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 多 尔 衮

2014·10·24 Update

a.完善了1-5的一些内容;

b.更新了质疑第6点真实性的关键反驳证据;

c.补充第7点——第9点。

9.(反)许鲲在《清初有关法令与“太后下嫁”传说》(《满族研究》第1期)中考证了:

从皇太极禁止族内相婚,到顺治年间大力提倡妇女守节,最后甚至禁止在内各官命妇再醮,三十年(天聪三年,1629年——顺治十七年,1660)中,满族婚姻关系,由带有氏族时期残余,转变到基本上以汉族的封建伦常为准绳,变化极大。在这种总的趋势、环境和氛围中,作为著名政治家的孝庄太后,不可能族内相婚,公然改嫁,还颁布大婚诏书孝庄从来也不愿出头露面,她怎么能在这种异常敏感的问题上,采取如此反常的态度呢。

以下是几个重要事件的时点:

a.天聪五年(一说是三年),皇太极下令:“凡娶继母、伯母、弟妇、侄妇,永行禁止……同族嫁娶,男女以奸论。”

——此时还是比较粗糙的规则。

b.顺治四年,颁布《大清律》(主要参考了《大明律》)

《大清律·户律·婚姻》第109条”娶亲属妻妾“:

1凡娶同宗无服[姑侄姊妹]之亲及无服亲之妻者[男女]各杖一百若娶[同宗]缌麻亲之妻及舅甥妻各杖六十徒一年小功以上[之妻]各以奸论[自徒三年至绞斩]其[亲之妻]曾被出及已改嫁而娶为妻妾者[无服之亲不与]各杖八十若收父祖妾及伯叔母者[不问被出改嫁]各斩若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者[不问被出改嫁俱坐]各绞
2妾[父祖妾不与]各减[妻]二等[被出改嫁者递减之若原系妻而娶为妾当从妻论原系妾而娶为妻仍从妾减科]
3若娶同宗缌麻以上姑侄姊妹者亦各以奸论
4[除应死外]并离异

——可以看出,已经具体化精细化了很多,刑罚也分情况而论,并且相当严厉。

c.顺治十三年,依据孝庄太后“慈训”顺治帝主持编纂成《内则衍义》一书,并亲写序言,强调“礼者 持已之要,其类有九”,其中包括“守贞、殉节”,以“广教化而美风俗”,从而使“圣母皇太后休声盛德,炳若日星,永作则于万世矣。”

——太后如果没有以身作则,这本书以及顺治的序言就是赤裸裸地打脸了……

把第8点放到这里,其实对得出结论并无太大帮助,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印象,方便对比一下多尔衮刚死时的哀荣和死后几年的惨烈……

8.《皇父摄政王以疾上宾哀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告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联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丧仪合依帝礼……

孝庄 多 尔 衮

----------------------------------------------------------------------------------------------------------

这个问题应该很早了,我也关注了好久,现在不敢说有多大把握能回答好,只求将我看到的资料一一呈现,可能有助于题主对这件事有个更全面更切近真实的了解。

首先,仅仅扣字眼来看,题主的这个问题是很虚无并且没有意义的。“A如何看待B”,全然取决A本人的主观态度,并且这一态度是变化的动态的,除了A本人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准确得知。

再进一步,在毫无史料支持只有电视剧YY的大背景下,讨论有没有爱情显然毫无必要。

不如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既有意义也有争议的史学问题——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太后下嫁”?

在此我将跟这件事相关的史实,史料或其他“证据"都罗列出来,并会说明正(支持下嫁说)反(反对下嫁说)两方对该证据的态度。

1. 顺治5年11月,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加封为”皇父摄政王“

史实。不但记载于《清实录》(后删去)、《东华录》,在流传至今的很多旧礼部所积历科殿试策上,于抬写皇上处,加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字,或冠以“皇父”字。

顺治八年,追论多尔衮生前谋逆,“(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摄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也是其大罪之一。

反:以老一代清史专家孟森、郑天挺为代表的史家认为皇父不一定相当于”太上皇“,也不代表太后下嫁了。比如孟森认为:古有“尚父”、“仲父”,皆君之所以尊臣,仍不能指为太后下嫁之确据。郑天挺也说疑皇父之称与”叔父摄政王“、“叔王”均同为清初亲贵之爵秩,而非伦常之通称。

正:而以王钟翰为代表的清史专家则认为皇父二字不能类比等同于“尚父”、“仲父”:推断世祖福临在宫内对多尔衮,必以阿玛ama相称,不但不当面叫多尔衮做阿玛王Ama Wang,也不会当面叫做汗依阿玛Han i ama的【笔注:Han i ama即皇父】。

胡适也曾回信孟森说“终嫌皇父之称似不能视为仲父、尚父一例”,故“终未能完全解释‘皇父’之称之理由”。

感谢 @Hasuran Li补充:

另外,王钟翰引御制增订清文鉴解释ama,说ama大体上是生父这个意思,但这只是后期的一种解释。增订是乾隆时期的书,有很多规范和僵化的词义用法。顺治那个时候尚属早期。
满人传统上怎么用ama这个词,恐怕并不仅仅指生父。金启孮在《府邸世家满族的称谓》一文中就指出:「当时“阿玛ama”一词,除称父亲外也可用作与父同辈或同龄老人的尊称」。

2.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清世祖顺治六年,张苍水作《建夷宫词》十首,这是其中一首,收录于《奇零草》。

