,又稱金文、鐘鼎文。商代到春秋時期的銘文,一般是鑄成的;戰國秦漢時期的銘文,大都是刻成或鏨(zan)成的。有銘文的青銅器數量極多,單是西周有文字的青銅器即在三千件以上。銘文從幾個字到幾百字,是研究商周社會的重要資料;經科學發掘獲得的青銅器的銘文價值更是巨大,尤其是具有明確紀年月日和月相紀錄的銘文。 商周是青銅器輝煌的時代。 商代晚期青銅器上出現了銘文,較早的銘文只有幾個字,大都是族徽圖像、人名或父祖名,如「婦好」之類。西周青銅器多銘文,且多幾百字的長篇。比如今存台北故宮博物館的毛公鼎,相傳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腹內有銘文32行、499字, 記述周宣王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毛公鼎是現存銘文最長的一件青銅器。有些銅器可據銘文內容推定屬於某王而成為標準器,最著名的如武王時的利簋。銘文內容可大略分為四類:1、記作器祭祀或紀念其先祖。2、記王之冊命、訓誡、賞賜。3、紀錄戰爭大事。4、記田地糾紛及疆界事。東周鑄有銘文的銅器日益減少,銘文除少數外一般都很簡短。銘文的書史性質日趨衰落,逐漸變為藝術性的裝飾。戰國晚期銅器的銘刻,則多為物勒工名。 青銅器銘文,不僅是古文字研究的內容;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對歷史研究意義重大。1976年在陝西省臨潼縣的一處周代窖藏中出土的利簋,腹內底有銘文4行、32字,銘文記載了甲子日早晨,歲星正當其位之時,周武王伐紂,並很快就佔有商都之事。利簋不僅為西周銅器斷代提供了重要的標準,也證實了《逸周書?世俘解》、《尚書?牧誓》等傳承文獻對武王伐商一事的記載。武王克商後二年去世,成王即位,周公輔政;管叔、蔡叔等不滿,勾結商王之後武庚叛亂;周公決心親自引軍東征,三年平叛。這段重要的西周史實得到了小臣單觶、冉方鼎、禽簋、周公方鼎、魯侯尊(明公簋)、沫司土迭簋(康侯簋)、剛劫尊等成王時青銅器銘文的證明。1965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縣的何尊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銘的銅器。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為了更好地對付商和東夷的剩餘勢力,在天下中心營造成周(今在洛陽東郊)的事。銘文內容可與《尚書》的《洛誥》、《召誥》互為印證補充。 銘文中多有關於當時社會經濟的資料,如涉及土地制度的有衛盉、五祀衛鼎、九年衛鼎、格伯簋、散氏盤等。勿鼎中有十分詳細的奴隸交易過程紀錄,同時也是有關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資料。

【24】盛酒器:斝和卣斝,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於盛酒或溫酒。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檔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麵,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一般來說,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 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緝, 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雲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和西周時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為橢圓形,頸微束,垂腹,圈足,帶提梁,俗稱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鳥獸形有提梁的盛酒器,習慣上稱為鳥獸形卣。己發現的鳥獸形卣有雙鳥、單鳥、虎等造型。

青銅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1994年山東膝州前掌大村出土。此器子母口,豎頸,圓腹,下部微鼓,圈足。器側面附有提梁,有蓋。蓋頂有一菌狀鈕,鈕頂面飾渦紋。蓋、腹和圈足均飾一條雙身的龍。提梁飾龍紋,兩側穿系處各飾卷角羊首。器內有銘文「史」宇。此器出土時內盛透明液體,有可能是當時所貯的酒

1990年河南安陽郭家莊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對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飾饕餮紋。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高27·5厘米 1976年陝西寶雞出土。兩件自造型相同,均為橢圓形,橫置提梁,高沿蓋,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梁兩端置羊首。提梁飾龍紋,中部左右各設一牛首。整器紋飾均以細雷紋為地,所飾獸面紋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翹出器表。四條棱脊自蓋至足。這一對自製作精良,裝飾華麗,具有極強的立體感。————————————————————————

【25】盛食器:簋簋,讀作「詭」(Guǐ),簋,盛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簋的形制很多,變化較大。商代簋形體厚重,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兩耳或無耳。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西周除原有式樣外,又出現了四耳簋、四足簋、圓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種形式,部分簋上加蓋。商周時多數簋體形厚重,飾雲雷、乳釘等紋飾,少數為素麵或僅飾一二道弦紋。春秋時期,簋的銅胎變薄,花紋細碎,有的簋蓋鑄成蓮瓣形。戰國以後,簋極少見到。簋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宴享和祭祀時,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牛首四耳銅格伯簋 西周 高23·8厘米對稱的2個牛頭。 整器在獸耳上飾有24個大小牛頭,裝飾構思巧妙,古樸典雅,在簋器中是不可多得的。

