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癒 力

自然醫學常談到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癒力,究竟自癒力是什麼呢?當我們被蚊子叮時會產生紅腫癢,但就算不擦藥,一段時間後這些不適便會消失;小感冒有時候在沒有看醫生、吃藥的情況下也會痊癒,這就是人體的自癒力,也就是人體自我修復的能力,這源自於我們的免疫系統、排毒系統以及癒合、再生能力、內分泌調節能力等。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防衛軍團,包括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脾臟、扁桃腺)、免疫組織(如: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的淋巴組織)、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以及全身各處的免疫細胞所組成。免疫系統具有高度的辨別能力,可以辨識異物,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蟲等各類病原體和有害物質,並將之清除,維持人體機能正常。

排(解)毒系統則是負責將代謝廢物、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進行分節、排出;例如腎臟過濾血液中的毒素和蛋白質分解後產生的廢物,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肝臟透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後,將毒物變成無毒或低毒物質;皮膚則通過出汗等方式排除毒素;腸道除了消化吸收的功能,也肩負了排出食物殘渣及人體代謝廢物的作用,抗氧化酵素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也是其中一環。

癒合、再生的能力則是在組織器官受損時,組織細胞會分裂增生來做修補,而人體中的組織也會不斷的汰換更新;內分泌的調節讓人體機能維持在穩定狀態,幫助我們適應各種變化,例如飯後血糖會上升,胰島素便會分泌降低血糖。

每個人的自癒能力都不同,像是生活環境中的病毒或病菌很容易經由手傳到嘴巴、鼻子、眼睛,或吃的東西而進入體內,病毒或病菌進入體內後,若自癒力夠強,病毒和細菌便很快地會被排除,不會演變成疾病;若自癒能力弱,病毒或病菌無法被順利排除,疾病就會引發。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了我們的自癒力呢?除了年齡會讓人體機能自然衰退外,主要與現代人生活型態不良,弱化人體的自癒力有關,例如:

營養不均衡

現代人飲食習慣容易缺乏維持自癒力需要的營養素,像是有維持皮膚及黏膜健康的維生素A、有助於傷口癒合的維生素C,人體抵抗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就是皮膚還有呼吸道、腸胃道等黏膜,若營養不均則會影響其再生與修復;以及參與各種營養素(如:醣類、蛋白質、脂肪等)代謝過程與合成生化反應的維生素B群,若缺乏維生素B群則會直接影響能量的供應;維生素E則是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有助減少自由基的產生。

睡眠不足

若您常常認為偶爾晚睡不會怎麼樣,那可要注意了,其實睡眠不足影響的可不只是精神,連免疫力都會變差。2012年有研究發現對於每天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相較睡眠充足的人,疫苗效益會大大的減弱。

另外,研究也發現腦中的廢物處理機制在我們睡眠時最為活躍,如果一直都睡眠缺乏,長期下來這些廢物的累積就可能會影響腦部的正常功能。

濫用藥物

受惠於健保,臺灣的醫療費用負擔低,造就了大家容易有小病就到醫院診所報到的習慣。然而,這樣的便利性也產生了抗生素濫用的隱憂。抗生素濫用除了可能產生抗藥性外,也會影響體內的健康有益菌叢,有益菌對於促進腸道健康、增強免疫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濫用抗生素,無論好菌、壞菌都被一起消滅,長期反而有害健康。

壓力

壓力會也影響生理,不論是外在物理環境太冷、太熱、太乾、太溼或是心理層面的壓力。我們在面臨壓力時,便會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它能使我們注意力集中、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來應付緊急狀況,但同時也會產生免疫抑制作用,造成免疫低下。

以上不良生活型態弱化了人體的自癒力功能,病痛便容易乘虛而入,甚至形成重病。維持良好的自癒力,目的在於「預防於未病」,讓疾病剛剛露出一點苗頭時就能及時解決,將自癒力的基礎建立好,康復的時間會比其他人更短。

喚醒自癒力的關鍵

足夠休息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其中「養」便包括了休息及規律作息。睡眠時可進行修復白天身體系統的耗損,讓器官組織恢復活力,因此勞累時,休息是恢復體能最有效的方法。

適度運動

維持規律運動習慣,有助提高免疫能力,並且能降低肥胖、三高、癌症、骨質疏鬆症、肌少症、憂鬱等風險。但運動過與不及,對健康都不利,長時期進行強度大的運動訓練對免疫系統反而有負面的影響,提升免疫力最適合的是中等強度的運動。所謂的中等強度就是運動時還可以跟旁邊的人聊天,但是沒辦法唱歌的程度。

