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安 背景

李 安 背景
  此条目的主题是华人导演李安。关于其他名叫李安的人物,请见“李安 (消歧义)”。

李安
李 安 背景

李安出席2009年第66届威尼斯影展

导演
英文名Ang Lee
国籍
李 安 背景
 
中华民国
籍贯江西省德安县
出生1954年10月23日67岁)
李 安 背景
台湾屏东县潮州镇
母校

  • 国立东华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
  • 台南市立公园国民小学
  • 台南市立延平国民中学
  • 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
  •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
  • 美国纽约大学

宗教信仰佛教
配偶林惠嘉(1983年结婚)
儿女李涵、李淳
父母

  • 李昇(父)
  • 杨思庄(母)

活跃年代1991年至今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
2005年 《断背山》
2012年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最佳外语片
2000年 《卧虎藏龙》
戛纳电影节
导演双周
1994年 《饮食男女》
AFI电影奖
AFI百年百大爱情电影
2007年 《理性与感性》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导演
2000年 《卧虎藏龙》
2005年 《断背山》
最佳外语片
2000年 《卧虎藏龙》
金球奖
最佳导演
2000年 《卧虎藏龙》
2005年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最佳外语片
2000年 《卧虎藏龙》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电影
2000年 《卧虎藏龙》
最佳导演
2000年 《卧虎藏龙》
最佳亚洲电影
2008年 《色,戒》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最佳导演
2001年 《卧虎藏龙》
最佳电影
2001年 《卧虎藏龙》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推荐电影
2000年 《卧虎藏龙》
金马奖
最佳导演
1993年 《囍宴》
2007年 《色,戒》
最佳原著剧本
1993年 《囍宴》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
2007年 《色,戒》
评审团特别奖
1991年 《推手》
最佳剧情长片
1993年 《囍宴》
2000年 《卧虎藏龙》
2007年 《色,戒》
MTV亚洲大奖
亚洲最受欢迎电影
2002年 《卧虎藏龙》
电影旬报十佳奖
十大最佳外语片
2008年 《色,戒》

李安(英语: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台湾屏东县潮州镇人[1],祖籍则是江西省安福县[2],外省人第二代,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校友会,台湾导演。曾获得多个主要国际电影奖项,包括两届奥斯卡金像奖、两届金球奖、两届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以及两届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3][4]

李安在1999年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及三个技术奖项。2006年和2013年则分别以《断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与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导演,也是至今唯一两度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导演。

为表彰他对电影的贡献,小行星64291以他的名字命名[5],获颁赠中华民国一等、二等景星勋章[6][7]、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8][9]与总统文化奖[10]。

李安是目前柏林影展历史上唯一获得过两次最佳影片的导演。李安亦是历史首位曾于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典礼上都获得最佳导演奖项的华人导演[11]。

个人生活[编辑]

1954年10月23日,李安出生于台湾屏东县的潮州镇[12][13][14]:18,为李昇与杨思庄夫妇的孩子[15]:14。李安有两个姐姐[15]:16李文与李人[16],以及一个弟弟李岗[15]:39。李安之父李昇是一名教育家[17]:14,于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担任文官。李安从小学习中华文化和艺术[18],如书法与中国经典[17]:16。李安在一次采访中对记者自述:“爸爸给我取名‘李安’,源自爸爸来台湾时搭乘的轮船就叫‘永安号’”。李安的家庭相当注重教育[19]。

1956年,李安2岁时,全家因父亲转任花莲师范学校校长而搬到了花莲居住[15]:24。李安在花莲曾就读于两所小学,分别为花莲明礼国民小学及花莲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现为国立东华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14]:22。后来李昇调任到台南的台南二中,于是李安跟随父亲来到台南,先后又就读两所小学[14]:19-23。李安后来曾表示他住在花莲的那八年的时光,是他北上就读台湾艺专前最快乐的一段岁月[20]。

李安高中原就读于台南二中,后来转学考进台南一中(父亲李昇曾先后担任过这两校的校长)[21]。李安对于读书毫无兴趣,一心只想著当导演[14]:28[15]:57-59。

1973年,李安在大学考试落榜两次后,才通过三年制专科考试,进入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影剧科就读[14]:29-30[15]:60-67[17]:16。李安在艺专里演了超过15出戏,并曾自编自导了多出独幕剧[14]:34-35。1974年,李安获得大专话剧比赛的最佳男主角[14]:34-35。

1975年,李安毕业于艺专[21]。在就读艺专期间,李安受到了电影《处女之泉》(1960年,英格玛·伯格曼执导)、《毕业生》(1967年,麦克·尼可斯执导)、《单车失窃记》(1948年,维多里奥·狄西嘉执导)及《欲海含羞花》(1962年,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深远影响[14]:36-38[22],并对戏剧和艺术产生兴趣[14]:34-35。

1979年,李安在服完兵役之后[21],依照父亲原有的计划,前往美国就读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戏剧系,并在1980年顺利取得艺术学士学位[14]:42-43。

1981年,李安继续至纽约大学就读电影制作研究所,于1984年取得硕士学位[14]:45-48。李安在就读纽约大学期间于完成了短片《荫凉湖畔》(1982年),该片荣获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奖[14]:48。

1983年,李安与林惠嘉结婚。林惠嘉与李安育有二子,分别是长子李涵(1984年)与次子李淳(1990年)[17]:20[23][24][25][26]。

李安的妻子林惠嘉是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生物学博士,现任纽约医学院病理学研究员。两人同为台湾留学生,因同为世界青少棒大赛加油而认识[27]。

1984年,李安拍出了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14]:48,获得纽约大学影展的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14]:51。

2001年,李安获得母校美国纽约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28]。

2005年,李安因拍出了《断背山》,在美国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10年,李安获得母校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29]。

2013年,李安因拍出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美国二次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事业[编辑]

早期[编辑]

李安在1984年完成的纽约大学毕业作品引起威廉·莫里斯奋进经纪公司的注意[14]:51。李安也因经纪人的说词而选择留在美国,顺便陪伴幼子及还未拿到学位的妻子[14]:51。尽管如此,李安仍未有工作上门,失业长达六年的时间。期间,李安写下多部剧本,并不断找片商碰运气[14]:51-66。

1991年至2000年[编辑]

李安在1990年创作了两份剧本,分别是《推手》和《囍宴》,并在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主办的比赛中获得优良电视剧本首奖及二奖的肯定。李安的获奖剧本引起当时担任中央电影公司副总经理徐立功的注意。徐立功邀请李安拍摄《推手》(1991年),这是徐立功首次担任制作人。从此之后,李安正式开启了导演生涯。李安处女作《推手》(1992年)在台湾获得票房上的成功,也受到评论家的赞赏。《推手》在金马奖获得8项提名,也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的肯定。李安在这部电影首次与台湾演员郎雄合作,而郎雄也获得第28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李安在《推手》首次与詹姆士·夏姆斯合作,后来他们的合作关系仍然一直持续下去[30]。在这次成功的鼓舞之下,李安紧接著拍摄第2部电影《囍宴》(1993年),并首度赢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金马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也入围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促使李安成为台湾电影界的后起之秀。

李安前两部电影背景是华裔美国人的故事,所以都远赴美国出外景。徐立功在1994年与李安再次合作《饮食男女》,背景则设定台湾,剧情描绘台北一个家庭中存在的传统价值观、现代都市人的互动及成员之间的矛盾。这部电影再次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并广受好评。李安的电影连续两年同时在金球奖和奥斯卡奖获得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同时也首次入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饮食男女》在台湾和国际上总共夺得五个奖项,包括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奖。好莱坞片商也购买这部电影的版权,然后翻拍成《玉米粉圆饼汤》(2001年)。《推手》、《囍宴》与《饮食男女》因为深刻描写父亲的传统形象(皆由郎雄饰演)所以也被称为父亲三部曲或家庭三部曲。

李安前三部电影作品的成功替他打开美国好莱坞的大门。李安于是在1995年执导哥伦比亚影业与三星影业制作的英国古典电影《理性与感性》。李安在《理性与感性》中与著名英国演员休·葛兰及凯特·温斯蕾与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爱玛·汤普森合作。从台湾电影到英国电影之间的改变并没有阻碍李安的工作,李安也凭借《理性与感性》在柏林电影节第2次获得金熊奖。《理性与感性》在奥斯卡奖获得7项提名,爱玛·汤普森也荣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理性与感性》也在金球奖与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分别入获得5项与3项大奖,最终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片奖与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奖。

在此之后,李安继续执导两部好莱坞电影:《冰风暴》(1997年)及《与魔鬼共骑》(1999年)。《冰风暴》剧情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郊区为背景,而《与魔鬼共骑》则是一部美国南北战争电影。虽然一些电影评论者仍然给予这两部电影高度评价,但是他们的票房并不令人满意,并一度让李安自执导第一部剧情长片以来一贯受一般观众和艺术电影爱好者欢迎的情形中断。然而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冰风暴》已具有较佳的VHS和DVD销售及出租数量,有线电视反复的放映也增加电影的知名度。詹姆士·夏姆斯也以《冰风暴》获得坎城影展最佳剧本奖。

在1999年,李安的老搭档徐立功邀请他拍中国传统的武侠电影。李安高兴能有机会实现他儿时的梦想,于是组成一个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团队来拍摄《卧虎藏龙》(2000年)。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中国小说家王度庐所撰写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并在全世界获得令人惊讶的成功。华语对话配合英文字幕的这部电影在许多国家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外国电影,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并获得奥斯卡奖10项入围(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外语片奖与最佳导演奖),成为史上入围奥斯卡奖最多奖项的外国电影。《卧虎藏龙》最终获得最佳外语片奖及三个技术奖项。《卧虎藏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语片(收入为1.28亿美元),并成为全球华语片收入最多的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证明李安的电影艺术具有普遍性的吸引力,并为西方观众拓展华人武侠电影的魅力。

2001年至2010年[编辑]

