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不用家長同意的婦產科

《冰雪女王》故事賞析:安徒生對女權的超前展望,一則故事要角全為女性的前衛童話

台中不用家長同意的婦產科

Photo Credit: 漫遊者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冰雪女王》是由七個故事組成的童話,也是安徒生童話中篇幅最長、人物最多、寓意最豐富的故事。迪士尼極受歡迎的音樂動畫電影《冰雪奇緣》,靈感便是來自這則經典童話。但,你真的認為,《冰雪女王》只是一則描述女孩冒險前去尋找男孩的童話故事嗎?

文:劉夏泱

《冰雪女王》故事賞析

這則童話故事無疑是意味深長的。從故事以一種神話般的形式開始,講述一位魔法師打造了一面魔鏡。無論什麼美好的事物被這面魔鏡一照,就會變小和化為烏有;醜陋的事物,卻會被放大和強化。從故事的開頭這面魔鏡被打碎,到結尾時,魔鏡又被象徵性地復原,讓這個童話具有了完整性。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青梅竹馬,小男孩叫凱伊,小女孩的名字叫葛爾妲。無論是炎熱的夏天或是嚴寒的冬天,他們兩個人都一起快樂地玩耍,度過許多幸福的時光。然而,一切都因為破碎的魔鏡在世界上四處飄散,當碎片飄進了小男孩的心裡,使得原本生活在樂園裡的這對小男女美好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故事中有三個重要的象徵物,分別是鏡子、玫瑰和冰雪。鏡子在故事裡具有反射、對照、對比等對立的意涵。而在玫瑰與冰雪這兩個東西之下,分別衍生出夏天/冬天、溫暖/寒冷、情感/理性、幸福/痛苦等,這幾組相對的概念。

在故事裡對玫瑰的描寫,「玫瑰花們爭奇鬥艷,五顏六色,開滿了小小的花園。」象徵了一種原始狀態,特別是關係的和諧與美好。如果沒有這種圖像,就很難在後來的情節裡描述,在葛爾妲心中,產生一種試圖將被破壞的關係加以恢復的強大動力。這股驅動力在安徒生的筆下,甚至具有某種精神信仰意義。他寫道:小女孩學會了一首聖詩,是關於玫瑰的,小男孩也學小女孩唱出了這首聖詩,兩個人都非常開心。小女孩這樣唱:「我們的玫瑰綻放又凋零,我們的聖嬰卻永遠都在;願我們蒙福親見祂的面,就像是永遠的小孩。」

在關係因為魔鏡而受到破壞之後,接下來的故事朝向兩個個別由凱伊和葛爾妲所代表冰雪和玫瑰的方向發展。雖然凱伊受到了魔鏡碎片的影響,變得愛批評從前所熟悉和喜愛的東西,對親人冷漠、叛逆,不再喜歡小孩子的東西,而對那些青少年的玩意兒更加感興趣。或許這裡也暗示了一種男孩們在成長和成熟的同時,受到群體和社會的影響所帶來性格上的改變。

有一段書寫,一方面描寫凱伊對觀察尋常事物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描寫每個事物的微觀產生出另一種面貌,這些都反映出凱伊對理性增進的興趣:「『葛爾妲,過來這裡,看看這個放大鏡!』他走回屋裡說著。每片雪花都被放得更大了,就像是一朵朵燦爛的金花,或像是十角狀的星星,它們迷人極了。『看,這樣子看起來多麼奇妙呀!』」

只是,理性全然壓過感情層面,卻產生另一種純粹的偏執。所以,凱伊說的話所反映的就是這種扭曲的心理:「這些放大了的雪花,比起那些真正的花看上去有趣多了。它們可沒有什麼瑕疵呢,要是能夠不化掉的話,那可就是真正的完美了!」安徒生使他筆下的凱伊具有一副更「合理」的成長面貌,而不單只是魔法帶來的影響而已。

接下來,凱伊朝向冰雪的方向前進,而葛爾妲則朝向玫瑰的方向前進。就在凱伊拋下葛爾妲去了廣場和朋友玩雪橇時,冰雪女王乘著大雪橇來到,她利用了凱伊喜歡冒險刺激的心理將他帶走,又以一種成熟女性之美的魅力迷惑了凱伊。她的吻使得凱伊就好像失去了所有的記憶,就連小葛爾妲、老奶奶以及家裡所有的人全都給忘記了。

