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q 問題 背後 的 問題 閱讀 心得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這本書在十年前就已經看過,裡面傳達的觀念,對西恩後來為人處世上有很大的影響。最近開始撰寫閱讀心得後,覺得如果沒介紹這本書,那實在是太對不起它了。

這本書是在2004年出版,直到今年無意間在網路看到有暢銷30萬冊的紀念版,才買回家珍藏,作為提醒自己時刻「問對問題」的書籍。

第一次這本書大概是在十年前,但在近期看第二次以前,我對這本書開頭印象仍舊非常深刻。故事講述作者去一間店用餐,想點一杯健怡可樂,但店裡並沒有販售,沒多久接待作者的服務生,遞來健怡可樂,作者驚訝之餘,想說服務生那麼忙哪有時間買,細問之下才發現是服務生請店經理去街角的雜貨店買的。

這故事會讓西恩記那麼久,一來是因為覺得服務生竟然在告知客人店內沒賣健怡可樂後,還想辦法「生」出一罐;二來是服務生竟然請店經理去買,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作者也以這故事,引出核心:「問更好的問題」。

QBQ(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原則,很簡單,卻很受用。在遇到事情(問題)後,對自己提出更好的問題,讓問題引導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以「什麼(What)」或「該如何(How)」為開頭發問,而非「為什麼」、「什麼時候」跟「誰」。
二、問題包含「我」字在內,而非「他們」、「你」等。(因為我只能改變我自己)
三、把焦點聚焦在行動上。

這三點是原則,更重要的是QBQ的精神是要有個人擔當,屏除「受害人」的心態

舉例來說,長官交辦一件鳥事,以「我該怎麼做可以把它做好?」、「我做什麼事,可以把它做好?」而非「為什麼又是我?」

那為什麼要強調QBQ的精神呢?請看範例:
「我該如何改變你?」、「我該如何避開這件事的責任?」、「今天我可以怪誰?」這三句雖然都是以「什麼(What)」或「該如何(How)」為開頭發問,但卻隱藏指責的心態,對於解決事情沒有幫助。

以下還有一些例子:

客服:「客戶的期望為什麼那麼高?」(X)「我該如何服務大眾」(O)
銷售:「我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更有競爭力?」(X)「我該如何提升效能?」(O)
高階主管:「這是誰的失誤?」(X)「我該如何成為更好的領導者?」(O)
伴侶:「他為什麼老翻舊帳?」(X)「我該如何改善自己的毛病」(O)

思考一下,你最近一次對自己問「為什麼」,是哪個問題?改用以上的做法發問,不論對於改善負面心態或是對事情的幫助,是否會更好?

西恩後見

一、對的答案來自於對的問題

原本西恩以為這是只是一本「雞湯」,但這個概念在西恩十年前接觸後,就一直記在腦海裡,開始改用「什麼(What)」或「該如何(How)」為開頭發問後,發現更能去思考問題的癥結點,進而促使自己思考,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問題,而非無意義的抱怨。

之前在新訓中心當輔導長時,每梯新兵進來西恩都會跟他們分享這個概念,希望新兵能夠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好好度過新訓,而非一味覺得「為什麼要來當兵?」,既然都要當兵了,與其抱怨,不如思考怎樣才能好好利用時間對自己更有幫助。其實西恩也不知道每次跟新兵分享這些觀念,有多少人能聽進去,但西恩相信,只要有那一兩位新兵接受並調整心態,對單位就有幫助。

但必須說,要完全做到QBQ的問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會因為當下負面情緒影響,最後還是產生「為什麼又是我?」「我怎麼那麼倒霉?」的想法,一定會有,但在建立QBQ的心態後,有意識問對自己問題,會讓負面念頭消失的比較快。在大部分時間都能對自己提問正確問題後,自然能做出較為正確的行動,把事情引導到較為正面的結果。

二、有關當責

書中提到當責的觀念,在現實職場環境裡,西恩看過也曾經思考,一直「當責」下去,會不會變成一個一直「背鍋的爛好人」?思考的結論是,當責指的應該是要「為所當為」,遇到問題,仍要理直氣和,適時、委婉地表明立場,避免陷入「背鍋爛好人」的困境。