而運動的時間及頻率,您或許對「333」(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的建議感到窒礙難行,不妨採用現在國健署推動新的口號「動動150」,每次活動至少10分鐘,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等費力活動,您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分段累積運動時數,來提升達成率。

營養

藥補不如食補,但更重要的是補缺乏、補不足。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時間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定義為「隱性飢餓」,現代人最缺乏的便是可以提供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蔬菜與水果,同時蔬果中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與維持腸道健康、促進排便等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想要提升自癒力,不妨先從有意識的增加蔬果攝取開始。

在攝取蔬果時,「多采多姿」也是一個要點,不同種類、色彩的蔬果,其富含的營養素不同,也各含有不同種類植化素,例如:葡萄含有花青素、番茄富含茄紅素、菠菜含有葉綠素及葉黃素等,不同種植化素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多種類的攝取蔬果,能更全面提升自癒力。

心態

中醫講:「過喜傷心,過悲傷肺,過怒傷肝,憂思傷脾,驚恐傷腎。」人的身體和心靈組成了人的整體,因此心理情緒也與生理功能息息相關。

面對日常壓力,古諺有云:「笑是最佳良藥。」當你開口笑,不僅會卸下心理上的重擔,生理也會產生正向變化。像是笑可以放鬆肌肉,也能增加腦內啡(快樂荷爾蒙)的釋放,減緩身體和心理上的疼痛,提升免疫力。

其實,喚醒自癒力的本質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對自己的身體負責。當然,自癒力的的發揮範圍仍是有限度的,它適用「預防」並且是您對抗疾病的重要後援,若是已發展為疾病或急重症,也必須配合醫療的介入,對症治療。

Enter the characters you see below

Sorry, we just need to make sure you're not a robot. For best results, please make sure your browser is accepting cookies.

Type the characters you see in this image:

自 癒 力

Try different image

Conditions of Use Privacy Policy

© 1996-2014, Amazon.com, Inc. or its affiliates

更新: 2021-10-07 2:00 PM    標籤: 修復, 免疫力, 壓力, 情緒, 自癒, 自癒力

日本外科名醫岡本裕在他的《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中說,自癒力可以處理人體90%的病痛,只要自癒力功能正常。究竟自癒力是什麼?如何讓它正常發揮作用呢?

從拉肚子到血壓升降 都是自癒力的表現

淮元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許騰鴻表示,自癒力是身體自我調節、恢復到正常狀態的能力,並讓身體維持平衡穩定。同樣的,當身體狀態越穩定,自癒力也會變好,使小病能很快痊癒,也不容易生大病。

自癒力的範圍很廣,新陳代謝、免疫力、修復能力、代償能力、血壓、血糖、內分泌、神經系統等都包括在內。它可以維持身體的穩定性。

生活中有許多身體反應,都是自癒力的表現:

大腦傳遞訊號,讓人感到飢餓去吃飯、覺得疲倦去休息。

通過打噴嚏、流鼻水、流汗、把痰咳出來,將體內毒素、異物排掉。

一般小感冒,休息、多喝溫熱開水加速身體代謝循環,也能很快康復。

扭傷、拉傷或肌肉、肌腱的發炎等等,經過適當休息也可自行恢復,只是需要較多修復時間。但人們通常得繼續工作或活動,所以藉由治療,讓身體較快恢復正常,緩解疼痛和不適。

吃壞肚子引發嘔吐、腹瀉,是身體為了維持體內良好環境,把引發腸胃道發炎的東西排出去。

許騰鴻舉例,有些患者吃壞肚子造成腹瀉,自行吃止瀉藥後,肚子反而更痛,原因在於髒東西沒有被排乾淨。經由服用清熱解毒、促排便的中藥,把腸胃清一清,就可改善症狀。但是,當腹瀉嚴重,可能導致脫水時,仍有止瀉的必要。另外,還要先確定造成腹瀉、嘔吐的原因,若是病毒感染就另當別論了。

自 癒 力
不小心吃壞肚子,引發嘔吐、拉肚子,是自癒力的一種表現。(Shutterstock)

有些人在疲累時,依然需要繼續工作或活動,此時會出現心跳偏快,血壓上升。這是身體因疲倦無法負荷,所以分泌一些如腎上腺素等抗壓力激素來應急代償的現象。初期時,這種現象不屬於高血壓,只要經過休息,血壓就會慢慢降下來,這也是自癒力的表現。