正:与顺治五年多尔衮的加封结合起来看,时点吻合,明显讽刺太后下嫁,并且这里的太后按年龄算只能指孝庄。

反:张苍水(煌言)乃前明遗民,是反清斗士,污蔑完全有可能。况且写诗嘛内容真实性没保障兴之所至什么都是可以为诗的。

正: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人大清史所名誉所长戴逸教授反击:“有人说张煌言的诗不可信,因为他是敌人,他是诬蔑,那他为什么造这个谣呢?而且张煌言远在舟山群岛,他怎么了解北京?北京那么多诗人,怎么没有人写?北京的汉族诗人倒是不少,可这些诗人敢写吗?也就张煌言他们能写出来,因为他们无所畏惧,他们是抗清的。那朝鲜为什么没有说?朝鲜也不敢说,朝鲜知道不知道也很难说。”

3.《朝鲜王朝实录》有载,顺治六年二月,清使赴朝鲜递交国书,上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 朝鲜官员金自点说:“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朝鲜右议政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上曰:“然则二帝矣”。

第三国史料。

正:“与皇帝一体”,“然则二帝矣”这几句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反:孟老认为这一史料反能证明太后并没有下嫁:“使臣向朝鲜说明'皇父'字义,亦无太后下嫁之言。是当时无是事也。”

4.孝庄崩于康熙二十六年,死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在盛京昭陵,也没有纳入清东陵风水圈,而是葬在昭西陵。她死前对康熙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就是不与太宗合葬的意思。

史实。

正:孝庄自觉无颜面对祖先后代。

反:a.康熙帝对孝庄感情至深,是完全遵从她的意志才没有迁往盛京。假若孝庄真的下嫁,那么康熙不会对她这样顺从。b.孟森先生说第二后之不合葬者,累代有之,不能定为下嫁之证。(笔注:第一后是孝端,已合葬昭陵)

5.多尔衮的几大罪状之一——“亲到皇宮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
此句出自《东华录》,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多尔衮与太后有暧昧(甚至逼迫)的证据。顺治后来对多尔衮如此愤恨的原因。怎么个愤恨法?

追论其生前谋逆。平毁其坟墓,将尸体挖出,砍去脑袋,鞭尸示众。

反:孟老也同意此句最可疑,但却认为:然虽可疑,只可疑其曾渎乱宫廷,决非如世传之太后大婚,且有大婚典礼之文布告天下等说也。夫渎乱之事,何必即为太后事虽有可疑,亦未便泰甚其恶。

6.四川师范图书馆于1959年从广州古籍书店购得《皇父摄政王起居注》内府钞本一册,中有刘文兴所撰的跋,提到了其父内阁侍读学士刘启瑞曾见过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之诏:

清季,宣统初元,内阁库垣圮,时家君(刘启瑞)方任阁读,奉朝命检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遂以闻于朝。

如果真有此诏书存世,这个问题就可以一锤定音永无争议了,但关键是至今也没人找到这份诏书。

正:《起居注》及跋均可信度较高,所以诏书应该曾经存在或已被销毁。

反a:如果真有诏书早应该找到了。即便已被销毁那其他人为什么没见过这份诏书呢?

强有力的反b:90年代出版的《清代宫廷史》一书转述朱家溍先生的话说,他与刘文兴是老朋友了,多年来也未曾听他提过诏书之事,一日问起,刘文兴哈哈笑道:“诏书是没有的,我因为打算卖掉这部书(指起居注),所以写跋语时加点噱头,你何必认真,姑妄听之而已。不过我相信太后下嫁是真的。”

啊啊啊啊啊……你TM在逗我?!因为生活窘迫就这么没节操?

论文读到这里,真是一口老血涌出。

凑热闹的反c:许鲲在他的文章(下面还要细说)中说张煌言的诗“春官昨进新仪注”,只提繁文缛节刻板条文的“新仪注”反不提有下嫁诏书,足可反证诏书不存在了,要是真有诏书,张这位反清斗士还不趁机大书特书啊,许对诏书这事表示十分呵呵。

7.《清世祖实录》中提到顺治对其病逝的乳母李氏追封的谕旨:

睿王(多尔衮)摄政时,皇太后与朕(顺治帝)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惓念慈衷,赖以宽慰。即读书明理者,未必过是。此其贤德,今昔罕闻。

这个乳母李氏到底对顺治帝有好多我们且不去管,关键是这一句“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

为什么两母子同居宫中从养心殿到慈宁宫,会那么久才难得见一面啊?

正a:结合第5点,慈宁宫可能已经成为太后新房,多尔衮“亲到皇宮内院”手握大权骄横跋扈不可一世,还挟持小皇帝并限制母子相见,太后即便心念儿子也无可奈何。更加深了顺治对其的怨恨。

正b:清史所王思治认为,在多尔衮窥视皇位的野心毕露下——他曾扬言要“以今上居储位”,太后下嫁并非是与摄政王有什么私情,而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帝位,实属险恶情势下的无奈之举。

反:暂无……

一些参考论文见下,如有人需要,我可以把电子版地址放上:

孟森,太后下嫁考实

郑天挺,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

许曾重 ,太后下嫁说新探

许鲲,清初有关法令与“太后下嫁”传说

熊克,清初《皇父摄政王起居注》原本题记

王锺翰,释汗依阿玛

王思治,“太后下嫁疑案”辨证

周远廉,“哀诏”杂感

大清律·户律·婚姻·109·娶亲属妻妾

如有补充,非常欢迎。