三、這個為什麼跟那個為什麼

西恩後來又看到一本書叫《先問,為什麼?》,不禁莞爾,《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要我不要為什麼,《先問,為什麼?》叫我先問為什麼,到底是要不要問為什麼?細看後才了解《先問,為什麼?》主要是在講述,成功企業必須要有明確的願景跟使命,因此必須先問「為什麼」,確定核心後,才談「做什麼」跟「怎麼做」;《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則倡導遇到事情,不要自怨自艾問「為什麼」,而是要問「做什麼」跟「怎麼做」,兩者字面意義看似衝突,其實不然。

四、從現在就改變提問的方式

從小地方改變,比什麼都不做來的好。西恩覺得這本書輕薄短小,但傳達的觀念跟做法很很受用,也改變了自己很多,也因此分享這本書。從現在開始改變對自己提問的方式吧!

西恩的文章都是花費時間閱讀、整理與提出心得,如果喜歡或是覺得有幫助到你,可以日行一善,按個愛心,在下方幫我按五下拍手鼓勵或是留言,一起耕耘這塊交流園地。你的一個小舉動與回應,會讓我開心一整天 : )

以下連結為策略聯盟,如透過連結購買,所得將全數捐贈慈善機構。

「透過閱讀更新、改變自己」力求忠實呈現作者觀點,並從中發展自己的想法,因此文章有書摘,也有書評,著重時間管理、個人成長、邏輯思考等面向,期許自己不僅閱讀,還要有超越讀觀點。也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交流,非常樂意一起研討:)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學而時習之,這是一本值得時時溫習的好書。每次閱讀,就是對自己一次全面自省。每次自省,都會有新的感悟、收穫與成長。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讀完《QBQ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掩卷思罷,不經意回想起了自己工作以來所走的每一步,豁然之中有一種感悟:成長道路的許多不如意、挫折、失敗,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擺正心態積極面對問題,深層次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解決問題。《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書中沒有多么深厚的理論,只是在給我們講故事,但是這小小的故事案例裡面隱藏著大道理,也正是這些“故事背後的故事”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從《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書中的案例均可找到我身上的影子——那就是問題出現後未對自己徹底的剖析、歸納、總結,從中找出原因,進而改善,避免犯重複性的錯誤,而是常常責怪他人,抱怨客觀環境,最終問題重複性的出現,形成惡性循環,結果可想而知。但是,《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也給我指出了下一步的方向和方法,那就是:第一,積極面對問題,基於責任感做出選擇,用行動改變現狀;第二,深入分析問題背後的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深度和徹底性。

第一,積極面對問題,基於責任感做出選擇,用行動改變現狀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個環節出了問題,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說,這是某某部門的事情,由於他們的失誤導致的,和我們沒有關係。表面上看,這是一種部門本位主義。隱藏在這個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呢?是我們責任感的缺失和主人翁意識的淡弱,沒有將公司的事情當作是自己的事,而是認為工作上的失誤是“他們的事”。在這種氛圍下,大部分人在等待、抱怨,而不去想我能為改善這種狀況作些什麼。忘記了我們是一個團隊,是一個整體,自己和公司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作為團體的一員,很少有人覺得:當團體出了問題,我,責無旁貸。爭功諉過正是員工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表現,也是缺乏對公司這個大團隊認同的表現。為了自己小團體的一點算不上聲譽的聲譽,不惜犧牲其他同事和部門的名譽,殊不知,這種內耗會嚴重傷害到整個大團隊的形象以及生命力。

那么,如何用行動來改變現狀呢?找到問題背後的問題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它的最佳方法!首先要從改變自己做起,把自己打造具有100%責任心的人,敢於承擔!我們也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因為你有時可能無法改變客觀環境,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只有自己。不僅堅決不允許自己遇事推諉、抱怨、拖延、執行不力,我們需要的是,敢於承擔責任,積極行動,有效解決問題。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要要求別人為你做些什麼,而是改變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個有責任感的人。

第二,深入分析問題背後的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深度和徹底性。

在我們的工作中,每天都有無數的問題要面對。有些問題是本來存在的,有些問題則屬於不是問題,是我們個人的心態出了問題,經常會無事找事的搞一些問題出來。但是,就是這些問題破壞了我們本來平靜的工作,帶來無數的煩惱,讓我們的臉上經常不再有笑容,常會覺得這種工作沒有什麼意思,甚至是無聊和糟糕。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面對問題,儘管關注問題本身是令人痛苦的,心情自然不會太好。但是,不關注問題本身又如何能解決問題呢?