李 安 背景

李安在2003年回到好莱坞拍摄《绿巨人浩克》(改编自漫画人物浩克),这也是他第一部大成本的电影作品。这部影片得到的评价相当两极,成为一部不是很成功的电影,票房收入只有2.45亿美元。在遭遇这次挫折之后,李安考虑提前退休,但是他的父亲则鼓励他继续拍摄电影,于是李安最终打消退休的念头[31]:14-15。自《推手》起即与李安合作的詹姆斯‧夏穆斯亦为本片的制作人,他认为虽然有人视该片为李安电影生涯中的唯一败笔,但就算是他最糟作品,却还能在影评统计网站“烂番茄”上,拥有62%的好评度。

在拍摄完《绿巨人浩克》之后,身心疲乏的李安谢绝所有片约,休养了好一段时间[32][33]。之后,他决定拍摄一部低成本与低姿态独立电影,剧本根据美国小说家安妮·普露入围普利兹小说奖的短篇故事《断背山》所改编。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影评作家罗伯特·艾尔德在2005年的文章中引述李安的说法:“我对怀俄明州的同性恋农场工人知道些什么?”。就算忽略故事的主题,《断背山》也显露出李安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能力。2005年这部关于怀俄明州禁忌爱情故事的电影立即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发许多激烈的辩论,获得票房上的成功。

这部电影在大型国际电影节广受好评并在世界各地荣获许多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断背山》是2005年最受赞誉的影片,总共赢得71个奖项,另外还有52个提名。它在纽约影评人协会、洛杉矶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独立精神奖和美国制片人协会等组织获得最佳影片奖,并在200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李安在美国导演工会还第二次获得最佳导演奖。《断背山》在奥斯卡奖获得8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是入围最多奖项的电影。但是《断背山》最终在最佳影片奖败给《冲击效应》,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洛杉矶种族冲突与歧视关系的故事。许多人普遍猜测,《断背山》的同性恋主题是落败的因素之一。李安则说他很失望,他的电影并没有赢得最佳影片奖[34],但是很荣幸能够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黄种人。

经过《断背山》的成功之后,李安电影的主题又回到了东方。他的下一部电影《色,戒》,剧情改编自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这个故事完成于1950年,剧情发生在1939年至1940年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是遭到日本占领的上海。跟《断背山》一样,李安这次也根据相对简单的故事改编成电影。

《色,戒》由焦点影业来制作发行特点,并于2007年夏季和初秋于国际电影节上首映。这部电影在美国被美国电影协会分类为NC-17级(17岁及以下的观众无法进场),主要是剧情出现一些强烈而且直接的性爱场面。这对于电影的发行是一个挑战,因为很多美国连锁电影院拒绝放映NC-17级的电影。而导演李安及电影制片厂最终放弃上诉的决定。为了可以让《色,戒》在中国公开放映,李安将电影内容删除9分钟以符合当局的可允许未成年人观赏的审查标准[35]。

《色,戒》在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中获得金狮奖,这也是李安第2度获得该奖项,也是3年内第2次获奖。而色戒在第44届金马奖上也大放异彩,获得七项大奖成为当届最大赢家。但是美国的电影评论家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并非都是正面的。《色,戒》在台湾则是以原本的版本上映,并且非常受到欢迎,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色,戒》也在金马奖获得最佳影片奖与最佳导演奖。李安在台湾宣传电影并渡过中秋节时,他说他发现他的工作受到国人的广泛赞誉,并且承认这部电影他对美国的观众并无高度的期待,“因为这部电影拥有节奏与它的电影语言都是非常的中国式的”[36]。李安后来被选为200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举行时间从2009年9月2日至9月12日)的评审团主席[37]。

李安在2009年完成电影《胡士托风波》,剧情描述美国纽约州在1969年举办音乐表演活动胡士托音乐节。《胡士托风波》入围第62届坎城影展竞赛单元,虽然最终并未获奖。

2011年至今[编辑]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伊凡·卡汉(Irrfan Khan)与苏拉·沙玛演出,并于印度与台湾进行拍摄工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李安首次拍摄3D电影。

此部电影在台湾及印度拍摄,为李安的返乡之作,电影中许多场景都是在台湾台中的水湳片场(原水湳机场)完成,甚至还搭造了一个长75公尺、宽30公尺、深3公尺的造浪池,耗资1亿5千万元新台币,能制造数百种浪形。在电影上映后,此造浪池也被台中市政府保存下来,供民众参观。[38]

2012年11月26日(法国当地时间),此片的欧洲首映在法国巴黎香榭大道上的高蒙电影公司戏院上演,包括台湾驻法代表吕庆龙、曾与李安合作卧虎藏龙的杨紫琼皆到场参加。[39]据印亚新闻社11月26日报导,此片首映当天在全印开出亮丽成绩,第一个周末(23至25日)票房即达1亿9500万卢比(约350万美元)。[40] 而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也打败了同期上映的冯小刚新片《一九四二》,创造了李安个人作品在中国的票房记录,并且超越了本片的北美票房。[41]

第70届金球奖中,《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入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与最佳配乐三奖项。最后夺下最佳电影配乐,《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曲家麦可·丹诺在上台致词时,特别表示要把这个奖与导演李安分享。

2013年2月24日(美国当地时间),《少年Pi的奇幻漂流》挟著入围奥斯卡奖11个奖项的气势(仅次于《林肯传》),一举夺下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奥斯卡最佳摄影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李安并因此片再次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殊荣,《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最佳影片败给了班·艾佛列克的《亚果出任务》。

2016年4月6日,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宣布将把大不列颠奖杰出导演奖颁给李安,10月28日在加州比佛利山的希尔顿饭店举行颁奖典礼。

2017年11月26日,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主席张艾嘉随后宣布,由国际名导李安将接任下届金马执委会主席。[42]

2021年4月6日,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宣布李安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4]

2021年9月10日,中华文化总会宣布李安获得第11届总统文化奖“文化耕耘奖”。[43]

影响与推荐[编辑]

2010年4月29日李安为台湾平民慈善家陈树菊女士撰写时代杂志2010年百大英雄奖简介。[44] 李安也在同一年10月30日重返母校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并获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时任校长黄光男颁授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45]。

2012年11月9日全球五大视觉特效公司之一的节奏特效工作室(Rhythm & Hues Studios)在李安的牵线下,于台湾高雄市驳二艺术特区挂牌,分公司正式成立,成为R&H在马来西亚、印度及加拿大之外的另一个海外据点。[46]

同样为3D电影树立典范的《阿凡达》导演占士·金马伦,在看过电影后也赞不绝口,并在深具影响力的美国《洛杉矶时报》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超越3D电影刻板印象,创下新旅程碑!”[47]

逸事[编辑]

  • 曾经在1998年上映、由李巨源、冯光远编导的伪纪录片式电影《为人民服务》中,客串男主角徐玖经的朋友一角。
  • 被误传写过卡通《叮当猫》、《淘气阿丹》、《莎拉公主》与特摄片《金狮王》的主题曲,但其实是同名同姓的音乐人作品。[48][49]透过助理李良山表示:“没有这回事。”[50][51]

主要作品[编辑]

电影[编辑]

片名 出品公司 预算 票房 制片人 演员
1991年 推手 中央电影公司 13,500,000元新台币 台湾:7,972,580元新台币 香港:342,130元港元 徐立功 郎雄
王莱
1993年 囍宴 中央电影公司 21,000,000元新台币 台湾:47,439,670元新台币 徐立功
李安
詹姆士·夏姆斯
郎雄
归亚蕾
赵文瑄
金素梅
1994年 饮食男女 中央电影公司 38,000,000元新台币 台湾:17,544,730元新台币 香港:8,070,007元港元 徐立功 郎雄
归亚蕾
吴倩莲
杨贵媚
王渝文
赵文瑄
陈昭荣
1995年 理性与感性 哥伦比亚影业 16,000,000元美金 134,993,774元美金 Lindsay Doran 艾玛·汤普逊
休·葛兰
凯特·温斯蕾
1997年 冰风暴 福斯探照灯影业 18,000,000元美金 8,038,061元美金 Ted Hope
李安
詹姆士·夏姆斯
凯文·克莱
琼·爱伦
雪歌妮·薇佛
亨利兹尼
陶比·麦奎尔
克莉丝汀娜·蕾西
伊利亚·伍德
亚当·哈恩-博德
1999年 与魔鬼共骑 环球影业 38,000,000元美金 635,096元美金 Robert F. Colesberry
Ted Hope
詹姆士·夏姆斯
Tobey Maguire
Skeet Ulrich
Jewel Kilcher
2000年 卧虎藏龙 哥伦比亚影业 17,000,000元美金 213,525,736元美金 徐立功
江志强
李安
周润发
杨紫琼
章子怡
张震
2003年 绿巨人浩克 环球影业 120,000,000元美金 245,300,000元美金 Avi Arad
Gale Anne Hurd
Larry J. Franco
艾瑞克·巴纳
珍妮佛·康纳莉
山姆·埃利奥特
2005年 断背山 焦点影业 14,000,000元美金 178,100,000元美金 黛安娜·欧莎娜
詹姆士·夏慕斯
希斯·莱杰
杰克·吉伦哈尔
安妮·海瑟薇
蜜雪儿·威廉丝
2007年 色,戒 海上影业
焦点影业
15,000,000元美金 67,091,915元美金 李安
江志强
詹姆士·夏姆斯
梁朝伟
汤唯
王力宏
陈冲
2009年 胡士托风波 焦点影业 30,000,000元美金 10,000,000元美金 李安
詹姆士·夏姆斯
狄米崔·马丁
强纳森·葛夫
尤金·李维
艾米尔·贺许
李佛·薛伯
杰佛利·迪恩·摩根
2012年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二十世纪福斯 120,000,000元美金 609,016,565元美金 李安
吉尔·内特
戴维·沃马克
苏拉·沙玛
塔布
伊凡·卡汉
2016年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三星影业 40,000,000元美金 30,930,984元美金 赛门·康威尔
史蒂芬·康威尔
马克·普拉特
汤姆·罗斯曼
摩洛蒂·汤玛士
乔·艾文
克莉丝汀·史都华
盖瑞特·荷德伦
史提夫·马丁
Barney Harris
2019年 双子杀手 派拉蒙影业 138,000,000元美金 173,200,000元美金 杰瑞·布洛克海默
大卫·艾利森
威尔·史密斯
克莱夫·欧文
玛丽·伊莉莎白·文斯蒂德
黄凯旋

