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 比 登 是 什麼

「米其林必比登」是什麼?摘星評分標準有哪些?

米其林官方公布了今年度「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介名單」及《台北米其林指南》,除了星級餐廳以外,另有米其林餐盤餐廳、必比登推介的餐廳與小吃收錄其中,吸引民眾前往品嚐。究竟「米其林星級」的由來和評斷標準是什麼呢?

必 比 登 是 什麼
今年度取得「一星」殊榮的「山海樓」,山海豪華拼盤包含了人蔘豬心、三色蛋中捲等6樣手路菜,將山珍海味都集成一盤。(記者簡亭宇攝)

「米其林指南」的歷史

《米其林指南》今日為全球指標性餐飲指南的權威,但最早它是一本包括美食及旅遊,封面為紅色的「紅色指南」(Le Guide Rouge),是為了「賣輪胎」才誕生的!

起源──輪胎公司

必 比 登 是 什麼
1889 年,法國一對兄弟安德烈.米其林(André Michelin)和愛德華.米其林(Édouard Michelin)創立了同名輪胎公司。為了提高銷量,米其林兄弟決定為公路駕駛者策劃行程,著手製作一本實用小冊,納入換輪胎、加油、上路後的用餐及借宿地點等資訊,並免費刊登了 20 年。直到某日,安德烈發現這本冊子被人用來墊高工作台,有感「人只會尊重自己付費得到的東西」,才催生出新的《米其林指南》,從 1920 年開始,以法郎七元的定價零售。

蛻變──美食指南

必 比 登 是 什麼
新的《米其林指南》根據類別列出餐廳名單,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後米其林兄弟招募了一隊「神秘食客」,以「餐廳評審員」的方式,匿名上餐廳給予評價。

1926 年,《米其林指南》開始為餐廳頒授星星。
1936 年,《米其林指南》對外公佈了星級的評斷標準。
至今,《米其林指南》已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餐飲暢銷書,逐漸成為「美食界的聖經」。

米其林的評級制度

《米其林指南》會用簡短的兩三行文字發表對餐廳的評價,並依據公開的5項評審標準審核:

 1 食材品質
 2 廚師對味道以及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
 3 料理中展現的個性
 4 是否物有所值
 5 餐飲水準的一致性

評分時,會撇除裝潢、餐桌布置、服務品質等因素(另外註記),為餐廳評價一至三顆「星星」:

‧一星:表示餐廳與同類型店家相比,各方面都表現出眾。
‧二星:代表店家廚藝高明、頗具特色,值得繞道前往。
‧三星:為最高星級,代表餐廳供應的料理皆出類拔萃,值得專程造訪。

必 比 登 是 什麼
必 比 登 是 什麼

米其林評審員的特色

‧匿名:評審員和一般食客相同,上餐館時不會公佈身份,避免餐館提供特殊待遇。
‧獨立:評審員會支付全額餐飲費用,以保持客觀公正。
‧專業:評審員大多出自餐飲及酒店領域,是這兩個領域的專才。

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是?

米其林評審員穿梭於高級餐館的同時,也在尋找道地的超值餐館,才在指南中另開了這個類別,用來標榜中價位呈現正宗、高水準的餐廳。同時,《米其林指南》也尊重地方美食的獨特性,例如西班牙獲選的小吃店得到額外的葡萄酒和牙籤符號;英國愛爾蘭指南中獲選的酒吧被標上啤酒杯的符號;若餐廳提供讓人印象深刻的酒品,會附上葡萄、清酒瓶、雞尾酒杯的符號,以茲肯定。

必 比 登 是 什麼
獲選進「必比登推介」的標誌。(翻攝自米其林官網)

台北米其林指南

台北米其林登台第2年,每年會公布「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介美食名單」及《台北米其林指南》,除了星級餐廳以外,另有米其林餐盤餐廳、必比登推介的餐廳與小吃會收錄到指南裡。

必 比 登 是 什麼
獲得良好評價後,店家便可標榜為「米其林摘星餐廳」,吸引民眾前往。(台灣米其林提供)

米其林國際總監:台灣菜色多元化、品質佳

米其林國際總監 Gwendal Poullennec 表示(見新聞全文),越來越多有才華的主廚在台灣閃耀,有些人到不同國家吸收經驗,回到家鄉把所學跟在地食材融合,對台灣餐飲界是很大躍進,米其林已看見台灣菜色往多元方向發展、品質也有提升,也新增了夜市小吃推薦,因為這是國際觀光客到台灣必去的地方,米其林透過網路、口耳相傳等管道,並派出評鑑員一一實地訪查,才選出這些店家。

必 比 登 是 什麼
首度獲選的松青潤餅,消息揭露後有不少民眾排隊嘗鮮。

小知識:「手路菜」是什麼?