問題始終是存在的,只是不同的時候以不同的方式出現。但是,問題只是個載體,我們除了深入分析問題繼而解決問題,別無他法,要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面對問題,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問題的七寸之所在,提高解決問題的深度和徹底性。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問題的本質,什麼是真正的問題,什麼不是問題,但是我們把它當成了問題,有的放矢解決問題。不能讓問題羈絆住,尤其是不是問題的問題。於是我面對工作中的問題時,首先要釐清問題的本質,沒有必要為不是問題的問題煩惱,將其拋之腦後,然後把真正的問題放在工作的大背景下分析、理解、看待,心態會平和很多,問題就不再是那么大的問題了,它只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已。這時再關注問題本身就不同了,它變得容易接受些,我們就會積極面對。當心態積極後,思維就會活躍起來,有句話叫做“方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就容易找到方法了。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近期,讀了約翰。米勒的《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我深深的體會到,決定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領導力、溝通技巧、組織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責任——一種努力行動、使事情的結果變得更積極的心理。美國人的人生信條,來自於華盛頓小時候砍斷櫻桃樹勇於認錯的故事。這個故事影響了幾代美國人將勇於承擔責任作為人生的基本原則。從華盛頓開始,責任逐漸成為描述美國人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名詞。

責任是個人成長的動力

人從出生開始,就負載著大小不同的責任,小時候負責健康成長,青年時期負責充實自我為往後工作做準備,成年後負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責任是成熟的標誌。能夠承擔責任的人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也是值得信賴的人。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弘揚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當代青年人社會責任的寫照。責任是實現人生價值和贏得榮譽的階梯。歌德說:“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一個人,只有盡到對父母的責任,才能是好子女;只有盡到對國家的責任,才能是好公民;只有盡到對下屬的責任,才能是好領導。履行責任的標準越高,其人生價值就可能越大。責任是一個社會有序、和諧運轉的前提和條件。古人也有很多關於責任與盡責的佳話:“讀書者,當閉戶發憤,只愧學問無成,哪管窗外閒事;務農者,當用力南田,唯知及時耕種,切莫懸耜妄為;藝業者,當居肆成工,務以技能取利,勿生邪念曠閒;商賈者,當竭力經營,一味公平忍耐,毋以奇巧欺人”。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在我讀過《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本書時,在自我的看法本書中有太多的"為什麼"表示的是本人的軟弱和小媳婦心態",是要"該怎么做"而不是"為什麼?"。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個人責任的存在,態度決定一切,這是本書所說的一切。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強調做事情的態度和原則;該書具有大量案例,來告訴人們不要有太多的“為什麼”,“沒有任何藉口,沒有任何理由”怎樣去學會,去選擇,去懂得取與舍。那么,怎樣做到沒有“為什麼”等相關的一切問題?關鍵在於態度,在於學習,在於行動,在於自己心靈的一些引導,就是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只有勇於承擔責任,才能正確的服從,然後在執行的過程中竭盡所能達成目標。當然責任必須限定在責任承擔者的能力範圍之內才合乎情理,而且必須與這種能力的有效運用程度相關。

沒有“為什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服從。遵照指示做事情,遵守流程去工作,就象本書中所說的全心全意的去遵守組織的價值理念,只有在事物的執行過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組織的價值觀念、運作方式,和長遠的發展趨勢,做到在處理事物過程中思想和意識的舉標。服從是行動的第一步,表示我們首先接受這個任務,然後再談其他的問題,這是一個態度的問題。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不管是否樂意,心情好壞,總是要面臨上級交辦的任務,而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是必須的。當接受任務時,就象本書所說的,何不這樣想“啊,我的運氣真好,又有一次學習的機會”。如果保持這樣的心態來對待工作,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做的呢!,我們為什麼要和自己過不去呢?。態度決定一切;因為它決定的是思維,是一種意識,是一種心靈的喚醒,有這樣的意識。你才有一種行動,舉止,例外才能給予自己與社會一種規範,“沒有任何藉口”要求我們從以積極的態度,勇於承擔責任做起。在接受任務時只需要一句:“Yes,sir長官”向解放軍學習的這樣話題……