荣誉[编辑]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历届杰出成就奖校友杰出成就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寻访李安祖籍地———江西德安乌石门. 新浪网. 2006-05-12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6).
  3. ^ 华人导演李安再获奥斯卡最佳导演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2-28.,亚太日报,2013年3月22日
  4. ^ 4.0 4.1 獲「英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李安心繫花蓮受難者:大家保重. 新头壳. 2021-04-07 [2021-04-10] (中文(台湾)).
  5. ^ Chamberlin, Alan. HORIZONS System. ssd.jpl.nasa.gov.
  6. ^ 陈总统接见李安先生,并颁授二等景星勋章表扬他为国争光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5-18.
  7. ^ 总统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民国总统府新闻稿
  8. ^ 记者蔡筱颖巴黎27日专电. 李安獲頒騎士勳章 法部長推崇. (台湾)中央通讯社. 2012年11月28日 [2012-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9. ^ 颜士凯. 李安(4)兩次為片返台@press & imagination|PChome新聞台.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10. ^ 总统文化奖公布 李安、陈荣基、陈柏均获奖,中央通讯社,2021/9/10
  11. ^ 【影展系列】《喜宴》,国立政治大学艺文活动中心
  12. ^ Ang Lee (I). IMDb.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3).
  13. ^ Yi, Ho. Family and friends praise Ang Lee's quiet dedication. Taipei Times. 2006-03-07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张靓蓓著. 《十年一覺電影夢》. 台湾: 时报文化. 2002-11-11. ISBN 978-957-133-803-3.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谭立安著. 《堅持夢想的大導演:李安》. 台湾: 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03-25. ISBN 978-986-320-406-0.
  16. ^ 懷念李昇校長. 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6).
  17. ^ 17.0 17.1 17.2 17.3 柯玮妮著; 黄煜文译. 《看懂李安:第一本從西方觀點剖析李安專書》. 台湾: 时周文化. 2009-10. ISBN 978-986-7586-91-9.
  18. ^ Talk Movie (2015年4月). Talk Movie. 2015-04-01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19. ^ Lipworth, Elaine. Ang Lee: My family values. The Guardian. 2013-04-26 [2016-10-01].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20. ^ 蓝祖蔚. 《星期專訪》李安︰我的個性是委曲求全,卻又不甘心的人. 自由时报. 2009-10-12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21. ^ 21.0 21.1 21.2 台灣之光李安 締造電影新視界. 开眼电影网. 2012-11-22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2).
  22. ^ Interview from Studio 360. Studio360. 2008-08-08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1).
  23. ^ Frey, Jennifer. A Chicken Coop, but No Tigers.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1-25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24. ^ Ang Lee 'very satisfied' new film shown in entirety. The China Post. 2007-09-25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25. ^ Frater, Patrick. Taiwan breaking the arthouse mold. Variety. 2007-10-04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3).
  26. ^ Abramowitz, Rachel. Ang Lee, hippie?. Los Angeles Times. 2009-08-27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27. ^ 看棒球賽 覓長期飯票 老婆獨自入產房 被當棄婦. 苹果日报. 2006-03-06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6).
  28. ^ 纽约大学授予李安荣誉博士学位. 北方网. 2001-05-11 [200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29. ^ 组图:李安回母校台湾艺术大学 获颁荣誉博士. 腾讯网. 2010-10-30 [201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30. ^ Lee, Schamus Discuss Film Collaboration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3-27.
  31. ^ 李达翰著. 《一山走過又一山——李安·色戒·斷背山》. 台湾: 如果出版社. 2007-09. ISBN 978-986-83313-8-9 (中文(台湾)).
  32. ^ 王建宇. 李安 天天睡到自然醒 陪綠巨人走透透 體力透支 謝絕片約在家休養 兒子最樂. 民生报. 2003-08-08: 第C1版 (中文(台湾)).
  33. ^ 王建宇; 苏秀慧. 李安上馬期待見凌波 返台參加盛會 不贊成停辦金馬獎 宣布開拍‘斷臂 山’ 將再度挑戰同性戀題材. 民生报. 2003-12-11: 第C6版 (中文(台湾)).
  34. ^ AP. Lee Disappointed Over 'Brokeback' Loss. CBSNews. 2006-03-08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35. ^ AFP. Ang Lee bows to China and self-censors award-winning film. Yahoo! News. 2007-09-11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7).
  36. ^ Min Lee, Associated Press. Ang Lee: Don't expect much from 'Lust, Caution'. USA Today. 2007-09-23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7).
  37. ^ Ang Lee to head Venice festival. BBC News. 2009-02-27 [2009-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7).
  38. ^ 造價1.5億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造浪池 開放. [201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39. ^ 少年Pi 欧洲首映巴黎登场[永久失效链接]
  40. ^ 少年PI 印度票房破400萬.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7).
  41. ^ 《少年派》打破冯小刚不败身 中国超美国票房– Mtime时光网. news.mtime.com.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4).
  42. ^ 金馬主席張艾嘉交棒 李安接任感到光榮 發稿時間:2017/11/26 00:30最新更新:2017/11/26 00:34 中央通訊社. [2017-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5).
  43. ^ 第11屆總統文化獎今揭曉 李安獲「文化耕耘獎」. 自由时报. 2021-04-07 [2021-09-10] (中文(台湾)).
  44. ^ 《時代》讚嘆 陳樹菊平凡行善. [201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45. ^ 李安回母校獲頒"榮譽博士"學位 自稱沒學夠. [201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46. ^ R&H進駐高雄 李安掛牌. [201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47. ^ 新聞專區. www.elta.tv.
  48. ^ 「淘氣阿丹」、「莎拉公主」與「金獅王」的主題曲是大導演李安寫的. [2015-11-17] (中文(中国大陆)).
  49. ^ 李安創作卡通歌? 烏龍一場!. 自由时报. 2013-02-27 [2015-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50. ^ 李安返台与马英九吃饭叙旧 再奔台南探母(图). E网库资源网. 2016-04-06 [2016-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51. ^ 李安返台先跟马英九餐叙 急奔台南探望母亲(图)_网易女人. 网易. 2016-04-06 [2016-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52. ^ 總統頒授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李安「二等景星」勳章.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6-05-02 [2021-08-29].
  53. ^ 總統主持贈勳典禮-頒贈國際知名導演李安「一等景星勳章」.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3-05-10 [2021-08-29].

20.坚持梦想的大导演-李安 台币$280(书籍)(2014年出版)

  • 2013年,《李安的电影世界》(译自 The Philosophy of Ang Lee)作者:劳勃‧艾普/主编 Robert Arp 主编;译者:李政贤。(台北市:五南)。ISBN 9789571173436
  • 2009年,《看懂李安: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专书》(译自The Cinema of Ang Lee: The Other Side of the Screen) 作者:柯玮妮 (Whitney Crothers Dilley);译者:黄煜文。(台北市:时周文化)。ISBN 9789867586919
  • 2002年,《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作者:张靓蓓。(台北市:时报文化)。ISBN 9789571338033
  • "Ang Lee's movie has a backstory of pure serendipity" by Dan Bloom, Taipei Times October 11, 2008
  • Cheshire, Ellen. Ang Lee. London: Pocket Essentials, 2001.
  • 纽约现场独家专访/李安:电影一直告诉我,它要变了

外部链接[编辑]

  • 李安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李安在香港影库上的简介
  • 李安在时光网上的简介(简体中文)
  • 李安在豆瓣电影上的简介
    李 安 背景
    (简体中文)
  • 李安在台湾电影网上的资料(繁体中文)
  • 中文电影资料库:李安

李安

1990年代

  • 《推手》(1991)
  • 《囍宴》(1993)
  • 《饮食男女》(1994)
  • 《理智与情感》(1995 · 荣誉)
  • 《冰风暴》(1997)
  • 《与魔鬼共骑》(1999)

2000年代

  • 《卧虎藏龙》(2000)
  • 《浩克》(2003)
  • 《断背山》(2005)
  • 《色,戒》(2007)
  •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009)

2010年代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
  • 《双子杀手》(2019)

相关

获奖与提名

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1935–1968年

  • 朱塞佩·沃尔庇(1935)
  • 朱塞佩·沃尔庇(1936)
  • 朱塞佩·沃尔庇(1937)
  • 朱塞佩·沃尔庇(1938)
  • 朱塞佩·沃尔庇(1939)
  • 维尼西奥·马里努奇(1947)
  • 路易吉·基亚里尼(1948)
  • 马里奥·格罗莫(1949)
  • 马里奥·格罗莫(1950)
  • 马里奥·格罗莫(1951)
  • 马里奥·格罗莫(1952)
  •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953)
  • 伊格纳西奥·西隆(1954)
  • 马里奥·格罗莫(1955)
  • 约翰·格里森(1956)
  • 雷内·克莱尔(1957)
  • 让·格里米伦(1958)
  • 路易吉·基亚里尼(1959)
  • 马塞尔·阿查德(1960)
  • 菲利波·萨基(1961)
  • 路易吉·基亚里尼(1962)
  • 阿图罗·兰诺西塔(1963)
  • 马里奥·索尔达蒂(1964)
  • 卡洛·博(1965)
  • 乔治·巴萨尼(1966)
  •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67)
  • 吉多·皮奥文(1968)

1980–2000年

  • 苏索·切奇·达米科(1980)
  • 伊塔罗·卡尔维诺(1981)
  • 马赛尔·卡尔内(1982)
  • 贝纳多·贝托鲁奇(1983)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84)
  •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1985)
  • 阿兰·罗伯-格里耶(1986)
  • 艾琳·帕帕斯(1987)
  • 塞吉欧·李昂尼(1988)
  • 安德烈·斯米尔诺夫(1989)
  • 戈尔·维达尔(1990)
  • 吉安·路易吉·朗迪(1991)
  • 丹尼斯·霍珀 / 伊利·曼佐(1992)
  • 彼得·威尔(1993)
  • 大卫·林奇(1994)
  • 豪尔赫·森普伦(1995)
  • 罗曼·波兰斯基(1996)
  • 珍·康萍(1997)
  • 埃托尔·斯科拉(1998)
  • 艾米尔·库斯图里察(1999)
  • 米洛斯·福曼(2000)