就在凱伊失去蹤跡以後,葛爾妲為了尋找凱伊,四處打探他的消息。就在她想把自己全新的紅鞋送給河水作為禮物,小船駛離了岸邊而把她帶到一處神祕的所在。女巫很喜歡葛爾妲,想要把她長久地留在這裡,為了不讓葛爾妲想起玫瑰花,他便刻意讓百花盛開的魔幻花園裡的玫瑰,沉入黑土裡隱藏了起來。直到有一天,她瞥見女巫在自己大帽子上的玫瑰,而想起了一切:自己家裡的玫瑰花和最親愛的小玩伴凱伊。接下來,葛爾妲便向花園裡的各種花打聽凱伊的下落,而花朵們則非常詩意地分別述說了自己夢中的故事。


虎皮百合花說了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故事是關於有個寡婦在丈夫的火葬儀式上,心繫著另外一人,炙熱的愛情烈火簡直要將她融化和燒盡。

杜鵑花說的是一個平淡的故事,它只是在說,有位美麗的女孩似乎正在等待某個人,她美麗的絲綢裙子被風吹得沙沙作響,彷彿在說「他怎麼還不過來呢?」

雪花蓮的故事描述了一幅天真爛漫的景象,在一座鞦韆上坐著兩個小女孩,她們的哥哥則站在鞦韆上,伸出手臂挽著繩子讓自己站穩,一隻手裡握著小杯子,另一隻手則拿著一根泥菸嘴;他在吹肥皂泡。它說:「一塊搖盪的鞦韆板和一個個破掉的泡泡,就是我想說的故事。」

風信子則說了一個詭祕的故事,有三姐妹手牽手在寂靜的湖邊跳著舞。甜蜜的芳香吸引了這三姐妹,於是她們便進入森林裡消失了。這時有三具棺材,從樹林的深處漂到湖上來,裡面便躺著那三位美麗的女孩。然後它問道:「那三位跳舞的女孩是睡著了,還是死去了呢?花的香氣說她們已經死了,晚鐘為她們敲響了輓歌。」

金鳳花唱了一首歌,歌裡有一個老奶奶坐在屋子門口的一把扶手椅上,她的孫女,一個漂亮又貧窮的女孩,正好從外地回到家裡,她親吻了老奶奶。在這個幸福的親吻中藏有金子。

水仙花說的則是閣樓裡小舞者的故事。她有時用一條腿休息,有時用兩條腿。她把整個世界踩在腳底下,就像她只是一個幻影。當它伸展著一條腿站立起來,就好像立在一根花莖上的鮮花。於是水仙花喊道:「我可以看見自己!我看見自己了!」


Tags:

文策院院長李明哲、林茲電子藝術節總監 Martin Honzik談未來內容發展關鍵字: 跨域共創 X 以人為本

台中不用家長同意的婦產科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茲電子藝術節」是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子藝術節,文策院以創意為核心的跨域共創,開啟了雙方近期的交流和合作。本次專訪文策院院長李明哲和林茲電子藝術節策展統籌暨總監 Martin Honzik,了解內容產業的未來發展可能。

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以推動臺灣文化內容產業進步為使命,對科技的關注著重在內容結合科技帶來的產業未來性,今年舉辦「2022 TCCF 創意內容大會─未來內容展」邀請到眾多國際嘉賓共襄盛舉,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策展統籌暨總監 Martin Honzik 也特地親自來臺,並在主題沙龍中分享林茲電子藝術節的願景和展望。林茲電子藝術中心在過去40多年來致力探究社會、科技與藝術間的關係;文策院與林茲電子藝術中心分別關注產業發展與人文社會,彼此交流將產生怎樣的火花?