認真、負責的舉動是處理一切事務的基礎,當我們服從,接受一個任務時;如果我們沒有責任心,沒有一種使命感,不認真做事,則不可能將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好人了,那就是這樣做好自己,就是對自己負責,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那么我們在公司的存在就有一定的問題。隨時有可能失業。《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告訴我們,在做事情時,不要有太多的“為什麼”,承認個人責任的存在是一切問題的答案,但它要有假釋,要竭盡全力、全力以赴的完成接受的任務這樣一種精神,而不是知難而退;遇事就躲。總是為自己達不成目標就跺的這樣心理,在人的一生中,俗話說“沒有過不去的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些話說明一個道理:我們在處理任務時往往不是不能成功,而是可能有暫時的失敗;而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只是我們暫時沒有找到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而已。如果我們盡心去做,相信最終自己大都能成功。如果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該怎么辦呢?“堅持到底,永不放棄”,永遠對自己說“我是人才,永不言敗”這樣的信心,這樣的活力,激情,這樣自己就會慢慢的成功!你就會在工作之中學習到尋找到很多樂趣!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時隔兩年,再看這本書,體會又更深一層。這本書通篇圍繞責任來闡述,其核心主旨就是“遇到問題,首先把責任歸究於自己,通過改變自己來解決問題,進而改變現狀。”

把責任歸究於自己,是解決問題的最快速途徑。把責任歸究於自己,有利於樹立積極的思維,把注意於聚焦在行動上,而不是逃避責任和指責他人身上。思路決定出路,有了好的思路,等於成功了一半。把責任歸究於自己,有利於培養直面問題或困難的勇氣,勇氣是一個人成長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把責任歸究於自己,有利於培養健康的心態,責任之心會驅除牢騷、抱怨等狹隘思想,使心態變得陽光。把責任歸究於自己,有利於培養客觀的思維。就像書中所說: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誰也不怪,包括他自己。把責任歸究於自己,有利於培養寬廣的胸懷,胸懷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把責任歸究於自己,有利於贏得他人的信賴,人人都願意相信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並樂意與之合作。

經常性的把責任歸究於自己,對強化個人責任感、提升自身能力、建立個人口碑幫助很大。當一個人承擔的責任越多,獲得歷練的機會就越多,能力提升就越快,就越有機會勝任更大的職責。

書中說,個人責任感的不同成就了事業的差異。的確如此,一個遇事推諉、逃避、搪塞、拖延的人,沒有機會從大量解決問題中獲得提升。逃避問題、不負責任,等於是自己關閉了成長的大門。而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凡事敢於面對和擔當,並採取積極行動,久而久之,自然提升了自己,也能獲得更多人的青睞。

責任意識平常而樸素

責任意識並不驚天動地,它表現得責任意識。然而,正是這種來自各個階層普通民眾的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共擔,才凝聚起我們戰勝強大困難的力量。最典型的,這種責任意識表現在那些堅守工作崗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身上,有了他們的忠於職守,才使我們的社會得以維持正常運轉。置身於社會,每一個成員之間的聯繫是如此的緊密,他人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因而,我們也逐漸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愛別人,也是愛自己;對別人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責任使人充實、快樂、高尚!

縱觀一個蓬勃發展的國家,一個日益強盛的民族,一個通達開明的政府,他們都是肩負起責任的載體。“有限工作、無限責任”,這是組織的責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是個人的責任!責任是使命的召喚、是能力的體現、是制度的執行;也只有國家、組織和個人都能各盡其責、各司其職,我們的社會才能快速發展,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富強!責任使人充實、使人快樂、使人高尚!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看完該書之後想了很多,也確實沉思了良久,不知道該如何下筆。這本不算厚甚至只用了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就能看完的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最起碼剛看個開頭時就讓我明白了自身現在所存在的問題。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幅圖片,圖片中的人的兩隻手都指向了別處,作者稱它為“企業的招牌動作”想想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肯定會有很多部門組成,因為大家的分工合作企業才能更好的運轉,但是在大家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大家不想它發生的現象,一旦問題出現所有人都不想承擔這個問題,所以最後大家就會很自然的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你推他、她推他、然後他又推你,最後就出現了圖片的真實寫照,這個圖片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工作中最難免的就是出現問題,不管是企業中的各個部門,也不管是一個小組中的幾個成員。只要一出現問題大家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推卸、責怪。從來沒有一個人願意主動承擔責任。