2001年–至今

  • 南尼·莫莱蒂(2001)
  • 巩俐(2002)
  • 马里奥·莫尼切利(2003)
  • 约翰·鲍曼(2004)
  • 丹特·法拉提(2005)
  • 凯撒琳·丹尼芙(2006)
  • 张艺谋(2007)
  • 温·韦德斯(2008)
  • 李安(2009)
  • 昆汀·塔伦蒂诺(2010)
  • 戴伦·艾洛诺夫斯基(2011)
  • 麦可·曼恩(2012)
  • 贝纳多·贝托鲁奇(2013)
  •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2014)
  • 艾方索·柯朗(2015)
  • 山姆·曼德斯(2016)
  • 安妮特·班宁(2017)
  • 吉勒摩·戴托罗(2018)
  • 露柯希亚·马泰(2019)
  • 凯特·布兰切特(2020)
  • 奉俊昊(2021)
  • 茱莉安·摩尔(2022)

 

相关荣誉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27–1950

  • 弗兰克·鲍沙其(1927)
  • 刘易斯·迈尔斯通(1928)
  • 弗兰克·洛伊德(1929)
  • 刘易斯·迈尔斯通(1930)
  • 诺曼·陶罗格(1931)
  • 弗兰克·鲍沙其(1932)
  • 弗兰克·洛伊德(1933)
  • 法兰克·卡普拉(1934)
  • 约翰·福特(1935)
  • 法兰克·卡普拉(1936)
  • 李欧·麦卡瑞(1937)
  • 法兰克·卡普拉(1938)
  • 维克托·弗莱明(1939)
  • 约翰·福特(1940)
  • 约翰·福特(1941)
  • 威廉·惠勒(1942)
  • 麦可·寇蒂斯(1943)
  • 李欧·麦卡瑞(1944)
  • 比利·怀德(1945)
  • 威廉·惠勒(1946)
  • 伊利亚·卡赞(1947)
  • 约翰·休斯顿(1948)
  • 约瑟夫·曼凯维奇(1949)
  • 约瑟夫·曼凯维奇(1950)

1951–1975

  • 乔治·史蒂文斯(1951)
  • 约翰·福特(1952)
  • 弗雷德·金尼曼(1953)
  • 伊利亚·卡赞(1954)
  • 德尔伯特·曼(1955)
  • 乔治·史蒂文斯(1956)
  • 大卫·利恩(1957)
  • 文生·明里尼(1958)
  • 威廉·惠勒(1959)
  • 比利·怀德(1960)
  • 杰罗姆·罗宾斯和罗伯特·怀斯(1961)
  • 大卫·利恩(1962)
  • 托尼·理查德森(1963)
  • 乔治·丘克(1964)
  • 罗伯特·怀斯(1965)
  • 弗雷德·金尼曼(1966)
  • 迈克·尼科尔斯(1967)
  • 卡洛·李(1968)
  • 约翰·施莱辛格(1969)
  • 富兰克林·沙夫纳(1970)
  • 威廉·弗莱德金(1971)
  • 鲍勃·福斯(1972)
  • 乔治·罗伊·希尔(1973)
  • 弗朗西斯·科波拉(1974)
  • 米洛斯·福曼(1975)

1976–2000

  • 约翰·艾维森(1976)
  • 伍迪·艾伦(1977)
  • 迈克尔·西米诺(1978)
  • 罗伯特·本顿(1979)
  • 劳勃·瑞福(1980)
  • 沃伦·比蒂(1981)
  • 李察·艾登堡禄(1982)
  • 詹姆斯·L·布鲁克斯(1983)
  • 米洛斯·福曼(1984)
  • 薛尼·波勒(1985)
  • 奥利华·史东(1986)
  • 贝纳多·贝托鲁奇(1987)
  • 巴瑞·李文森(1988)
  • 奥利华·史东(1989)
  • 凯文·科斯特纳(1990)
  • 强纳森·德米(1991)
  • 克林·伊斯威特(1992)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93)
  • 罗拔·湛米基斯(1994)
  • 梅尔·吉布森(1995)
  • 安东尼·明格拉(1996)
  • 詹姆斯·卡梅隆(1997)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98)
  • 山姆·曼德斯(1999)
  •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

2001–至今

  • 朗·侯活(2001)
  • 罗曼·波兰斯基(2002)
  • 彼得·杰克逊(2003)
  • 克林·伊斯威特(2004)
  • 李安(2005)
  • 马丁·斯科塞斯(2006)
  • 科恩兄弟(2007)
  • 丹尼·鲍伊(2008)
  • 凯瑟琳·毕格罗(2009)
  • 汤姆·霍伯(2010)
  •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2011)
  • 李安(2012)
  • 艾方索·柯朗(2013)
  • 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2014)
  • 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2015)
  • 达米恩·查泽雷(2016)
  • 吉勒摩·戴托罗(2017)
  • 艾方索·柯朗 (2018)
  • 奉俊昊 (2019)
  • 赵婷 (2020)
  • 珍·康萍 (2021)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动画长片
  • 最佳动画短片
  • 最佳纪录长片
  • 最佳纪录短片
  • 最佳原创音乐
  • 最佳原创歌曲
  • 最佳音响
  • 最佳美术设计
  • 最佳摄影
  •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奖
  • 最佳服装设计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1–2000)

  • 1981: 摩菲斯特
  • 伊斯特凡·沙宝
  • 1982: 重新开始
  • 荷西·路易斯·加里西
  • 1983: 芬妮和亚历山大
  • 英格玛·伯格曼
  • 1984: 危险行动
  • 里夏尔·登博
  • 1985: 官方说法
  • 路易斯·普恩佐
  • 1986: 战火葬童年
  • 冯斯·罗德麦克斯
  • 1987: 巴贝特之宴
  • 盖布里尔·亚斯里
  • 1988: 比利小英雄
  • 比利·奥古斯特
  • 1989: 天堂电影院
  • 朱赛贝·托纳多雷
  • 1990 希望之旅
  • 萨维耶·柯勒
  • 1991: 地中海
  • 加布里埃莱·萨尔瓦托雷斯
  • 1992 印度支那
  • 雷吉斯·瓦格涅
  • 1993: 四千金的情人
  • 佛南多·楚巴
  • 1994: 毒太阳
  • 尼基塔·米亥科夫
  • 1995: 安东尼娅家族
  • 玛琳·格里斯
  • 1996: 给我一个爸
  • 扬·斯维拉克
  • 1997: 角色
  • 麦克·冯戴姆
  • 1998: 美丽人生
  • 罗贝托·贝尼尼
  • 1999: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
  • 2000: 卧虎藏龙
  • 李安

  • 完整列表
  • Submissions
  • (1947–1960)
  • (1961–1980)
  • (1981–2000)
  • (2001–2020)
  • (2021–至今)

金球奖最佳导演

  • 亨利·金 (1943)
  • 李欧·麦卡瑞 (1944)
  • 比利·怀德 (1945)
  • 法兰克·卡普拉 (1946)
  • 伊利亚·卡赞 (1947)
  • 约翰·休斯顿 (1948)
  • 罗伯特·罗森 (1949)
  • 比利·怀德 (1950)
  • 拉斯罗·本尼迪克 (1951)
  • 塞西尔·德米尔 (1952)
  •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 伊利亚·卡赞 (1954)
  • 乔舒亚·洛根 (1955)
  • 伊利亚·卡赞 (1956)
  • 大卫·利恩 (1957)
  • 文生·明里尼 (1958)
  • 威廉·惠勒 (1959)
  • 杰克·卡迪夫 (1960)
  • 斯坦利·克雷默 (1961)
  • 大卫·利恩 (1962)
  • 伊利亚·卡赞 (1963)
  • 乔治·丘克 (1964)
  • 大卫·利恩 (1965)
  •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 迈克·尼科尔斯 (1967)
  • 保罗·纽曼 (1968)
  • 查尔斯·贾洛特 (1969)
  • 亚瑟·希勒 (1970)
  • 威廉·弗莱德金 (1971)
  •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 威廉·弗莱德金 (1973)
  • 罗曼·波兰斯基 (1974)
  • 米洛斯·福曼 (1975)
  • 希德尼·鲁迈特 (1976)
  • 赫伯特·罗斯 (1977)
  • 迈克尔·西米诺 (1978)
  •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9)
  • 罗伯特·雷德福 (1980)
  • 沃伦·比蒂 (1981)
  • 理查德·阿滕伯勒 (1982)
  • 芭芭拉·史翠珊 (1983)
  • 米洛斯·福曼 (1984)
  • 约翰·休斯顿 (1985)
  • 奥利弗·斯通 (1986)
  • 贝纳多·贝托鲁奇 (1987)
  • 克林·伊斯威特 (1988)
  • 奥利弗·斯通 (1989)
  • 凯文·科斯特纳 (1990)
  • 奥利弗·斯通 (1991)
  •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3)
  • 罗伯特·泽米吉斯 (1994)
  • 梅尔·吉布森 (1995)
  • 米洛斯·福曼 (1996)
  • 詹姆斯·卡麦隆 (1997)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8)
  • 山姆·曼德斯 (1999)
  • 李安 (2000)
  • 劳勃·阿特曼 (2001)
  • 马丁·史柯西斯 (2002)
  • 彼得·杰克森 (2003)
  •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 李安 (2005)
  • 马丁·史柯西斯 (2006)
  • 朱利安·许纳贝 (2007)
  • 丹尼·波尔 (2008)
  • 詹姆斯·卡麦隆 (2009)
  • 大卫·芬奇 (2010)
  • 马丁·史柯西斯 (2011)
  • 本·阿弗莱克 (2012)
  • 艾方索·柯朗 (2013)
  • 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2015)
  • 达米恩·查泽雷 (2016)
  • 吉勒摩·戴托罗 (2017)
  • 艾方索·柯朗 (2018)
  • 山姆·曼德斯 (2019)
  • 赵婷 (2020)
  • 珍·康萍 (2021)

金马奖最佳导演

第1届-第10届

1962 陶秦 · 1963 李翰祥 · 1965 李行 · 1966 李翰祥 · 1967 李嘉 · 1968 白景瑞 · 1969 白景瑞 · 1970 张曾泽 · 1971 丁善玺 · 1972 李行

