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 庄子·内篇· 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表明做什么事都不要 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子并不认同以自己的全部时间去追求知识,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反对求知。真理是无穷尽的,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但求知不能靠蛮力,而合理地、遵循规律地求知,庄子此言应该是要世人掌握世间万物的规律,即道,掌握知识的规律,会比广泛地索求更加有用。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无为”不是不追求,“无”的境界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境界,若不去学习,那真是只是无而已,只能沦为“蜩与学鸠”之流。虽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人的境界也是无限的,以无驭无,无所谓“殆”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人对知识的需要,犹如对水的需求,甚至更甚一筹。对一块土地而言,水过少则干渴,过量,则成灾。因此,对于知识的追求也是如此,不要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不必苛求。

图片新闻

  • 新浪简介 | 广告营销 | About S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举报邮箱: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 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汽车
  • 房产
  • 旅游
  • 教育
  • 时尚
  • 科技
  • 财经
  • 娱乐
  • 更多
  • 无障碍

2020-05-21 10:10 来源: 国学杂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用来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但是长大后看了原文,才发现这句话其实另有深意。

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说“知识无涯,学无止境”,我们要趁着年轻,努力学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确实很积极,很符合现在人的价值观。但是看了下半句以后,就会发现意思截然相反,大多数人都误解了!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原文是这样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样一看,也确实有道理呀!人生的生命不过短短几十年,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尤其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太多了,说知识无限,一点都不夸张。如果拿有限的生命,去学无限的知识,就好比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根本不可能做到,最后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也只学到了冰山一角。甚至有些人,学了一点知识,就洋洋得意,觉得很了不起,其实就是井底之蛙,夜郎自大。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所以我们古人做学问,追求的不是记问之学,那是低级的学问。古人追求什么呢?追求的是明心见性,是悟道,悟道后一通百通,什么都通。就好比孔子、老子、庄子,他们讲的那些道理,都是谁告诉他们的呢?没有老师呀,都是悟道后,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自然而然的什么都知道了。所以古人求学叫“求道、问道”,没有说求知识的。

古人通过什么方法悟道呢?

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具体做法就是“戒、定、慧”三学,又戒生定,由定生慧,智慧开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比如古代教育小孩都是从读经开始,那么点的小孩,天天就让他读经,也不告诉他什么意思。为什么?就是让他修戒、修定。读经的时候,心里不能打妄想,否则一胡思乱想,就会读错,这是戒;读的时间久了,他的心就定下来,定在经典里面了,慢慢地智慧就打开了。智慧打开了,不用老师讲经典的意思,他自己就明白了,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所以说庄子这句话,并不是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知识当中,而是让我们返璞归真,找回那个真正的自我,恢复我们的本性,这才是做学问的终极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注释】

(1)养生主:保全生命之道。这里反映出

庄子

顺应自然,依循天理,葆光全真的生存意念。

(2)踦:通“倚”,顶住。

(3)砉〔huā〕然响然:形容宰牛时皮骨支离的声音。

(4)騞然:形容皮骨爆裂的声音。

(5)桑林之舞:配上桑林乐曲的舞蹈。桑林是高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之会:经首乐段的音节。经首是尧帝乐曲咸池中的一个乐章。

(7)大卻:筋骨交接的地方。

(8)大窾:骨节之间的空穴。

(9)技经肯綮兴〔xìng〕:技应作,枝,枝经,经络相连的地方。肯,附在骨上附的肉。綮,筋骨连贯的地方。

(10)大軱:大骨,如髀骨。

(11)硎〔xínɡ〕:磨刀石。

(1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13)族:指骨骼聚焦的地方。

(14)怵〔chù〕然:谨慎的样子。

(15)謋然:骨肉支离的声音。

(16)善:通拭,擦。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限的知识,太疲困了。这样还去追求知识的话,简直疲困之极了。做好事不要沾上名利,做坏事不要触犯刑罚,以自然之理作为常法,就可以保护身体,可以健全生命,可以蓄养精神,颐养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触到的地方,肩膀所靠到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顶到的地方,皮肉筋骨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运刀之际的咔嚓之声,没有一处不符合音律,既符合《桑林》的舞蹈,又符合《经首》的节奏。

梁惠王说:“哈哈!好啊!你的技巧为何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道:“微臣所喜好的是道啊,它远远超过。当初微臣在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就再也看不见一头完整的牛了。到现在,微臣是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来看,器官感觉停息了,可是心领神会正在进行。依照天然肌理,劈开筋骨交接的地方,伸向骨节之间的空隙,顺着它原本的结构。要是经络骨肉连结的地方还未曾试过,还谈得上大块骨骼吗?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次刀,用来切割;一般厨子一个月换一次刀,用来砍劈。现在微臣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过几千头牛,可是刀锋仍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如此,每次到了骨骼聚焦的地方,我总是谨慎行事,观察凝止了,行动迟缓了,用刀非常细致,随着哗啦声响骨肉已经支离,就像土块掉在地上。我拿着刀站起来,不禁四下张望,感到志满意得,擦一下刀然后把它封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领悟出养生之道了。”

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 --《庄子o内篇o养生主》解读

若有轮回,我想,今世的庄子一定是棵瘦小的树,就活在我们周围,叶片是他眼睛,花瓣是他的嘴唇。冬天,他闭上眼睛,沉沉睡下,做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心疼的梦;到了春天,他从白马飞行的梦里醒来,看着世人,看着世界。他想说话,但没有风,发不出声音。