作者書中還提到了兩個人一個是“石邸”餐廳的服務員,另外一個是“家得寶”百貨的收銀員他們是組織中職位最低的兩個人,但是由於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個被提拔成了高管,而另外一個卻為自己的組織贏得了高利潤,雖然只用了自己兩塊錢但是卻為客人解決了相對自己來說比較棘手的問題,其實有時候大家都會有這種想法:人家都不去做的事幹嘛自己要去做呢?大家都不做自己做應該也不會有什麼用處吧?這種心理我自己也有過,老是想隨波逐流跟著大眾走,因為總是感覺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看了這兩個故事讓我體會到了個人力量的偉大。而作者恰恰也是為了表達給我們這種意念。同時也讓自己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不管你身兼何職,服務員也好工人也罷,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職業而影響自己的責任心。說不定你的一次不經意間幫人家的事就能給組織帶來不可預料的利益抑或是給自己的前途又開拓了一條大道。總的來說責任心是企業部門和組織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書中作者還說出了現在人的通病:總是想試圖改變別人,把別人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特別是領導與下屬之間,許多領導總是想把自己的員工改變成自己心中的樣子,很多父母總是想把孩子改變成自己心中的樣子,很多老師又想讓自己的學生全都聽話,他們總是想依照自己心裡的想法改變別人卻從沒產生過要改變自想法,所以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努力總是白費,因為作者說了一句話:“一個人是無法改變別人的,除非當事人自己痛下決心才能徹底改變自己”。所以領導的、父母的、包括老師的努力才會白費,因為他們從來不從自身找問題,曾經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那個時候自己還不明白為什麼今天看了作者說的這番話之後才如夢初醒。所以大家因該都明白這個道理了吧:“不管怎樣你都不能把一個人改變,有時候可能個別人會因為自己的一句話改變一陣子,但是絕對不會改變一輩子,只有思考自身的問題所在從自己改起才能更好的從自己的道路上走下去。

簡單的說下作者說到的“小媳婦心態”想必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用最貼切的一句話來形容吧:就是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做什麼事都推三阻四的,不乾脆,總是想東想西的,自己沒有一點主見。作者說到一個從軍十年的軍官在部隊時領導分下來的任務總是只有一句簡單有力的回答“保證完成任務”,但是他棄軍從商之後卻發現自己開始變的有點小媳婦心態了,他對自己非常不滿意,其實大家不難想像一個在軍旅中磨練十載的軍官,到最後還難逃“小媳婦”的想法,可想而知現實中的人有多少都是“小媳婦”心態啊,所以作者才會說大家都要提防”小媳婦“的入侵。因為有這種想法的話可能什麼事都辦不好,更可能因為自己愛抱怨愛從別人身上找問題的性格導致自己掉到一個壓力的漩渦時就很難爬出來了。

關於書中寫到的飛行員父親在飛機出現故障時對女兒說的俏皮話來說,給大家詮釋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要在別人遇到問題時自己就在中間散播一些根本沒有的謊言,或是把小問題說大又或者把問題的嚴重性提高。搞得大家緊張兮兮,最後什麼工作都做不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落井下石”。像飛行員爸爸對女兒說:“親愛的,引擎不動了,看來我得用不同的方式來開這架飛機了”。那么危險的情景父親還用那么逗趣的話來說,為的就是消除女兒的恐懼心理。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在一個人出錯時在說些本來不會發生的事了,多給別人一些鼓勵才能獲得更多更好的友誼。

關於壓力作者也有提到,作者說壓力是一種選擇,何嘗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在自己對工作有壓力的那段時間,甚至想過要離職,但是事實證明我我最後還是選擇克服壓力,那時自己也老是想為什麼不好的事總是找到我呢?越是想就越覺得委屈到最後自己竟然到了想走的地步。最後在鵬喲的幫助下我克服了仙子阿看來根本不算壓力的壓力,所以由此大家可以看出不同的解決壓力的方法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書中還說到關於與人處事的方法,等等、、、太多太多我很樂意推薦這本書給迷茫的朋友們看,看完之後有太多的感想但是今天就寫幾個自己認為現在比較有用的道理吧,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明白了很多問題。例如:“我也總是喜歡從別人身上找問題,我也喜歡推卸責任,我也喜歡說些人家不愛聽的話。在沒看這本書前可能我還沒那么深的意識,但是現在我敢肯定自己已經知道了自己該怎么做了。所以朋友們閒暇之時不免也看下此書相信你會像我一樣受益匪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