第11届-第20届

1973 程刚 · 1975 刘艺 · 1976 张佩成 · 1977 张曾泽 · 1978 李行 · 1979 胡金铨 · 1980 王菊金 · 1981 徐克 · 1982 章国明 · 1983 陈坤厚

第21届-第30届

1984 麦当雄 · 1985 张毅 · 1986 吴宇森 · 1987 王童 · 1988 罗启锐 · 1989 侯孝贤 · 1990 严浩 · 1991 王家卫 · 1992 王童 · 1993 李安

第31届-第40届

1994 蔡明亮 · 1995 侯孝贤 · 1996 姜文 · 1997 陈果 · 1998 陈冲 · 1999 许鞍华 · 2000 杜琪峯 · 2001 关锦鹏 · 2002 陈果 · 2003 刘伟强、麦兆辉

第41届-第50届

2004 杜琪峯 · 2005 周星驰 · 2006 陈可辛 · 2007 李安 · 2008 陈可辛 · 2009 戴立忍 · 2010 锺孟宏 · 2011 许鞍华 · 2012 杜琪峯 · 2013 蔡明亮

第51届-第60届

2014 许鞍华 · 2015 侯孝贤 · 2016 冯小刚 · 2017 文晏 · 2018 张艺谋 · 2019 锺孟宏 · 2020 陈玉勋 · 2021 罗卓瑶

最佳新导演 · 最佳原著剧本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剧情片 · 最佳纪录片 · 最佳创作短片 · 最佳动画长片 ·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 · 终身成就奖

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

第1届-第10届

1962 秦亦孚《星星月亮太阳》 · 1963 葛瑞芬《为谁辛苦为谁忙》 · 1965 汪榴照《谍海四壮士》 · 1966 胡金铨《大地儿女》 · 1967 秦亦孚《苏小妹》 · 1968 胡金铨《龙门客栈》 · 1969 吴桓《小镇春回》 · 1970 鲁稚子《歌声魅影》 · 1971 李翰祥《缇萦》 · 1972 张永祥《还君明珠双泪垂》

第11届-第20届

1973 凤鸣编剧小组《忍》 · 1975 张永祥《吾土吾民》 · 1976 邓育昆《梅花》 · 1977 何晓钟《笕桥英烈传》 · 1978 张永祥《汪洋中的一条船》 · 1979 张永祥《小城故事》 · 1980 宋项如《候鸟之爱》 · 1981 吴念真《同班同学》 · 1982 张键《边缘人》 · 1983 蔡继光╱许默《男与女》

第21届-第30届

1984 吴念真《老莫的第二个春天》 · 1985 朱天文╱侯孝贤《童年往事》 · 1986 小野《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 1987 王小棣╱宋纮《稻草人》 · 1988 罗启锐╱张婉婷《七小福》 · 1989 邱戴安平《三个女人的故事》 · 1990 吴念真《客途秋恨》 · 1991 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铭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 1992 吴念真《无言的山丘》 · 1993 冯光远╱李安《囍宴》

第31届-第40届

1994 杨德昌《独立时代》 · 1995 陈玉勋《热带鱼》 · 1996 张泽鸣《月满英伦》 · 1997 陈果《香港制造》 · 1998 张婉婷╱罗启锐《玻璃之城》 · 1999 张作骥《黑暗之光》 · 2000 陈果《细路祥》 · 2001 陈果《榴梿飘飘》 · 2002 岸西《男人四十》 · 2003 游乃海╱欧健儿《PTU》

第41届-第50届

2004 游乃海╱叶天成╱欧健儿《柔道龙虎榜》 · 2005 游乃海╱叶天成《黑社会》 · 2006 宁浩《疯狂的石头》 · 2007 托尼·艾雷斯《意》 · 2008 蔡宗翰╱林书宇《九降风》 · 2009 戴立忍╱陈文彬《不能没有你》 · 2010 高山╱刘杰《透析》 · 2011 杨南倩╱ 葛文喆╱邓勇星╱席然╱秦海璐《到阜阳六百里》 · 2012 银河创作组╱欧健儿╱黄劲辉 《夺命金》 · 2013 陈哲艺《爸妈不在家》

第51届-第60届

2014 易智言《行动代号:孙中山》 · 2015 贾樟柯《山河故人》 · 2016 龙文康╱伍奇伟╱麦天枢《树大招风》 · 2017 周子阳《老兽》 · 2018 韩家女╱锺伟╱文牧野《我不是药神》 · 2019 杨修华《幻土》 · 2020 陈玉勋《消失的情人节》 · 2021 锺孟宏、张耀升《瀑布》

注:1962年至1978年颁予最佳编剧,1979年起分为最佳原著剧本与最佳改编剧本。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剧情片 · 最佳创作短片 · 最佳纪录片 · 最佳动画长片 ·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新导演

金马奖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

第34届-第40届

1997 何平 · 1998 刘若英 · 1999 黄明川 · 2000 张志勇 · 2001 蔡明亮 · 2002 廖庆松 · 2003 廖本榕

第41届-第50届

2004 陈博文 · 2005 侯孝贤 · 2006 郭礼杞 · 2007 李安 · 2008 魏德圣 · 2009 李龙禹 · 2010 李烈 · 2011 王伟六 · 2012 黄裕翔 · 2013 叶如芬

第51届-第60届

2014 黄志明 · 2015 侯孝贤 · 2016 赵德胤 · 2017 胡定一 · 2018 刘三郎 · 2019 汤湘竹 · 2020 彭仁孟 · 2021 陈新发 · 2022 陈铭泽

最佳导演 · 最佳新导演 · 最佳原著剧本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剧情片 · 最佳纪录片 · 最佳创作短片 · 最佳动画长片 · 终身成就奖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 迈克·尼科尔斯 (1968)
  • 约翰·施莱辛格 (1969)
  • 乔治·罗伊·希尔 (1970)
  • 约翰·施莱辛格 (1971)
  • 鲍勃·福斯 (1972)
  • 弗朗索瓦·特吕弗 (1973)
  • 罗曼·波兰斯基 (1974)
  •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75)
  • 米洛斯·福曼 (1976)
  • 伍迪·艾伦 (1977)
  • 亚伦·帕克 (1978)
  •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9)
  • 黑泽明 (1980)
  • 路易·马卢 (1981)
  • 理查德·阿滕伯勒 (1982)
  • 比尔·福赛斯 (1983)
  • 维姆·文德斯 (1984)
  • 伍迪·艾伦 (1986)
  • 奥利弗·斯通 (1987)
  • 路易·马卢 (1988)
  • 肯尼斯·布莱纳 (1989)
  • 马丁·斯科塞斯 (1990)
  • 亚伦·帕克 (1991)
  • 劳勃·阿特曼 (1992)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3)
  • 迈克·纽维尔 (1994)
  • 迈克尔·雷德福 (1995)
  • 乔尔·科恩 (1996)
  • 巴兹·鲁尔曼 (1997)
  • 彼得·威尔 (1998)
  •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 (1999)
  • 李安 (2000)
  • 彼得·杰克逊 (2001)
  • 罗曼·波兰斯基 (2002)
  • 彼得·威尔 (2003)
  • 麦克·李 (2004)
  • 李安 (2005)
  • 保罗·葛林葛瑞斯 (2006)
  • 科恩兄弟 (2007)
  • 丹尼·博伊尔 (2008)
  • 凯瑟琳·毕格罗 (2009)
  • 大卫·芬奇 (2010)
  •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 (2011)
  • 本·阿弗莱克 (2012)
  • 艾方索·柯朗 (2013)
  • 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 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 (2015)
  • 达米恩·查泽雷 (2016)
  • 吉勒摩·戴托罗 (2017)
  • 艾方索·柯朗 (2018)
  • 山姆·曼德斯(2019)
  • 赵婷(2020)
  • 珍·康萍(2021)

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1980年代

1982:方育平(父子情) · 1983:许鞍华(投奔怒海) · 1984:方育平(半边人) · 1985:严浩(似水流年) · 1986:张婉婷(非法移民) · 1987:方育平(美国心) · 1988:林岭东(龙虎风云) · 1989:关锦鹏(胭脂扣)

1990年代

1990:吴宇森(喋血双雄) · 1991:王家卫(阿飞正传) · 1992:徐克(黄飞鸿) · 1993:张之亮(笼民) · 1994:尔冬升(新不了情) · 1995:王家卫(重庆森林) · 1996:许鞍华(女人四十) · 1997:陈可辛(甜蜜蜜) · 1998:陈果(香港制造) · 1999:陈嘉上、林超贤(野兽刑警)

2000年代

2000:杜琪峯(枪火) · 2001:李安(卧虎藏龙) · 2002:周星驰(少林足球) · 2003:刘伟强、麦兆辉(无间道) · 2004:杜琪峯(PTU) · 2005:尔冬升(旺角黑夜) · 2006:杜琪峯(黑社会) · 2007:谭家明(父子) · 2008:陈可辛(投名状) · 2009: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

2010年代

2010:陈德森(十月围城) · 2011:徐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 2012:许鞍华(桃姐) · 2013:梁乐民、陆剑青(寒战) · 2014:王家卫(一代宗师) · 2015:许鞍华(黄金时代) · 2016:徐克(智取威虎山) · 2017: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树大招风) · 2018:许鞍华(明月几时有) · 2019:庄文强(无双)

2020年代

2020:曾国祥(少年的你) · 2022:陈木胜(怒火)

最佳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接 · 最佳美术指导 · 最佳动作设计 · 最佳新演员 ·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 最佳音响效果 · 最佳视觉效果 · 新晋导演 · 最佳亚洲华语电影 · 专业精神奖 · 终身成就奖
已取消奖项:最佳亚洲电影 · 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导演

1995–2000

1995 梅尔·吉勃逊 · 1996 安东尼·明格拉 · 1997 詹姆斯·卡麦隆 · 1998 史蒂芬·史匹柏 · 1999 山姆·曼德斯 · 2000 史蒂芬·索德柏