世人对《养生主》存在太多的误解,庄子被当成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唯心主义者,其实他对尘世已有了种决绝。 庄子的决绝早在《逍遥游》中就有体现:生命长短,两事物之间没有可比性。使命不同,生命价值不同,它们之间的称谓也不同。朝生暮死的菌类与不知春秋的寒蝉的一生被称为"小年",五百岁的灵龟与八千岁的椿树的一生被称为"大年"。"小年"不会明白"大年"所面对的苦恼,所以它们之间的比较毫无意义,庄子思想中所体现的正是对这种比较的拒绝,而不是对它们存在价值的忽视。

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它们都息息相关,构成世界。于是庄子提出了"养生"一说。所谓养生,简单点说,就是让生命良好地延续下去,精神饱满地行使世间职责。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提出了"决绝"之道。 首先是对无尽欲望的决绝。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很多版本的译文里,此句的翻译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怎么能不窘困呢?如果已经窘困了,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是十分危险的! 初读此文,对庄子的话很疑惑,看了好几个版本的翻译之后,更疑惑了。我一直坚信庄子不会消极地劝说别人不去求知,历来对他如此理解是有误的。于是,我试着对这段原文重新理解。"知"在古文里是知识、才智的意思,这么来看,原版本的翻译仿佛无可厚非,但这真的是庄子本意吗? 如果"知"指的是才智,有才智的人理应受人尊敬,那么,"知"是否可以理解成功名或者知名度?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应理解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名度(功名)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功名,怎么能不窘困呢?乍一看,这般翻译还行,至少不消极了,但仔细推敲,还是欠妥。 我一直斟酌开篇首句的意思,想过无数个解释方法,一个个都被自己推翻了。我应该更谨慎点,因为一个好的解释不仅是为了给庄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让现代人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教诲。《养生主》的内核是"顺应自然",那么这个"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点呢?也就是先天缺乏却又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这么一来,这句话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个人本身欠缺的才华。细细分析后发现还是不对。

时隔两年,在我不知第几次重读《养生主》开篇后,我终于得到了更为恰当的解释。"知"在此处依然指的是知识,才智,但在翻译时这个"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指人对知识的欲望。

所以,《养生主》首句最精确的理解应该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怎么会不窘困呢?如果已经感觉窘困了,还要继续沉迷,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正因为"欲望"的驱使,人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欲念是产生怨恨的根源。庄子赶紧敲了警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如果不注意控制欲望,做了善事就贪图赞赏,那么,做了恶事就必定要面对刑戮了。人应该跟欲望保持距离,要谨慎小心,从个人原则上不犯错误,保卫自身,保全天性,赡养父母(原译: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终享天年。

拒绝了自身的欲望后,有长远目光的庄子又提出了对人间险恶的决绝。有时候你本人不犯错,但难免碰到天灾人祸,防犯之心不可无。寓言家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已被后人广为流传,但由于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误解与对其哲学价值的忽视,其意义至今还停留在很大众的解释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义,但如果你只知此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这样的:优秀的厨师为了把肉从牛身上割下来,一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师为了把牛的骨肉分离,死命地砍骨头,他们一月换一把刀;而一个姓丁的厨师,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但他的刀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刀保护得好,只因他会钻空子,他的刀在骨节间的空隙处落手,尽可能少地与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见,同样的刀在不同厨师手中的寿命是不同。庖丁解牛不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熟练去操作某件事,而是为了指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那些社会上的是非、那些故意伤害你的阴谋诡计就是牛骨,你冷静沉着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厨师。 庄子对人间险恶的估算是精确的,所谓决绝不是叫你做鸵鸟自欺欺人,而是告诉你要灵活地跟身边的人玩游戏。敌暗我明,不要正面冲突,要学会适当的躲避,并能恰如其分地攻击敌人。

庄子最后的决绝是对生命所获、所失的决绝,是对生与死的决绝。

相信生活会有最好的给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从小就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大,并不自卑难过,他很坦然地对公文轩说:"这就是老天爷给我的,我不怨别人。"接受上天的给予,无论好坏美丑,都应该感谢。庄子在这里写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赠予是快乐的。面对上天给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现在,努力生活,远比什么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个个白日梦要好。对于已经失去的也不要太怜惜了,这对继续生活的人没有任何价值。右师大不会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只新脚,也不会牵挂还没出现就已失去的空脚。这个例子庄子用得很精准,若是换成曾经双脚健全的人现在只剩一只脚,那么关于得失的决绝庄子怎么说都是理亏的。庄子要把"失"写成彻头彻尾的"失",从一开始就没有过的"失"。

失去身上某样东西不算什么,为了把决绝推向另一个极致,庄子说到了对死者的决绝。死去的人跟逝去的爱情一般,曾经甜蜜的恋人如今已没感觉,不会为对方开心而喜,也不会为对方难过而悲。所以对于死去的人也别哭了。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难发现庄子的养生思想与老子不同。老子求长生,庄子求忘死。老子以谷神(元气)迟迟挥之不去为生,而庄子则以自然而生。在庄子的眼中,死应包含在生的过程里,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旅途;生、老、病、死,这是上天的公平给予,正是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伟大的生命。

因此,在我们暮年之际看看周围的世界,总有依恋不舍,总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做,很多心愿没完成。我们是如此悲凉,如此可怜。然而,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树吧,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欲望空空、毫无不舍。那一棵棵绿得发亮的树从没有过爱情,从没感受过人间欢喜,所以面对死亡时它们如此安分,无声无息。

在心灵进化的来世,我愿做一棵冷暖自知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