「手路菜」是從閩南語轉變而來的詞彙,(音讀:tshiú-lōo-tshài),最早的解釋是指廚師的「拿手菜」、「功夫菜」,但其實它可以指稱所有繁複費工、仰賴技巧的料理,通常也具有獨特的烹調手法與風味。現在也常被用作餐館的「招牌菜」,許多店家菜單上出現標榜「手路菜」的菜色,也可以說是獨門的「私房菜」或「特色菜」。

必 比 登 是 什麼
需要技術火侯才能做出的大菜,都可以稱為大廚的手路菜。

延伸閱讀:
➤征服米其林大廚的心!4 步驟輕鬆煮出鮮美的蛤蜊湯
➤米其林名廚揭密!Gordon Ramsay 的 10 個實用料理訣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美食界盛事《米其林指南》,今(2022)年將觸角伸出台北、台中,新增台南、高雄兩個城市,8月23日搶先曝光「必比登推介」,8月30日將公布摘星餐廳名單,引起許多討論。《米其林指南》是什麼?不同評級有何差別?評選標準又是什麼?Yahoo奇摩新聞帶大家一起來認識。

延伸閱讀》2022必比登推介名單出爐~臺北、臺中、臺南、高雄上榜141店家美食一次看!

必 比 登 是 什麼

《米其林指南》2018年首度來台評鑑,成為不少饕客的年度關注大事。(圖片來源:中央社)

米其林指南是什麼?

《米其林指南》是法國輪胎公司米其林創辦的餐飲刊物,透過特殊的評鑑制度,推薦各國美食,陸續造訪全球30個國家或地區,評價逾4萬5000家餐館,成為饕客口中的「紅色美食聖經」,至今已賣破3000萬本。

有趣的是,《米其林指南》起初並非為了美食而生,1889年米其林創辦人之一安德烈.米其林(André Michelin)為了推廣駕車出遊風氣,藉此提高輪胎的採購率,於是推出一本記載地圖、休息站、餐館、旅宿等內容的刊物,免費發放。多年下來,《米其林指南》累積不少讀者,越來越多人把它當作評比餐廳的指標。

延伸閱讀》米其林寶寶必比登 小常識懶人包

米其林指南分級有哪些?差別在哪?

《米其林指南》的評級制度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米其林星」、「米其林餐盤」以及「必比登推介」。

  • 米其林星:1926年《米其林指南》開始為高級餐廳頒授星星,這項摘星制度又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獲得一星,代表烹調優質,經過時可以一試;獲得二星,意味在廚藝上獲得出色肯定,饕客可為此繞道前往;獲得三星則是最高榮譽,說明料理出類拔萃,鼓勵大家專程造訪。

  • 米其林餐盤:2016年《米其林指南法國》,首度出現米其林餐盤標誌,象徵提供新鮮食材、細心準備佳餚的餐廳。入選餐盤的店家,雖然等級尚未達到摘星水準,不過菜系廣泛、料理多元、口味也佳,價格又相對親民,常被許多老饕視為「摘星的潛力股」。

  • 必比登推介:1997年,米其林寶寶必比登舔嘴唇的形象符號,首次現身《米其林指南》。餐廳若想符合必比登指標,必須在固定的價格範圍內,讓評審員吃到三道獲得認可的餐點。上限價格因地制宜,台北為新台幣1000元、東京是日圓5000元、美國城市則為美金40元。

延伸閱讀》美食家預測摘星名單 台北、台中這些餐廳被看好

米其林指南評比標準是什麼?

