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台灣毒魚排行榜: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誰是危險份子?

台灣毒魚排行榜

台灣俚諺有「好魚排行榜」,相對也有「毒魚排行榜」,一般常聽到的是:「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

所謂「毒魚」,並不是說吃了會中毒,例如有些河魨含有致命的神經性「河魨毒素」,或是鯖科魚類不新鮮時會產生引起頭暈等症狀的「組織胺」。事實上,台灣常見的「刺河魨」,魚肉和内臟都是無毒的。

這裡的「毒」指的是「刺毒」,就是魚的胸鰭、背鰭或尾部的硬棘有毒腺,刺到會紅腫劇痛。不過,有些名列「毒魚排行榜」的魚並沒有刺毒,但硬棘鋒利,人一不小心就會被割傷、刺傷。簡介一下這五種魚:

• 魟:魟魚。魟魚尾部上方有毒棘,被刺傷會劇痛,若不緊急送醫,可能危及生命。

• 虎:虎魚。鮋科魚鰭硬棘有毒腺,魚類體色多變化,並會隨周遭環境擬態,常偽裝成石頭,以便近距離捕食獵物,故俗稱「石頭魚」、「石狗公」。其中「鬼鮋屬」、「虎鮋屬」、「毒鮋屬」又稱「虎魚」,「玫瑰毒鮋」則毒性最強,被刺有如燒灼、鞭抽疼痛,以至於喪失知覺。

• 沙毛:鰻鯰。鰻鯰科的「線紋鰻鯰」,是生活於珊瑚礁區的鯰魚,胸鰭、背鰭有銳利的毒棘,被視為危險的海洋生物。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線紋鰻鯰,胸鰭、背鰭有銳利的毒棘。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 臭肚:象魚(象耳)。臭肚魚科魚類,魚鰭的硬棘尖銳而有毒腺,刺到會劇痛,所以台語俗語說:「象耳無名,鑿(tsha̍k)著叫阿娘。」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臭肚,魚鰭的硬棘尖銳而有毒腺。圖片來源:R.A. Killmer(CC BY-NC-ND 2.0)

• 變身苦:又稱遍身苦,即金錢魚。金錢魚的背鰭硬棘尖銳而具毒性。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金錢魚,背鰭硬棘尖銳而具毒性。圖片來源:TaiBIF(CC BY-NC)

另一個「五毒」排行榜:「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金鼓」,其中的「金鼓」就是指「變身苦」。

還有一個「六大」毒魚說法:「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倒吊、六斑午。」

倒吊指粗皮鯛。刺尾鯛科魚類的尾柄上有非常鋒利的硬棘,雖然沒有毒性,但有如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人很容易被其劃傷,故此魚英文俗稱Surgeonfishes。「倒吊」之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被魚網捕獲打撈上船時,尾刺常勾掛在網上,魚頭朝下。二、受驚嚇時,以魚頭朝下、尾鰭向上迎敵。

斑午指花身雞魚。鯻科的「花身鯻」、「條紋鯻」,鰓蓋外緣有尖刺,雖然沒有毒性,但要小心被牠刺傷。

上述「毒魚」,主要威脅漁民、魚販、釣客、潛水人,但一般饕客在食用上不必擔心。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作者:曹銘宗

繪者: 林哲緯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08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台灣漁民有句俗諺「一魟。二虎。三沙毛。四斑五。五象耳。六倒吊」;此口訣提醒人們注意海洋魚類為了防衛自身,會發展出一些防禦性的武器,例如:具毒腺分佈的硬棘。而毒素或是硬棘,所造成的傷害都是非常嚴重的。

一魟(土魟)

魟屬軟骨魚,與鯊同科。如黃魟等;為卵胎生,尾棘毒性有害,被刺非死即重傷若神經毒素,刺到後會血壓降低,肌肉麻痺,常造成休克死亡,漁民海上撈捕上岸即剪斷尾巴,以免危險,海釣有經驗的人;如釣上魟魚則用一把鉉〈鐵勾〉旋即勾住魚並立刻把尾巴用刀予以切除,深怕不慎刺到造成不幸,乍看殘忍,但仍屬保護措施;如澳洲「鱷魚先生」大堡礁海域替Discovery節目製作記錄片時不慎被刺即身亡,是一種非常可怕的魚種,人們海邊戲水,釣魚時不可不防。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二虎(獅子魚、石狗公、魔鬼蓑鮋)

虎魚又稱獅子魚〈石狗公〉屬(鮋)科。嚴格講起來應說是「鬼石狗公」長像難看,黑黑的一隻,遇外力全身的刺會豎起防衛,其身上毒腺肇因。為肉食性,鰭硬棘之基部毒腺,平時有擬態習性,在水裡不易被察覺。經常有人被刺傷疼痛難耐,故形容有如老虎兇猛可怕,所以排名第二。  獅子魚的毒腺則分佈於背鰭等硬鰭條上,牠具有繽紛的體色、華麗的外表。但是在欣賞牠的美麗之際,別忘了提醒自己,美麗背後的意義就是「警告、危險」。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獅子魚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石狗公

三沙毛(鰻鯰)

鰻鯰〈鯰〉科。屬三腳釘之刺;就是背鰭(奇鰭)及胸鰭(偶鰭)的第一鰭條,一共三根,所以叫「三毛、沙毛」。亦有毒性刺到紅腫刺痛,可食肉少,雖排名第三,危險性也高不可大意,以免受皮肉之苦。鰻鯰的幼魚常常群聚活動,形成像球狀的群體,俗稱「鯰球」。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沙毛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沙毛/鯰球

四斑午(花身雞魚)

屬(條紋雞魚)科。正式學名為花身雞魚,俗名稱:斑午。牠的硬棘位於鰓蓋外緣,雖然沒有毒腺分佈,但是要小心刺傷。是沙岸常見的釣獲食用魚類,味美在海鮮類屬高級食用魚。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花身雞魚

五象耳(臭肚魚)

臭都魚(臭都魚)科。毒棘就是背鰭、胸鰭及臀鰭的硬鰭條。在澎湖沿岸,人們常以麵粉、醬油、雞蛋和成團狀,當作釣餌來釣臭肚魚。釣上之臭肚魚死亡後,肚子很容易腐敗,故稱為「臭肚魚」。「羊尾仔無名,刺到叫阿娘」這句俗諺反映出被臭都魚扎中的痛楚。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臭肚魚

六倒吊 (粗皮鯛)

刺尾鯛或俗稱的倒吊 (Acanthuridae) 平均身長 20 到 25 公分,色彩通常都很鮮艷。粗皮鯛的毒棘則位於尾柄之上,倒吊的名稱緣由於此。受驚擾時會將尾棘豎起,抵禦侵犯,被這些刺刺到可能會因感染、中毒或失血而導致死亡。

一 魟 二 虎 三 沙 毛 四 臭 肚

倒吊

以上照片文章摘自:

澎湖國家風景區網站 http://www.penghu-nsa.gov.tw/travel/beauty/beauty-1.asp?BMKey=318&BKey=439

說魚 http://www.kmdn.gov.tw/show_pub.asp?pub_id=2007-7-28-20-15-55

台灣魚類資料庫 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main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