格伯簋西周 高31厘米 此簋內底鑄有銘文8行83宇,記錄的是西周中期的一次土地買賣活動,大意為格伯用30畝的田產換取了佣生的4匹好馬,雙方刻木為憑,並勘定了田界。

秦公簋春秋 19·8X18厘米 有蓋,圈形把手,鼓腹,圈足。腹部有獸首雙耳。蓋器同銘,蓋54字,器51宇,字體與石鼓文相近。

【26】青銅食器:鬲鬲 【拼音】:[gé] 飪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商代高的造型仿新石器時代陶高製成,器身較高,兩直耳立於口沿上,侈口,圓腹,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狀,以便烹煮時擴大受火面積,腹底有 3個錐形短足,花紋簡單。商中期後,高身開始裝飾精美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時,袋足逐漸蛻化,器身也由豎高向橫寬發展;還有方鬲,下部有門可以開合。西周中期後出現附耳,有的口沿外侈無耳,晚期部分高為蹄形足。春秋基本沿襲西周造型。戰國晚期後銅鬲消失。 西周中期後,鬲除炊粥外,也作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與列鼎三、五組合。

師趁鬲 西周早期 50.8X47厘米 飪食器或盛食器。器表光潔。圓形,平沿,平唇,三袋足,二腹耳高出口沿。頸部飾上、下顧首三角形萎紋,袋足中線飾高大庄棱,足飾大型紋。銘文5行30字。造型雄奇瑰麗,在裝飾上也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效果。銘文書體攜刻堅剛有力,精到有致。

番君鬲 春秋 高11.8厘米 其形斂口外侈,束頸圓肩,無耳。與早期鬲相較,腹已漸淺,分檔平緩,蹄形足細長,器身呈橫寬發展,飾紋已無繁綉之氣,迴旋曲柔,簡潔抽象,風格自由隨意,令人賞心悅目。 夏代青銅器 青銅器時代開始干夏代,二里頭文化地域分布和夏代版圖相符合,二里頭文化的碳14年代測定都在夏紀年的範圍之中,這導致了許多學者以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的共識。傳說夏禹鑄九鼎,史料中更有夏禹之子夏啟煉銅的記載。考古工作者曾在堰師二里頭遺址中發掘出煉渣、煉銅坩堝殘片、陶范碎片,這些也說明二里頭文化巳經有了冶煉和製作青銅器的作坊。目前考古發現的均為夏代晚期青銅器。夏代一升始就出現了禮器和兵器兩大類,奠定了中國青銅器以禮器和兵器為主的構架模式。夏代青銅器的紋飾,除了乳釘、圓餅和幾何紋以外,就是鑲嵌綠松石的牌飾了,牌上的獸面紋,兩眼之外,其他部分是抽象而不寫實的,它也是已知青銅器上最早的獸面紋。 足 足是銅器造型主要裝飾之一,常見的足部製作有錐足、柱足、扁足和蹄足。錐足是指上粗下尖作圓錐形的足部,多為空心式,柱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似柱子一般,上下等粗,或上端略粗,扁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作扁平的龍形或鳥形。蹄足是指器物足部呈現曲線狀,足底粗大,似獸蹄形。 ————————————————————————

【27】幾種青銅器物的簡解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地紋:主體紋飾周圍的細小紋飾,視之如主體紋飾飾於其上。地紋通常有雷紋、回紋等。 夔: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爬行動物,只有一足。青銅器上經常以夔作主題紋飾。