2001–2020

2001 朗·霍华/巴兹·鲁曼 · 2002 史蒂芬·史匹柏 · 2003 彼得·杰克森 · 2004 马丁·史柯西斯 · 2005 李安 · 2006 马丁·史柯西斯 · 2007 柯安兄弟 · 2008 丹尼·鲍伊 · 2009 凯萨琳·毕格罗 · 2010 大卫·芬奇 · 2011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 · 2012 班·艾佛列克 · 2013 艾方索·柯朗 · 2014 李察·林克雷特 · 2015 乔治·米勒 · 2016 达米恩·查泽雷 · 2017 吉勒摩·戴托罗 · 2018 艾方索·柯朗 · 2019 山姆·曼德斯/奉俊昊 · 2020 赵婷

2021–2040

2021 珍·康萍 ·

注:2001年开始才采用提名制度。

第6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导演

   

1996 许鞍华
2002 周星驰

1997 陈可辛
2003 刘伟强、麦兆辉

1998 陈果
2004 杜琪峯

1999 陈嘉上、林超贤
2005 尔冬升

2000 杜琪峯
2006 陈可辛

2001 李安
2007 杜琪峯

注:2007年(第十二届),香港影评人协会宣布暂停举办金紫荆奖。

第1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

   

2001 李安
2007 甯浩
2013 高群书
2019 章明

2002 杨德昌、宁瀛
2008 许鞍华
2014 杜琪峯

2003 张作骥、田壮壮
2009 许鞍华
2015 娄烨

2004 杜琪峯、路学长
2010 戴立忍
2016 侯孝贤

2005 田壮壮
2011 姜文
2017 万玛才旦

2006 顾长卫
2012 杜琪峯
2018 陈凯歌

注:2002年-2004年分为港台、内地两个类别。2017年改为年度专业推荐。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新演员 · 最佳编剧 · 最佳导演 · 最佳电影 · 年度致敬电影人

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票选“五十大华语导演”(统计至2010年8月)

1-10

01 侯孝贤 · 02 杨德昌 · 03 王家卫 · 04 李 安 · 05 胡金铨 · 06 张艺谋 · 07 蔡明亮 · 08 李 行 · 09 许鞍华 · 10 陈凯歌

11-20

11 关锦鹏 · 12 李翰祥 · 13 费 穆  · 14 徐 克  · 15 贾樟柯 · 16 陈可辛 · 17 宋存寿 · 18 姜 文 · 19 吴宇森 · 20 周星驰

21-30

21 万 仁 · 22 杜琪峰 · 23 王 童 · 24 刘伟强 · 25 张作骥 · 26 麦兆辉 · 27 袁牧之 · 28 张 毅 · 29 蔡楚生 · 30 吴永刚

31-40

31 孙 瑜 · 32 田壮壮 · 33 曾壮祥 · 34 程小东 · 35 陈 果 · 36 许冠文 · 37 罗 维 · 38 郑君里 · 39 白景瑞 · 40 魏德圣

41-50

41 唐书璇 · 42 谢 晋 · 43 娄 烨 · 44 张 彻 · 45 陶 秦 · 46 冯小刚 · 47 庄益增 · 48 颜兰权 · 49 易 文 · 50 陆 川

大不列颠奖

杰出电影人奖

  • 艾伯特·布洛克里 (1989)
  • 米高·肯恩 (1990)
  • 皮特·乌斯蒂诺夫 (1992)
  • 马丁·斯科塞斯 (1993)
  • 安东尼·霍普金斯 (1995)
  • 鲍伯·温斯坦和哈维·温斯坦 (1996)
  • 德斯汀·荷夫曼 (1997)
  • 约翰·特拉沃尔塔 (1998)
  •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99)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2000)
  • 乔治·卢卡斯 (2002)
  • 休·格兰特 (2003)
  • 汤姆·汉克斯 (2004)
  • 汤姆·克鲁斯 (2005)
  • 克林·伊斯威特 (2006)
  • 丹泽尔·华盛顿 (2007)
  • 西恩·潘 (2008)
  • 罗伯特·德尼罗 (2009)
  • 杰夫·布里吉 (2010)
  • 沃伦·比蒂 (2011)
  • 丹尼尔·戴-刘易斯 (2012)
  • 佐治·古尼 (2013)
  • 小劳勃·道尼 (2014)
  • 梅丽·史翠普 (2015)
  • 茱迪·科士打 (2016)
  • 马特·戴蒙 (2017)
  • 凯特·布兰切特 (2018)
  • 珍·芳达 (2019)

杰出导演奖

  • 彼得·威尔 (2003)
  • 吉姆·谢里丹 (2004)
  • 迈克·纽维尔 (2005)
  • 安东尼·明格拉 (2006)
  • 马丁·坎贝尔 (2007)
  • 斯蒂芬·弗里尔斯 (2008)
  • 丹尼·鲍伊 (2009)
  • 克里斯托弗·诺兰 (2010)
  • 大卫·叶茨 (2011)
  • 昆汀·塔伦蒂诺 (2012)
  • 凯瑟琳·毕格罗 (2013)
  • 麦克·李 (2014)
  • 山姆·曼德斯 (2015)
  • 李安 (2016)
  • 阿娃·杜威内 (2017)
  • 史蒂夫·麦奎因 (2018)
  • 乔登·皮尔 (2019)

环球娱乐贡献奖

  • 霍华德·斯金格 (2003)
  • 柯克·道格拉斯 (2009)
  • 雷利·史考特和托尼·斯科特 (2010)
  • 约翰·拉塞特 (2011)
  • 威尔·莱特 (2012)
  • 本·金斯利 (2013)
  • 茱蒂·丹契 (2014)
  • 哈里森·福特 (2015)
  • 森姆·积逊 (2016)
  • 简尼夫·班纳 (2017)
  • 凯文·费吉 (2018)
  • 成龙 (2019)

年度英国艺人奖

  • 丽素·慧丝 (2006)
  • 凯特·温斯蕾 (2007)
  • 蒂达·史云顿 (2008)
  • 爱蜜莉·布朗 (2009)
  • 米高·辛 (2010)
  •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 (2011)
  • 丹尼尔·克雷格 (2012)
  • 班奈狄克·康柏拜区 (2013)
  • 艾玛·沃森 (2014)
  • 詹姆斯·柯登 (2015)
  • 菲丽希缇·琼斯 (2016)
  • 克莱儿·芙伊 (2017)
  • 艾美莉·克拉克 (2018)
  • 菲比·沃勒-布里奇 (2019)

杰出喜剧表现奖

  • 贝蒂·怀特 (2010)
  • 班·史提勒 (2011)
  • 特雷·帕克和马特·斯通 (2012)
  • 沙查·巴隆·科恩 (2013)
  • 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 (2014)
  • 艾米·舒默 (2015)
  • 瑞吉·葛文 (2016)
  • 阿兹·安萨里 (2017)
  • 占·基利 (2018)
  • 史提夫·库根 (2019)

杰出电视人奖

  • 艾伦·斯班林 (1999)
  • HBO原创节目 (2002)
  • 迪克·凡·戴克 (2017)
  • 达米安·路易斯 (2018)
  • 诺曼·利尔 (2019)

人道主义奖

  • 李察·寇蒂斯 (2007)
  • 唐·钱德尔 (2008)
  • 哥连·费夫 (2009)
  • 伊德瑞斯·艾尔巴 (2013)
  • 马克·鲁法洛 (2014)
  • 奥兰多·布鲁姆 (2015)
  • 伊万·迈克格雷戈 (2016)

已取消奖项

  • 英国广播公司 (1999)
  • 塔西姆·辛 (1999)
  • 安吉拉·兰斯伯里 (2003)
  • 海伦·美兰 (2004)
  • 伊丽莎白·泰勒 (2005)
  • 罗纳德·内梅 (2005)
  • 西德尼·波蒂埃 (2006)
  • 罗伯特·沙耶迈克尔·林恩 (2007)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 约翰·福特 (1935)
  • 鲁宾·马莫利安 (1936)
  • 格雷戈里·拉·卡瓦 (1937)
  • 亚弗列·希治阁 (1938)
  • 约翰·福特 (1939)
  • 约翰·福特 (1940)
  • 约翰·福特 (1941)
  • 约翰·法罗 (1942)
  • 乔治·史蒂文斯 (1943)
  • 李欧·麦卡瑞 (1944)
  • 比利·怀德 (1945)
  • 威廉·惠勒 (1946)
  • 伊利亚·卡赞 (1947)
  • 约翰·休斯顿 (1948)
  • 卡洛·李 (1949)
  • 约瑟夫·曼凯维奇 (1950)
  • 伊利亚·卡赞 (1951)
  • 弗雷德·金尼曼 (1952)
  •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 伊利亚·卡赞 (1954)
  • 大卫·利恩 (1955)
  • 约翰·休斯顿 (1956)
  • 大卫·利恩 (1957)
  • 斯坦利·克雷默 (1958)
  • 弗雷德·金尼曼 (1959)
  • 杰克·卡迪夫 / 比利·怀德 (1960)
  • 罗伯特·罗森 (1961)
  • 无 (1962)
  •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64)
  • 约翰·施莱辛格 (1965)
  •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 迈克·尼科尔斯 (1967)
  • 保罗·纽曼 (1968)
  • 科斯塔·加夫拉斯 (1969)
  • 鲍勃·拉菲尔森 (1970)
  •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71)
  • 英格玛·伯格曼 (1972)
  • 法兰索瓦·杜鲁福 (1973)
  • 费德里柯·费里尼 (1974)
  • 劳勃·阿特曼 (1975)
  • 艾伦·帕库拉 (1976)
  • 伍迪·艾伦 (1977)
  • 泰伦斯·马利克 (1978)
  • 伍迪·艾伦 (1979)
  • 强纳森·德米 (1980)
  • 薛尼·卢梅 (1981)
  • 薛尼·波勒 (1982)
  • 英格玛·伯格曼 (1983)
  • 大卫·利恩 (1984)
  • 约翰·休斯顿 (1985)
  • 伍迪·艾伦 (1986)
  • 詹姆斯·L·布鲁克斯 (1987)
  • 克里斯·门杰斯 (1988)
  • 保罗·马佐斯基 (1989)
  • 马丁·斯科塞斯 (1990)
  • 强纳森·德米 (1991)
  • 劳勃·阿特曼 (1992)
  • 珍·康萍 (1993)
  • 昆汀·塔伦蒂诺 (1994)
  • 李安 (1995)
  • 拉斯·冯·提尔 (1996)
  • 柯蒂斯·汉森 (1997)
  • 泰伦斯·马利克 (1998)
  • 麦克·李 (1999)
  •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 劳勃·阿特曼 (2001)
  • 陶德·海恩斯 (2002)
  • 苏菲亚·柯波拉 (2003)
  •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 李安 (2005)
  • 马丁·斯科塞斯 (2006)
  • 科恩兄弟 (2007)
  • 麦克·李 (2008)
  • 凯瑟琳·毕格罗 (2009)
  • 大卫·芬奇 (2010)
  •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 (2011)
  • 凯瑟琳·毕格罗 (2012)
  • 史蒂夫·麦奎因 (2013)
  • 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 陶德·海恩斯 (2015)
  • 巴里·杰金斯 (2016)
  • 西恩·贝克 (2017)
  • 艾方索·柯朗 (2018)
  • 萨夫迪兄弟 (2019)
  • 赵婷 (2020)
  • 珍·康萍 (2021)