《米其林指南》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祕密客」評選制度。不論是米其林星、必比登推介,評審員都會在不告知店家、不接受招待的匿名情況下,隨機點餐、試菜,屏除主觀飲食習慣或喜好,且不看餐廳裝潢、餐桌布置、服務品質,依據五大評估標準「食材品質」、「對味道與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味道的融合」、「料理中展現的個性」、「餐飲水準的一致性」,進行評分。

為避免個人獨斷,評審員會多次造訪,並達成集體共識,這也使得評鑑過程可能長達數個月。仰賴專業評審員的判斷之外,米其林官方也十分重視一般消費者的意見,據悉每年平均會收到4萬5000封讀者來信,這些反饋都會作為評分參考之一。

米其林指南的評審員如何選出?

身為美食聖經的把關者,《米其林指南》評審員除了擁有餐飲相關經驗、對美食保有熱忱,還必須維持客觀公正,因此他們皆是隸屬於米其林集團下的全職員工,不與其他外部機構連結。

米其林官網透露,每年都會收到許多自薦信,通過初期遴選後,讓潛在候選人跟一名高級評審員,一同前往米其林一星餐廳,以同樣的餐點和試菜表格,判斷他們對於餐點的看法是否符合評審員的標準;倘若獲選,仍須跟著高級評審員實習近一年,才得以分配到世界各地進行評鑑。

米其林指南曾有哪些爭議?

《米其林指南》能為餐飲業奠定地位和帶來商機,固然吸引人進步爭取好的評價;但對部分名店而言,隨之而來的困擾亦不少。例如香港,就傳出有不少餐廳因為獲得米其林青睞,遭房東調漲租金,只好搬遷,當地更有「米其林是死亡之吻」的說法。

摘星對餐廳而言,也是種壓力,必須想辦法維持同等星數,以免日後因降級引來品質下滑的質疑。台灣名廚江振誠便曾在2018年時選擇放棄米其林星,收起在新加坡的米其林二星餐廳Restaurant ANDRÉ;法國「Le Suquet」餐廳也在獲得三星殊榮後,宣布退出米其林,希望能無壓力地對料理展現自由精神。

此外,由於《米其林指南》評審員採匿名式,評選標準不夠公開透明,也因此為人詬病。像是今年公布的必比登推介名單,台南首次加入評選,就引發網友開酸「感謝製作這份名單的人,把觀光人潮分散到雷店」。亦有餐廳明言不歡迎米其林評審員造訪,台北知名餐廳「磯勢」、「鍋氣」更曾因向官方反應未獲受理,憤而提出民事告訴。

實習記者:紀泰永

核稿編輯:林思吟

必比登是什麼意思?

米其林指南上出現的米其林寶寶,其實遠在米其林指南登場前就被創造出來,1984年米其林輪胎的兩個創辦人看著展覽會堆疊的輪胎,再經由設計師O'Galop的巧手設計,將一圈圈輪胎化為這隻娃娃,成了品牌大使,名為必比登Bibendum,有趣的是,必比登在1998年變瘦了!爾後更在美食指南裡增列「比登美食推介」(Bib ...

如何獲得必比登?

「米其林必比登推介餐廳」評審員認為「物有所值」的餐廳,物有所值將是所有被納入必比登推介名單餐廳的一項先決條件,定位在台幣1,000元以下的價位,吃到有水準的三道菜(不含飲料)。 「米其林星星」米其林星級餐廳是評審員所評價出最頂級的餐廳,分為一星、二星、三星,而米其林三星是米其林指南評審員給予的最高榮譽。

米其林誰評分?

米其林一星:代表高品質廚藝,值得一去!獲得米其林一星殊榮的餐廳已說明該餐廳使用了優質食材並提供悉心製備、風味獨特的美食。 米其林二星:代表廚藝精湛的餐廳,值得繞道來訪! 這也意味著廚師和他們的團隊的不同風格及獨有才華,在專業製作的美食中展現淋漓盡致。 米其林三星:是米其林指南評審員給予的最高榮譽。

米其林餐盤什麼意思?

2016年起米其林指南出現一個新的圖示「米其林餐盤」,如果餐廳有個標識,就表示消費者在這裡可以享受到新鮮食材烹製的美味。 即使沒摘星,但被授予米其林餐盤的餐廳品質,也是得到評審員的充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