岡本裕認為,90%的疾病自己會好,「可能不只90%,我覺得還低估了」,許騰鴻說。前提是疾病尚在初期且身心狀態穩定,自癒力才能有效發揮。

疾病訊號:身體失去平衡、自癒力變差

但是,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因素會讓身體失衡,使自癒力變差。例如,工作過勞、不運動、睡眠品質差、飲食不節制、常吃高油高糖的食物、時常喝冰飲。

當身體過度負荷,長期下來會出現代償現象,比如心跳或血壓不穩。身體的不穩定及長期代償,久了會導致自癒力變差,進而生病。

例如,長期攝取過多油脂和糖分,讓身體長期調節血糖直到無法再調節時,就出現血糖抗性,代謝不良的情形,進而導致糖尿病。

體內平時就有癌細胞到處循環,當身體狀態好時,T淋巴球、巨噬細胞及一些免疫細胞可撲殺掉癌細胞,使癌細胞維持在一定數量以下。但當身體失去平衡,免疫系統跟循環代謝系統變差,不僅很難撲殺到癌細胞,還會變成有利於癌細胞增生的酸性體質,進而引發不同的癌症。

當身體失去平衡,大腦傳達的訊號還會出錯。例如,處在壓力下,肚子明明不餓,也會驅使人們去大吃特吃,造成發胖。

自 癒 力
當身體失去平衡,免疫系統跟循環代謝系統變差,會很難撲殺到癌細胞。(Shutterstock)

如何提升自癒力?改善精神狀態是關鍵

生病吃藥可以輔助自癒力,讓身體較快痊癒。

同時,還要調整生活作息,少讓身體處於過度疲倦狀態、避免熬夜、適當運動。飲食方面,應營養均衡,避免吃過飽及長期食用高油、高糖、冰飲等食物。

但這對現代的人來說,「確實是難了點」,許騰鴻坦言。因此,還可通過吃藥膳、服用保養品、按摩穴道等,幫助身體恢復穩定度、提升自癒力。

保持好的精神狀態,也是改善自癒力的一大關鍵,包括適當調節情緒、釋放壓力。許騰鴻強調,情緒、壓力等問題對現代人影響很大。

臨床上,有許多抒發情緒壓力、轉換心情,進而影響健康的例子:

1. 在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的門診中,有位罹患乳癌的患者,檢查發現體內有塑化劑汙染及長期壓力造成腎上腺皮質醇分泌過度的問題。她認為罹癌原因是上司長期施加太大的壓力。

劉博仁建議女患者:主管在唸時就看他嘴巴,想好玩的事情。患者照做後表示,發現主管的牙齒很黃,覺得很好笑,反而沒注意主管在罵什麼。隨著患者轉換心境,情緒、壓力及睡眠狀況都得到改善,抗癌之路也更順遂。

已有多項研究指出,情緒壓力與癌症有很大關聯,例如罹患肝癌、婦科癌症等,還會影響治療結果。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上曾有一份報告指,憂鬱程度更高的癌症患者,對化療的反應比沒有憂鬱的癌症患者更差。

紓解情緒、壓力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用力吶喊、找人聊天、運動、進行腹式呼吸、吃美食、做喜歡的事等,但就是不能以瘋狂工作讓身體很累的方式來轉移心情。

自 癒 力
腹式呼吸可以讓身體紓解壓力。(Shutterstock)

2. 一位有生理痛困擾的女生,有次因經痛躺在床上休息時,剛好朋友邀約逛街。她轉念想說,既然都要痛,不如出去走走還比較愉快。結果,在與友人開心逛街聊天的過程中,經痛就消失了。

原因在於心情愉快時,內分泌系統會分泌一些有抗發炎作用的物質。因此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在身體允許的狀態下,可從事讓心情愉快的活動,藉由心情轉換,讓內分泌改變。

心情轉換還包括寬恕、原諒別人。全美排名第一的醫院梅約診所(Mayo Clinic)曾刊文指出,放下怨恨的寬恕行為,能帶來增強免疫系統、降血壓、增進心臟健康、減少焦慮和壓力,以及改善心理健康等好處。(推薦閱讀:寬恕有神奇治癒力!改善心血管 抗癌抗焦慮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抗癌12年身體變更好 北醫教授分享4個秘訣

· 科學家發現:人的惡念、負面思維會在血液中產生毒素!

· 笑是最天然的解藥!科學證實有8大好處

責任編輯:李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