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导演

  • 让·雷诺阿 (1945)
  • 威廉·惠勒 (1946)
  • 伊利亚·卡赞 (1947)
  • 罗伯托·罗塞里尼 (1948)
  • 维多里奥·狄西嘉 (1949)
  • 约翰·休斯顿 (1950)
  • 黑泽明 (1951)
  • 大卫·利恩 (1952)
  • 乔治·史蒂文斯 (1953)
  • 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1954)
  • 威廉·惠勒 (1955)
  • 约翰·休斯顿 (1956)
  • 大卫·利恩 (1957)
  • 约翰·福特 (1958)
  • 弗雷德·金尼曼 (1959)
  • 杰克·卡迪夫 (1960)
  • 杰克·克莱顿 (1961)
  • 大卫·利恩 (1962)
  •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 德斯蒙德·戴维斯 (1964)
  • 约翰·施莱辛格 (1965)
  •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 李察·布鲁克斯 (1967)
  • 法兰高·齐费里尼 (1968)
  • 亚弗列·希治阁 (1969)
  • 法兰索瓦·杜鲁福 (1970)
  • 肯·罗素 (1971)
  • 鲍勃·福斯 (1972)
  • 英格玛·伯格曼 (1973)
  •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4)
  • 劳勃·阿特曼 /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75)
  • 艾伦·帕库拉 (1976)
  • 路易斯·布努埃尔 (1977)
  • 英格玛·伯格曼 (1978)
  • 约翰·施莱辛格 (1979)
  • 劳勃·瑞福 (1980)
  • 沃伦·比蒂 (1981)
  • 薛尼·卢梅 (1982)
  • 詹姆斯·L·布鲁克斯 (1983)
  • 大卫·利恩 (1984)
  • 黑泽明 (1985)
  • 伍迪·艾伦 (1986)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87)
  • 亚伦·帕克 (1988)
  • 简尼夫·班纳 (1989)
  • 凯文·科斯特纳 (1990)
  • 强纳森·德米 (1991)
  • 詹姆士·艾佛利 (1992)
  • 马丁·斯科塞斯 (1993)
  • 昆汀·塔伦蒂诺 (1994)
  • 李安 (1995)
  • 科恩兄弟 (1996)
  • 柯蒂斯·汉森 (1997)
  • 夏克哈·卡帕 (1998)
  • 安东尼·明格拉 (1999)
  •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 陶德·菲尔德 (2001)
  • 菲利普·诺斯 (2002)
  • 爱德华·兹维克 (2003)
  • 麦可·曼恩 (2004)
  • 李安 (2005)
  • 马丁·斯科塞斯 (2006)
  • 蒂姆·伯顿 (2007)
  • 大卫·芬奇 (2008)
  • 克林·伊斯威特 (2009)
  • 大卫·芬奇 (2010)
  • 马丁·斯科塞斯 (2011)
  • 凯瑟琳·毕格罗 (2012)
  • 斯派克·琼斯 (2013)
  • 克林·伊斯威特 (2014)
  • 雷利·史考特 (2015)
  • 巴里·杰金斯 (2016)
  • 葛莉塔·葛薇 (2017)
  • 布莱德利·库柏 (2018)
  • 昆汀·塔伦蒂诺 (2019)
  • 史派克·李 (2020)

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奖

  • 科恩兄弟 / 马丁·斯科塞斯 (1985)
  • 奥利华·史东 (1986)
  • 约翰·休斯顿 (1987)
  • 拉蒙·梅纳德兹 (1988)
  • 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9)
  • 查尔斯·伯内特 (1990)
  • 马莎·库利奇 (1991)
  • 卡尔·富兰克林 (1992)
  • 劳勃·阿特曼 (1993)
  • 昆汀·塔伦蒂诺 (1994)
  • 迈克·菲吉斯 (1995)
  • 科恩兄弟 (1996)
  • 劳勃·杜瓦 (1997)
  • 魏斯·安德森 (1998)
  • 亚历山大·佩恩 (1999)
  • 李安 (2000)
  • 克里斯托弗·诺兰 (2001)
  • 陶德·海恩斯 (2002)
  • 苏菲亚·柯波拉 (2003)
  • 亚历山大·佩恩 (2004)
  • 李安 (2005)
  • 乔纳森·戴顿与维莱莉·法瑞斯 (2006)
  • 朱利安·许纳贝 (2007)
  • 汤玛士·麦卡锡 (2008)
  • 李·丹尼尔斯 (2009)
  • 戴伦·艾洛诺夫斯基 (2010)
  •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 (2011)
  • 大卫·欧·拉塞尔 (2012)
  • 史蒂夫·麦奎因 (2013)
  • 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 汤玛士·麦卡锡 (2015)
  • 巴里·杰金斯 (2016)
  • 乔登·皮尔 (2017)
  • 巴里·杰金斯 (2018)
  • 萨夫迪兄弟 (2019)
  • 赵婷 (2020)
  • 玛姬·吉伦荷 (2021)

伦敦影评人协会奖年度导演

  • 尼古拉斯·罗伊格 (1980)
  • 安德烈·华依达 (1981)
  • 科斯塔·加夫拉斯 (1982)
  • 安德烈·华依达 (1983)
  • 尼尔·乔丹 (1984)
  • 罗兰·约菲 (1985)
  • 黑泽明 (1986)
  •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87)
  • 约翰·休斯顿 (1988)
  • 特伦斯·戴维斯 (1989)
  • 伍迪·艾伦 (1990)
  • 雷利·史考特 (1991)
  • 劳勃·阿特曼 (1992)
  • 詹姆士·艾佛利 (1993)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4)
  • 彼得·杰克逊 (1995)
  • 科恩兄弟 (1996)
  • 柯蒂斯·汉森 (1997)
  • 彼得·威尔 (1998)
  • 山姆·曼德斯 (1999)
  • 斯派克·琼斯 (2000)
  • 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 (2001)
  • 菲利普·诺斯 (2002)
  • 克林·伊斯威特 (2003)
  • 马丁·斯科塞斯 (2004)
  • 李安 (2005)
  • 保罗·葛林葛瑞斯 (2006)
  • 保罗·汤玛斯·安德森 (2007)
  • 大卫·芬奇 (2008)
  • 凯瑟琳·毕格罗 (2009)
  • 大卫·芬奇 (2010)
  •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 (2011)
  • 李安 (2012)
  • 艾方索·柯朗 (2013)
  • 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 乔治·米勒 (2015)
  • 内梅什·拉斯洛 (2016)
  • 西恩·贝克 (2017)
  • 艾方索·柯朗 (2018)
  • 奉俊昊 (2019)
  • 史蒂夫·麦奎因 (2020)

导演协会奖最佳导演

1948–1975

  • 约瑟夫·曼凯维奇 (1948)
  • 罗伯特·罗森 (1949)
  • 约瑟夫·曼凯维奇 (1950)
  • 乔治·史蒂文斯 (1951)
  • 约翰·福特 (1952)
  • 弗雷德·金尼曼 (1953)
  • 伊利亚·卡赞 (1954)
  • 德尔伯特·曼 (1955)
  • 乔治·史蒂文斯 (1956)
  • 大卫·利恩 (1957)
  • 文森特·明内利 (1958)
  • 威廉·惠勒 (1959)
  • 比利·怀德 (1960)
  • 杰罗姆·罗宾斯和罗伯特·怀斯 (1961)
  • 大卫·利恩 (1962)
  • 托尼·理查德森 (1963)
  • 乔治·丘克 (1964)
  • 罗伯特·怀斯 (1965)
  • 弗雷德·金尼曼 (1966)
  • 迈克·尼科尔斯 (1967)
  • 安东尼·哈维 (1968)
  • 约翰·施莱辛格 (1969)
  • 富兰克林·沙夫纳 (1970)
  • 威廉·弗莱德金 (1971)
  •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
  • 乔治·罗伊·希尔 (1973)
  • 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4)
  • 米洛斯·福曼 (1975)

1976–2000

  • 约翰·艾维森 (1976)
  • 伍迪·艾伦 (1977)
  • 迈克尔·西米诺 (1978)
  • 罗伯特·本顿 (1979)
  • 劳勃·瑞福 (1980)
  • 沃伦·比蒂 (1981)
  • 李察·艾登堡禄 (1982)
  • 詹姆斯·L·布鲁克斯 (1983)
  • 米洛斯·福曼 (1984)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85)
  • 奥利华·史东 (1986)
  • 贝纳多·贝托鲁奇 (1987)
  • 巴瑞·李文森 (1988)
  • 奥利华·史东 (1989)
  • 凯文·科斯特纳 (1990)
  • 强纳森·德米 (1991)
  •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3)
  • 罗拔·湛米基斯 (1994)
  • 朗·侯活 (1995)
  • 安东尼·明格拉 (1996)
  • 詹姆斯·卡梅隆 (1997)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8)
  • 山姆·曼德斯 (1999)
  • 李安 (2000)