台中不用家長同意的婦產科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策展統籌暨總監 Martin Honzik

數位浪潮中的文化轉型,科技與文化的共生共榮

「一切都始於數位化。」Martin Honzik 談起林茲設立的初衷,他認為數位化是一種超越文化、國家藩籬,將人們連結在一起的新語言,在這個全球性巨大轉型革命中,「數位人文」觀念的建立刻不容緩。「科技是人的發明,而非神的造物。科技之所以被創造,是為人類服務、連結我們自身。」而「數位人文」是林茲的現階段的使命,幫助人們在數位浪潮中找到自我意識,讓每個人是出於自我意願使用科技,而非強迫自己去適應新科技。

林茲對科技的關注並非科技本身,而是「科技可以如何為人們服務」,對此,文策院院長李明哲也分析,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是一種必然,其中更包含眾多複雜的型態,例如:產製規格的升級、展現型態的不同、跨域創意合作……等。他表示:「文化內容產業若能因應未來趨勢提早佈局,不僅能在5G、Big Data、AI、XR 等一波又一波文化結合科技的浪潮中站穩腳步,更能趁勢崛起,讓臺灣跨域共創能力在國際間發光發熱。」

台中不用家長同意的婦產科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臺灣與世界的對話:文策院與林茲開啟共創合作

「林茲是科技藝術領域非常重要的展會,我們希望臺灣的創作、科技藝術或文化科技可以繼續向前邁進,被更多國際平台看到。」李明哲院長表示,臺灣創作者向來是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常客,尤其近期文策院與林茲的交流更加密切。

如今年2022林茲電子藝術節,臺灣除了延續與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的合作之外,文策院還與林茲電子藝術中心首度合辦臺灣專場展演,由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策劃,邀請具國際視野且有拓展潛力的臺灣作品進行專場展演。其中《百岳計畫》由FAB DAO 發起,以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社群共治特性概念出發,讓持有者擁有決定權選擇這筆資金如何使用,資金在扣除藝術家的創作費後,留到公共的經費池投入臺灣公益項目,為社會帶來兩大影響:第一、NFT成為新型態的捐款收據,讓參與者「捐款即收藏」 ; 第二、更民主化地使用公共預算,達到Web3.0自治精神,科技結合人文關懷的新型態內容與林茲「數位人文為本」的願景相契合,獲得林茲策展方評價為「未來的社會行動方案」,為社會永續發展帶來貢獻。

台中不用家長同意的婦產科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Martin Honzik 走遍全球擔任各大獎項評審,看過各種不同文化藝術作品,擁有豐富經驗的他表示:「我認為臺灣人在新媒體領域的創作正受國際矚目。」他認為臺灣創作者身處於自由環境與複雜地緣政治壓力中,這種矛盾的處境交織出獨特的創作風格,從中更顯露出堅定的文化認同,這些作品以全新的面貌豐富林茲的世界。他毫不吝嗇地表達了自己對臺灣作品的偏好:「如果把10個作品放在我面前,我想我一定能正確選出來自臺灣的作品!」

「多邊形」國際合作,開創未來內容產業的永續生態

李明哲院長進一步分析,未來的產業將由過去單純的垂直分工,走向更複雜的多角度合作模式,尤其文策院一直致力推動「以創意為核心的跨域共創」,今年他在前往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的過程中也看到了相同的理念。例如:歐盟計畫「S+T+ARTS Prize」,該獎項的評選標準是作品具有「藝術性的探索」和「有創意的跨域合作」兩大特質。李明哲院長說明:「這個獎項的目的,是希望鼓勵運用創意為社會和經濟做出貢獻的藝術科技創作,而非支持個別藝術家。這也是文策院所專注的重點之一,文策院在成立之初,就致力於鼓勵文化與跨領域、跨地域的合作,唯有不同角色觀點的加入才能促成產業的永續發展。」

而闊別10年再度來訪臺灣,Martin Honzik對於未來內容展最驚艷的,是打破框架與藩籬、搭建橋樑,銜接不同跨域合作的願景,「不只個人,產業同樣也需要在數位轉型的洪流中同步調適。」Martin Honzik 說:「基於這樣的概念基礎,我們和文策院將一同找到下一步,建立可持續性、堅實的夥伴關係,以發展永續性的內容。」

展望未來的國際合作方向,李明哲院長強調:「我們與國際組織並非只是單邊或雙向的合作。而是透過彼此的資源網絡延伸,形成『多邊形合作』,以參與國際展會來說,不只是把臺灣的作品帶出去,而是期待整個內容產業的每個角色都有國際合作的機會,相同地也把國際上不同領域的合作資源、人脈網絡帶回臺灣。透過跨越國界的共創交流,一步步推動臺灣產業的前進。」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