夔 kuí 【名】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商周銅器上多夔狀紋飾人名。相傳為堯、舜時樂官 〔夔夔〕敬謹恐懼的樣子。 獸面紋:獸面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怪獸的面部,將其刻畫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紋飾稱獸面紋。宋代的學者把獸面紋稱為饕餮紋。獸面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 饕餮 tāotiè 貪財為饕,貪食為餮。——《左傳·文公十八年》 饕貪而無厭;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韓非子·亡征》 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猛獸,常見於青銅器上,用作紋飾,稱為饕餮紋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呂氏春秋·先識》 貪吃者或性情貪婪的人 饕餮之徒 觚 ; (音孤)我國古代飲酒器。圓體,侈口,細頸,呈喇叭形狀。陶觚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平底,無圈足,夏商時較為流行。青銅觚始見於商代早期,平底下加圈足。商周時代流行,西周后逐漸消失。從考古發掘中發現,觚經常與爵伴隨出土,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觚與爵組合使用。元、明、清時,仿青銅觚瓷質花瓶較流行,稱「花觚」。弦紋 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為凸起的橫線條。大多數情況下,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專用弦紋裝飾者。盉 (音和)《說文》:「盉,調味也。」王國維《說盉》:「盉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和之而注之於爵。」玄酒即水。斝 (音甲)古代的一種酒器,始見於二里頭文化的晚期,沿至西周初期。斝的形制變化不大,多為圓體、三足。 爵 古代的飲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鋬及三尖足。青銅爵最早出現在二里頭文化時期,至西周中期逐漸消失。 〔鋬〕 pàn 器物側邊供手提拿的部分:「周鳧尊……有流有鋬。」 尊 1.盛酒器。作為隨葬禮器往往與卣或方彝相配,流行於商代至西周中期。 2.陶瓷器品種之一。一般指形體高大的大口器。但有時人們也稱一些明顯為瓶或罐的器物為尊,一是其用來盛酒,而尊的本意就是盛酒器;二是以尊稱謂更顯文雅。 罍 古代的盛酒器。最早見於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時期,有圓體和方體兩種形式。 〔罍〕 léi 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製成。 盥洗用的器皿。 雲雷紋 青銅器上的典型紋飾。是以連續的迴旋形線條構成幾何圖紋,圓形為雲紋,方形為雷紋。 小臣 在殷及西周早期是一較高的官職,此官名後常隨以私名。西周中期後此官職地位下降。 夔紋 我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莊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風。」釋文:「夔,一足獸也。……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對銘 銅器研究中的術語。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蓋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時在蓋和器上鑄有文字內容、字數及字體完全相同的銘文,稱為對銘。〔簋〕 guǐ 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 蕉葉紋 裝飾紋樣的一種。一端尖銳,一端較寬,作蕉葉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稱,蕉葉即芭蕉葉。 尊彝 金文中,尊是雙手捧酉(盛酒器)的象形,尊彝是青銅器中祭祀禮器的共名。————————————————————————

【28】青銅器的解釋青銅,即紅銅與錫、鉛、鎳、形等化學元素的合金,商周時稱金或吉 金,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高、化學性能穩定等優點,能鑄造出用於生產 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器物,生產工具替代原有石制工具。它的出現對人類生產力發展起到劃時代的作用,因此稱為青銅時代。中國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有三千年歷史,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類型遺址出土的一件單范 鑄造銅刀,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青銅器。中國的青銅時代是以奴隸佔有製為主 導生產方式的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青銅冶鑄工藝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形成各個時期的風格特徵。商代前期造型輕薄,紋飾簡單。商代後期至西周前期,造型厚重華麗,紋飾以獸面紋、葵龍紋以及各種動物紋、幾何紋為主,表現了神權思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風格趨向簡樸,紋飾以粗線條的竊曲紋、重環紋為主,長篇銘文增多。春秋後期至戰國,造型精巧,紋飾以活潑的 動物紋和複雜細密的蛹蛹紋、雲紋為主,細線雕刻的狩獵、宴樂、攻戰等 反映現實生活的圖像流行,並出現以金、銀、紅銅、玉石等鑲嵌的各種圖案和畫像的新工藝。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裝飾紋樣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圖案和工藝美術於一體,以紋飾精美絢麗,造型繁多而著稱於世。古代青銅器的研究已成為中國考古學和美術史的重要分支。————————————————————————

【29】什麼是鎏金我國的鎏金技術,自戰國以來即大放光彩,尤以兩漢最為普遍,其製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塗上銅器表面,經溫烤後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華貴璀璨經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傳至今極為稀罕,主要原因是歷代以來戰亂損毀,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盜墓賊不知鎏金的藝術價值,就按重量賣給打金匠,熔練為金塊或金元寶,所以被破壞的鎏金器物不可勝數。 80年代末,海外藝術品市場出現一股鎏金熱,1989年11月,美國紐約蘇富比藝術品拍賣公司拍賣一件明代鎏金彌勒佛像,底價為8萬元美元,結果以21&127;萬美元的高價成交,震驚了全球文物市場。許多藝術品收藏家和投資者把目光瞄上鎏金器,價格迅速上漲,至今的鎏金物已成為國際藝術品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遼 銀鎏金風簪 長5.5cm————————————————————————【30】戰國雲錦紋地連弧蟠螭紋鏡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根據這段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