2001年至今

  • 朗·侯活 (2001)
  • 罗伯·马歇尔 (2002)
  • 彼得·杰克逊 (2003)
  • 克林·伊斯威特 (2004)
  • 李安 (2005)
  • 马丁·斯科塞斯 (2006)
  • 科恩兄弟 (2007)
  • 丹尼·鲍伊 (2008)
  • 凯瑟琳·毕格罗 (2009)
  • 汤姆·霍伯 (2010)
  •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 (2011)
  • 本·阿弗莱克 (2012)
  • 艾方索·柯朗 (2013)
  • 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 (2014)
  • 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 (2015)
  • 达米恩·查泽雷 (2016)
  • 吉勒摩·戴托罗 (2017)
  • 艾方索·柯朗 (2018)
  • 山姆·曼德斯 (2019)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 薛尼·卢梅 (1975)
  • 薛尼·卢梅 (1976)
  • 赫伯特·罗斯 (1977)
  • 迈克尔·西米诺 (1978)
  • 罗伯特·本顿 (1979)
  • 罗曼·波兰斯基 (1980)
  • 沃伦·比蒂 (1981)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82)
  • 詹姆斯·L·布鲁克斯 (1983)
  • 米洛斯·福曼 (1984)
  • 特里·吉列姆 (1985)
  • 大卫·林奇 (1986)
  • 约翰·鲍曼 (1987)
  • 大卫·柯能堡 (1988)
  • 史派克·李 (1989)
  • 马丁·斯科塞斯 (1990)
  • 巴瑞·李文森 (1991)
  • 克林·伊斯威特 (1992)
  • 珍·康萍 (1993)
  • 昆汀·塔伦蒂诺 (1994)
  • 迈克·菲吉斯 (1995)
  • 麦克·李 (1996)
  • 柯蒂斯·汉森 (1997)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98)
  • 山姆·曼德斯 (1999)
  • 史蒂文·索德伯格 (2000)
  • 大卫·林奇 (2001)
  •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 (2002)
  • 彼得·杰克逊 (2003)
  • 亚历山大·佩恩 (2004)
  • 李安 (2005)
  • 保罗·葛林葛瑞斯 (2006)
  • 保罗·汤玛斯·安德森 (2007)
  • 丹尼·鲍伊 (2008)
  • 凯瑟琳·毕格罗 (2009)
  •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 大卫·芬奇 (2010)
  • 泰伦斯·马利克 (2011)
  • 保罗·汤玛斯·安德森 (2012)
  • 艾方索·柯朗 (2013)
  • 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4)
  • 乔治·米勒 (2015)
  • 巴里·杰金斯 (2016)
  • 吉勒摩·戴托罗 / 卢卡·格达戈尼诺 (2017)
  • 黛布拉·格兰尼克 (2018)
  • 奉俊昊 (2019)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1980-1999

  • 罗曼·波兰斯基 (1980)
  • 史蒂芬·史匹柏 (1981)
  • 史蒂芬·史匹柏 (1982)
  • 塔维亚尼兄弟 (1983)
  • 贝特朗·塔维涅 (1984)
  • 约翰·休斯顿 (1985)
  • 大卫·林区 / 奥利佛·史东 (1986)
  • 史丹利·库柏力克 (1987)
  • 史蒂芬·佛瑞尔斯 (1988)
  • 伍迪·艾伦 (1989)
  • 马丁·史柯西斯 (1990)
  • 强纳森·德米 (1991)
  • 劳勃·阿特曼 (1992)
  • 史蒂芬·史匹柏 (1993)
  • 昆汀·塔伦提诺 (1994)
  • 李安 (1995)
  • 麦克·李 (1996)
  • 柯提斯·韩森 (1997)
  • 约翰·鲍曼 (1998)
  • 大卫·欧·罗素 (1999)

2000-2019

  • 卡麦隆·克罗 (2000)
  • 大卫·林区 (2001)
  • 罗曼·波兰斯基 (2002)
  • 苏菲亚·柯波拉 (2003)
  • 张艺谋 (2004)
  • 李安 (2005)
  • 马丁·史柯西斯 (2006)
  • 朱利安·许纳贝 (2007)
  • 葛斯·范桑 (2008)
  • 凯瑟琳·毕格罗 (2009)
  • 大卫·芬奇 (2010)
  • 马丁·史柯西斯 (2011)
  • 凯瑟琳·毕格罗 (2012)
  • 史提夫·麦昆 (2013)
  • 李察·林克雷特 (2014)
  • 陶德·海恩斯 (2015)
  • 达米恩·查泽雷 (2016)
  • 保罗·汤玛斯·安德森 (2017)
  • 琳恩·伦赛 (2018)
  • 奉俊昊 (2019)

2020-至今

  • 赵婷 (2020)
  • 滨口龙介 (2021)

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1971–2000

  • 亚弗列·希治阁 (1971)
  • 法瑞迪·杨 (1972)
  • 格雷丝·温德姆·戈尔迪 (1973)
  • 大卫·利恩 (1974)
  • 雅克-伊夫·库斯托 (1975)
  • 查理·卓别林 (1976)
  • 劳伦斯·奥利维尔 (1976)
  • 丹尼斯·福曼 (1977)
  • 弗雷德·金尼曼 (1978)
  • 卢·格瑞德 (1979)
  • 休·威尔顿 (1979)
  • 戴维·阿滕伯勒 (1980)
  • 约翰·休斯顿 (1980)
  • 阿贝尔·冈斯 (1981)
  • 麦可·鲍尔和艾默利·普莱斯柏格 (1981)
  • 安德烈·华依达 (1982)
  • 李察·艾登堡禄 (1983)
  • 修·格林 (1984)
  • 山姆·史匹格 (1984)
  • 杰里米·艾萨克斯 (1985)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86)
  • 费德里柯·费里尼 (1987)
  • 英格玛·伯格曼 (1988)
  • 亚历克·吉尼斯 (1989)
  • 保罗·福克斯 (1990)
  • 路易·马卢 (1991)
  • 约翰·吉尔古德 (1992)
  • 戴维·普洛赖特 (1992)
  • 西德尼·萨缪尔森 (1993)
  • 科林·扬 (1993)
  • 迈克尔·格雷德 (1994)
  • 比利·怀德 (1995)
  • 珍妮·摩露 (1996)
  • 罗纳德·内梅 (1996)
  • 约翰·施莱辛格 (1996)
  • 玛姬·史密芙 (1996)
  • 伍迪·艾伦 (1997)
  • 史蒂文·布奇科 (1997)
  • 茱莉·姬丝蒂 (1997)
  • 奥斯瓦尔德·莫里斯 (1997)
  • 哈罗德·品特 (1997)
  • 戴维·罗斯 (1997)
  • 肖恩·康纳利 (1998)
  • 比尔·科顿 (1998)
  • 埃里克·莫雷坎贝厄尔尼·怀斯 (1999)
  • 伊丽莎白·泰勒 (1999)
  • 米高·肯恩 (2000)
  • 斯坦利·库布里克 (2000)
  • 彼得·巴泽尔杰特 (2000)

2001年至今

  • 亚伯特·芬尼 (2001)
  • 约翰·肖 (2001)
  • 茱蒂·丹契 (2001)
  • 沃伦·比蒂 (2002)
  • 墨臣艾禾里制片 (2002)
  • 安德鲁·戴维斯 (2002)
  • 约翰·米尔斯 (2002)
  • 索尔·扎恩兹 (2003)
  • 戴维·杰森 (2003)
  • 约翰·鲍曼 (2004)
  • 罗杰·格雷夫 (2004)
  • 约翰·巴瑞 (2005)
  • 大卫·弗罗斯特 (2005)
  • 大卫·普特南 (2006)
  • 肯·洛区 (2006)
  • 安妮·沃斯·科茨 (2007)
  • 李察·寇蒂斯 (2007)
  • 威尔·莱特 (2007)
  • 安东尼·霍普金斯 (2008)
  • 布鲁斯·佛西斯 (2008)
  • 唐·弗兰奇和珍妮弗·桑德斯 (2009)
  • 特里·吉列姆 (2009)
  • 诺兰·布什内尔 (2009)
  • 凡妮莎·蕾格烈芙 (2010)
  • 宫本茂 (2010)
  • 梅尔文·布莱格 (2010)
  • 克里斯多福·李 (2011)
  • 彼得·莫利纽兹 (2011)
  • 特雷弗·麦克唐纳 (2011)
  • 马丁·斯科塞斯 (2012)
  • 罗尔夫·哈里斯 (2012)
  • 亚伦·帕克 (2013)
  • 加布·纽维尔 (2013)
  • 迈克尔·帕林 (2013)
  • 海伦·美兰 (2014)
  • Rockstar Games (2014)
  • 茱莉·华特丝 (2014)
  • 麦克·李 (2015)
  • 戴维·布拉本 (2015)
  • 荣·斯诺 (2015)
  • 西德尼·波蒂埃 (2016)
  • 约翰·卡马克 (2016)
  • 雷·高尔顿阿兰·辛普森 (2016)
  • 梅尔·布鲁克斯 (2017)
  • 乔安娜·拉姆利 (2017)
  • 雷利·史考特 (2018)
  • 提姆·谢弗 (2018)
  • 凯特·阿迪 (2018)
  • 塞尔玛·斯昆梅克 (2019)
  • 贝克维尔 (2019)
  • 凯斯琳·甘迺迪 (2020)
  • 小岛秀夫 (2020)
  • 李安 (2021)
  • 西奥班·雷迪 (2021)
  • 比利·康诺利(2022)

规范控制
李 安 背景

  • WorldCat Identities
  • BIBSYS: 98031513
  • BNE: XX1363585
  • BNF: cb14029737k (data)
  • CiNii: DA11914110
  • CONOR: 36638819
  • CYT: AC000215384
  • FAST: 347951
  • GND: 119317079
  • HKCAN: 9811107659103406
  • ISNI: 0000 0001 1069 3224
  • LCCN: no94038345
  • LNB: 000268451
  • MusicBrainz: d5d8a662-4da1-4750-ab1a-e436ee324dde
  • NDL: 00514529
  • NKC: pna2005262030
  • NLA: 36677240
  • NLP: A27810768
  • NNL: 002301085
  • NSK: 000331564
  • NTA: 124543901
  • SELIBR: 275994
  • SNAC: w6z17w99
  • SUDOC: 060150610
  • ULAN: 500334116
  • VIAF: 6912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